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6 07:2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何晓婷 记者 陈宇浩
7月13日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7月14日爱奇艺的《中国新说唱》——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两档音乐综艺正式亮相,24小时播放量都不出意料地过了亿,这也标志着2018年暑期档的综艺大幕正式拉开。接下去,湖南卫视的《幻乐之城》和优酷的《这!就是歌唱·对唱季》也将揭开面纱,加上已经在腾讯播了两期的《明日之子2》,这个夏天,音乐综艺的乱战眼瞅着将更加刺激。
但从已亮相的3档节目来看,随着选手资源的日益枯竭,节目组不约而同把“耍花枪”的重点放到了导师身上,无论从标签的塑造还是现场表现力,都比往年更抓眼球。
立标签组CP
导师才是流量大户
《中国好声音》没有了女导师,四个“老男孩”更加玩得开了——周杰伦、庾澄庆、谢霆锋、李健,无论是开场燃爆现场的换位演唱,还是结尾看似随意的乐器合奏《青花瓷》,四个人更像是一支乐团而不是导师团。难怪有网友打趣“看来纵贯线2可以出道了”。
但看了节目你就知道,他们不是真来玩的。对于歌手来说,每年暑期的音乐综艺,对自身形象、作品的助推作用是非常大的,当然要趁这个机会塑造、加深自身的标签烙印。
周杰伦主打的就是中国风,外带一部分嘻哈;西装笔挺温文尔雅的李健,处处透着民谣诗人的气质;初来乍到的谢霆锋直接亮出了摇滚牌;至于哈林,还是秉持混搭风,爵士、放克、灵歌……反正能玩的都可以。
《中国新说唱》也是一样,第一期看下来,流量担当吴亦凡依旧是国际范合体。面对第一个集体通过的选手那吾克热,吴亦凡就酷酷地许诺,“我可以给你国际级别的制作,国际级别的flow(节奏感)”。
而热狗+张震岳的组合,则还是在old school(嘻哈的一种风格)的道路上走到底,说话也直来直去,“太简单了,就像数来宝”、“你今天的表现,还不能打动我们”,相信随着节目的深入,严师的标签还将更深入人心。
而在《明日之子2》里的华晨宇,同样把“专业+严格”的招牌擦得锃亮,之前“怼”选手“不懂乐理就想搞创作”的言论,一度在网上引发巨大争议。不过,这也为华晨宇圈了更多的粉丝,把自己“唱作人”这面flag(旗)立得更稳了。
而综艺中“助兴效果”最管用的组CP,各档节目也运用得更加自如。比如“段子手”李健和“老顽童”庾澄庆,很明显就是负责“互怼”,两个人“枪来剑往”,精彩得好捉对讲相声去了。
另一组CP是《中国新说唱》中的潘玮柏和邓紫棋。在去年的《中国有嘻哈》里,潘玮柏相对是比较缺乏存在感的一位,今年让他和邓紫棋同坐一张导师椅,“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效果立马显现。而邓紫棋时不时分享自己的唱歌小技巧也非常讨喜,而那句“我可以帮你唱Hook(副歌)啊”直接上了热搜。
音乐风格
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与赚饱眼球的导师相比,目前从3档节目的播出表现来看,选手们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
《中国新说唱》,虽然跟去年的778人相比,今年的报名人数达到了10725人,但最终过了海选,进入60秒现场表演的选手中,还是能看到不少像小青龙、辛巴等上一季被淘汰的回炉选手,还有一部分在其他节目中没火起来的选手,比如杨苏、那吾克热,分别参加过《中国新歌声》和《中国好歌曲》,而陈梓童和万妮达都曾上过《中国好声音》,陈梓童还是2015年的亚军,这次两个人在《中国新说唱》里殊途同归了。
毕竟播到第二季,歌曲风格很难有大的突破,也不能再拿“双押”“三押”这些科普知识来作为噱头,把地下rapper(说唱艺人)和偶像歌手的对立面再放大,节目组只能在人物故事上玩花样——“清华学霸”多雷第一个登场,刚表白完母校是“中国最嘻哈的高校”,紧跟着镜头切到孔令奇,他说了一番“我们北大才是最有文化的”;而“嘻哈妈妈”呆宝静等几位女rapper的细节也相当精彩。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好声音》,第一期看下来,让人耳前一亮的好嗓子几乎没有。但值得肯定的是,在被连续诟病了几年“中国大嗓门”后,看得出节目组很努力地在音乐曲风的选择上尽量多样化,黎真吾选唱了草东没有派对的《山海》,王朝选唱了民族风《黄河谣》,以及打包安琪组合唱的二次元神曲《权御天下》等,都体现了更多元化的包容性。
本周末,随着《幻乐之城》和《这!就是歌唱·对唱季》的加入,观众们的选择会更多。
从目前的剧透看,《幻乐之城》是打音乐剧的概念,打造沉浸式的观演舞台,每期5位嘉宾,最终“将共同完成一部音乐故事短片”,让观众“全情投入,沉浸在音乐故事的情景当中”。而“王菲综艺首秀”,也是最大卖点之一。
《这!就是歌唱·对唱季》,则是优酷在各种音乐形式几乎被挖尽的情况下,选择了“对唱”这个点,希望杀出重围。独唱和对唱歌曲在音域上的差异比较大,一些经典歌曲重新编排后,到底能不能得到推广,还真不好说。但鹿晗、李荣浩、罗志祥的导师阵容,牌面上看也不算弱。罗志祥经典对唱曲目无数,无论是抒情慢歌还是激情舞曲,都能轻松驾驭,而李荣浩出色的创作、编曲能力,应该会为节目提供不少技术加持。
(本文原载于《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