文 │ 林霓安
今晚,《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下略《风起长林》)迎来大结局。
大梁幼主遭遇生死劫难,原已不问世事的萧平旌诏令天下兵马千里勤王,事成之后,再度归隐江湖。
回想这部续作的诞生,从当初大家得知拍摄消息时的争议,到宣布演员时的舆论沸腾,再到开播之初伴随而来的“质疑之声”,都在播出的两个月时间里逐渐平静。当真面纱被揭开,它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豆瓣评分一路从8.1升至8.5,在高段位逆势上涨。
如果从画面质感,美术风格,道具置景,故事核心等方面总体权衡,《风起长林》与前作不相上下。从这部续作本身来说,它的提升与改变有目共睹;但从整个播出环境来看,它的艰难之处也显而易见。
改为群像故事后,
《风起长林》对前作的“变与守”
《风起长林》是群像故事,以一个少年经历家国风雨后的蜕变为主线。剧中萧平旌(刘昊然饰)从最初的跳脱不羁,到失去兄长,失去父亲,长林军覆灭,经历一系列内心痛苦撕扯后的高昂代价的成长。这其中,有外邦异族纷争,有朝堂博弈,有边境战乱,面孔多,线索复杂。
因角色需要,戏里戏外都换了一群人。
它和前作的故事脉络也完全不一样了。《琅琊榜》是江左梅郎一个人的史诗,他浴血归来,满腹心事,他设局,报仇,洗脱冤屈,在正反对抗中夙愿达成,复仇主线清晰。
群像叙事手法让不同的故事穿插交错共同推进情节,但也容易一不小心就散了,虽然配角能立住,但对主线推进贡献不大。如果再没有很强的情节记忆点,设伏与解扣的时间相隔较久,观众则很容易遗忘。
这也是对主创团队极大的考验。
另外,基调也变了。《琅琊榜》是文臣谋略,儒士色彩,复仇的情节推进中令人热血;《风起长林》重武将之风、热血丹心,是达到前作追求的清明盛世之后的现实对抗,整体感觉苍凉深沉。
如果说是这些“变”造就了前期的争议和“不满”,那《风起长林》播出后一路逆势赢回的高口碑,也正是因为“守住了”一些好剧该有的内容。
首先要说的就是,《风起长林》的画面质感,美术风格,人物风骨和理想主义情感都保持了高水准呈现。
在剧中随处可见框架与人物的对称美感,空境精致的特写,水墨意境和《琅琊榜》一脉相承。是一种看似简单无意实则精心编排之下产生的质感。
这些高级感的画面得益于创作者深厚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包括前期在场景、道具服饰上的用心,拍摄时对光线和角度巧妙的安排,以及后期恰当的调色,是这些共同衬托出画面中人物的立体感和场景的协调。
从整个故事风格来看,《风起长林》还守住了“情义,正义和善意”,虽然换成了群像,但仍然是一群温暖善良的面孔。
长林王萧庭生在儿子面对艰难境遇时,展现出的大格局,是本剧中最让人动容和深思的地方:
“在朝堂为官,政见不同,想法不同,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眼前有两个不同的阵营,你不得不从中选一个。”
“一旦卷入党争,无论你是贪图富贵,还是胸怀理想,最终都会被两个字束缚住,那就是立场。”
临终前“衣冠葬皇陵,遗骨归梅岭了”的遗愿更是戳中泪点。
萧庭生的塑造跳出了普通权谋的窠臼,立意更加高远。梅长苏苦心孤诣,追求清明盛世,而萧庭生则很显然在“守”这一份清明。
两部作品以一贯之的是家国情怀和士人风骨,是梅长苏所说的“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无论是“志不在此,非不能也”的萧庭生,还是“大梁子民在后,我长林男儿,誓死不退”的萧平章,还是“此战之后,无论何等罪名加身,我萧平旌一人承担”的怀化将军,都是作者海宴笔下的风骨,她渴望营造一个清平盛世。
前后两部作品都由她本人执笔,导演和正午阳光的幕后创作团队原班上阵,才是这些新角色依然理想依然闪光的最重要原因,在前作大爆之后,依然心怀忧惧潜心创作,没有利令智昏,这份“守”也难能可贵。
艰难局面下,仍打破第二季必衰魔咒
两年前,《琅琊榜》在嘈杂喧嚣的影视创作环境下诞生,被捧至“神作”,至今豆瓣评分9.1,成为国产电视剧历史上绕不开的话题。作为它的续作,《风起长林》被寄予厚望,也正因此,无论演员还是幕后创作者都深感压力。这一点,在此前骨朵对导演孔笙(戳蓝字回顾)的采访中可以看出。
正因为《琅琊榜》先前的“火爆”,我们才更期待《风起长林》,但它的确也面临着几大艰难局面。
观剧环境变了
首先,《琅琊榜》在当时横空出世,成为意料之外的爆款,2015年整个电视剧市场整体的创作氛围起到了很微妙的作用,而在这两年间,时代发展迅速,电视剧制作升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精品网剧黑马闯出,人们过去对粗制滥造作品的容忍,慢慢变成对优质精品更加苛刻的要求。
而且《琅琊榜》是在小说多年积攒的粉丝和人气加持下诞生的,《风起长林》为作者海宴原创故事,虽也耗时雕琢,但毕竟没有像第一部那样庞大的原著小说基础,对前作没有太强的延续性,全新人物全新故事,观众粘性可能不大。
戏剧张力不同
《琅琊榜》的主题是复仇,《风起长林》的主题是成长。
因为是群像式描写,主角的成长线的确有些弱,乍一看不太明显,若仔细分析,姑且能明白,平旌的成长过程就是放下执念愧疚,遵从本心的过程。单纯从这一点来说,成长的确没有恨的戏剧张力更强烈。
古今中外,复仇故事经久不衰,影视剧作品也很容易出爆款。《基督山伯爵》《哈姆雷特》《英雄本色》等,细数下来,不同的复仇手段、方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虽有所不同,却往往都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公正世界假设,极易引发强烈共鸣,《琅琊榜》正是如此。
此外,《琅琊榜》的另一个不可复制之处还在于主演胡歌,梅长苏半生遭难、蛰伏起势的角色设定和他自己的现实经历有很大相似之处,胡歌的演技和经历成全了梅长苏这个角色,而梅长苏的心路历程也成全了胡歌,这是演员和角色可遇不可求的化学反应。
这也是《风起长林》的故事本身就不具备也无法苛求的。
排播方式分流
《风起长林》最初的播出平台是爱奇艺,以及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十点档的周播。台网两边博弈,也实属不易。
爱奇艺VIP用户周一到周三提早看6集,是为了吸引擅长上网看剧的年轻用户,而电视台深夜十点档自然也无法吸引忠实的中老年观众观看,这就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分裂局面。前不久,北京卫视响应“群众呼声”又在1.5轮上了黄金档,从头播出,一网二台四次播出的情况确实更加艰难。
然而,即使如此,《风起长林》仍然以过硬的质量打破第二季必衰魔咒。
人们常说,珠玉在前,木椟在后,而《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却打破了续集无佳作的藩篱。作为无数观众心中曾经的白月光,“《琅琊榜》的续作”这一身份就自带“原罪”,但主创团队对前作风格的承袭,对自我一如既往的高要求,以及深知“不进则退”的创作态度显得可贵。
父慈儿孝,明君贤臣,夫妻之爱,兄弟情义,这些都是《琅琊榜》的故事里所没有直接铺展的,或许也是主创团队在前作的基础上对观众所作出的些许回应。
上为《琅琊榜》,下为《风起长林》
从很多细节中都可以看出,这一部在制作场面、美术和机器设备上,都比第一部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除了常规的取景地之外,可以看到草原、竹林等外景地远多于上一部;宫殿装潢,朝臣着装,布景,配饰道具都更精细。
《风起长林》的武打戏部分也更让人惊喜,萧平旌醉酒舞剑,小竹林对打段桐舟,都堪称经典桥段,电影质感。
看得出花了不少心思。有豆瓣网友调侃,打戏中都透着正午团队的构图执念。
另外,对比这两部作品的前两集,可以明显看出导演以及主创团队对于观众位置的思量。两年前,《琅琊榜》刚刚播出时,因为开端出场人物过多而产生了“看不懂”的抱怨,集中爆发也是在后面剧情展开之后;而《风起长林》前两集导演则通过大同府沉船的一个案件,让不同人物渐次出场,更容易理解。
或许未来《琅琊榜》系列还有更多的世界观开发和人物谱扩展,但《风起长林》已经为极为不易的续集创作树立了高水准呈现样本。
从后宫重归朝堂,
“权谋+家国情怀”的模式将重启历史大剧?
在许多年里,“朝堂”从历史剧里消失了。
曾经霸屏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是一代人的记忆,但电视屏幕里,“大女主”摇身一跃代替了男主,后宫取代了朝堂,女人间的疯狂夺爱代替了忠臣的血泪,香料和毒药代替了战马与书简。
这也许有多种理由在推动:为了迎合最稳定观众群体--女观众的青睐;为了满目红翠的视觉美感;更有一时间各种穿越后宫网文大肆冲击历史小说的大背景在推动。也不排除有时代史观变革的元素:人们不再笃信“帝王大一统”或“君令臣死”的封建价值观,致使许多历史剧突然在价值观上失焦,难以从各种历史小说里找到叙述的主题。
然而审美时尚总是在轮回,当大女主戏终于也进入了审美疲劳,《琅琊榜》的淡淡水墨,重新成为了观众眼中的白月光。
当《琅琊榜》成功用一个复仇的经典故事核杀回了朝堂,复仇、夺嫡、鸣冤,主线分明。而续集的主要压力在于:复仇结束后,故事如何重新排布。好在我们看到:《风起长林》延续了这口浩然之气:依然是江湖风云、朝堂纷争以及儿女情长,但也有父慈儿孝,明君贤臣,夫妻之爱,兄弟情义,这些都是《琅琊榜》的故事里所没有直接铺展的,或许也是主创团队在前作的基础上对观众所作出的些许回应。
以权谋为主要冲突主线,以家国情怀作价值观主线,这是《琅琊榜》对电视屏幕的贡献。有战争、有朝堂争斗、还有外在牵连的江湖儿女,这样的长卷,重新给历史剧注入了灵魂。历史大剧,又重新回来了。
之后爆款的《军师联盟》系列,以及未来的《鹤唳华亭》,从某种意义上都延续了《琅琊榜》的创新,电视剧重新找到了历史叙事的方式。
《风起长林》结局,长林风熄。
一代代人由衰到盛,由盛到衰, 轮回与镜像,有观众评论,《风起长林》既是后传也是前传,对于这一点,琅琊阁阁主蔺晨的那段感慨极有深意:
红尘碌碌,风起不息啊,这代代相传的,除了世间情义,还有皇权,野心,阴风诡雨。
风骨犹在,细腻磅礴,从这样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来看,即便没有成为通俗意义上的“爆款”,《风起长林》仍然是一部珍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