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热门综艺”完全能做到收视口碑双赢|上海电视节特别报道

字号+作者:文汇网 来源:文汇网2018-06-1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热门综艺”完全能做到收视与口碑双赢!在上海电视节上,不少制作人不约而同给出一个答案——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的《经典咏流传》。'...

“热门综艺”完全能做到收视口碑双赢|上海电视节特别报道

“热门综艺”完全能做到收视与口碑双赢!在上海电视节上,不少制作人不约而同给出一个答案——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的《经典咏流传》。

在业界看来,《经典咏流传》用流行转码传统文化,不仅让经典在新的时代,用流行音乐与观众同频共振;同样也透过嘉宾的真实故事,赋予文本温情力量。而与之相呼应的,是《国家宝藏》《声临其境》等一系列口碑节目深耕垂直领域,寻找文化节目蓝海的努力和突破。

可以说,正是在综艺人不断探寻文化“被遗忘的角落”,深入挖掘和阐发,并尝试对接流行文化,抵达受众兴趣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一批原创综艺节目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得以凸显。

克服“买买买”后遗症,尝试用流行转码传统

近两年,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为代表的节目引领风潮,令原创综艺摆脱“买买买”状态,不再依赖天价引进海外版权。不过,创作惰性的“后遗症”仍在。有业界人士感慨,《中国诗词大会》催生一系列古诗词竞技真人秀,“朗读者”之后,各类“朗读者们”也层出不穷。而一旦涉及到“非遗”与“戏曲”,多半又落入“达人秀”的模式窠臼。同类竞品多了,难免引发观众审美疲劳。没有通过合适的综艺手段,对内容及其背后的价值内涵深入浅出地传播,更让这类节目曲高和寡。《经典咏流传》成功的意义是,让人们进一步看到“综艺”可以让传统诗词的传播载体进入一个新的、时尚的界面。正如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所说:“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对接流行文化之余,探寻更多的“小众”“冷门”领域,也是不少综艺的创新路径。央视的《国家宝藏》则把综艺视野放置在国宝文物之上。昔日综艺节目中的艺人成为国宝的配角,他们用一段故事演绎其背后的古老文明。另一档综艺《声临其境》则选择另辟蹊径,展现演员配音实力与台词功底。这档节目的总导演徐晴和团队过去做过不少文化类节目,一度觉得自己有点边缘。直到近年文化综艺节目的兴起,她发现,现在做文化节目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我们破译更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东西用时尚、现代、创新的手法呈现出来,就有创造更多‘爆款’的空间。”

“文化可以很欢乐,创新是有效的传承。”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认为,不管唐诗宋词还是戏曲曲艺,初衷都是为了提升大众娱乐的品质。她认为:“作为综艺人,不仅要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绵延至今的艺术之美,也要能够传递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更需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参与,令其被当代观众喜欢,带给观众最好的视听享受。”

以价值为支点,寻找文化节目立意创新的突破口

谈到创新,综艺人也曾陷入一种对形式创新过分关注的焦虑之中,甚至演变成一种对装置的极致追求——似乎在“好声音”之后,像转椅一样吸睛的形式感再也难以复制了。但在《经典咏流传》总导演田梅看来:“节目的创新不仅是模式的创新,还应是立意的创新。”

节目的价值引领才是历久弥新的创新之本。不管是《经典咏流传》《朗读者》还是《国家宝藏》,令人惊叹的不只是文字本身所展现出的美与艺术,更是其演绎者背后的动人故事与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

年逾古稀的台湾地区音乐人陈彼得,用一把吉他和沧桑的嗓音,为《经典咏流传》贡献了最沸腾的一个录制现场。录制节目前,原本兴冲冲参与前期采访的田梅一度很失望。这位曾创作过《阿里巴巴》《无言的结局》《一剪梅》等脍炙人口作品的资深音乐人,对自己要谱曲的古诗词并无深入了解。但是老人的一句话让她很有感触:“老祖宗留下的流传千百年的东西,一定是宝贝!”

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正如陈彼得叶落归根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老人在节目中念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漂泊多年回到祖国的赤子之心令观众感动。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故事都有一段人生。在田梅看来,当诗、歌、人三者达到统一,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得以展现。

作者:黄启哲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