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2018年超50档文化类综艺蓄势待发,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字号+作者:指尖综艺榜 来源:指尖综艺榜2018-03-0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事实上,实力派艺人已经成为文化类综艺的标配,而艺人要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圈粉”,除了实力与才学,还要有真诚的态度。'...

不得不说,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口碑与收视率持续双赢,掀起了一股弘扬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潮。随着文化类节目的持续走红,艺人嘉宾自然不能缺位。事实上,实力派艺人已经成为文化类综艺的标配,而艺人要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圈粉”,除了实力与才学,还要有真诚的态度。

真才实学或成嘉宾必备技能

文化类综艺既然“门槛”高,那么艺人必须亮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文化底蕴,才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带给观众惊喜,实力圈粉。

首先是实力和才学。《声临其境》第一期节目中,赵立新化身《魂断蓝桥》中风流倜傥的上尉军官,用声音讲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情人相爱相知却不能相守的爱情故事,坚定而又深情。现场,他多维度挑战各种语言,用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进行跨越式演绎,圈粉无数。参加《声临其境》后,赵立新的影视公众人物影响力榜单排名提升了近1000位。

2018年超50档文化类综艺蓄势待发,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其次是文化底蕴。《国家宝藏》中,主持人张国立的文化功底和表演经验毋庸置疑。明星国宝守护人在节目中能有令观众称赞的表现,也与他们自身的知识文化积淀分不开。在浙江博物馆特辑中,孙淳要守护的国宝是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他对“彩凤鸣岐”琴的喜爱溢于言表,向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了非常专业的“十万个为什么”,以至于工作人员如此评价,“我当时一听就知道他是懂行的人,而且很喜欢古琴”。

文化类综艺节目比较新鲜而且“门槛”高,明星一旦抓住了机会,展现了实力,带来了惊喜,也就更容易显得特别有质感,更能“圈粉”。

文化类综艺将迎来全面爆发

众所周知,央视接连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掀起了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随后各大卫视纷纷跟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红了整整一年。及至去年12月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再次成为全民话题,刷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

《国家宝藏》是一档文博探索节目,由故宫博物院联合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推出,每一期推荐三样“镇馆之宝”。节目采用小剧场、实地走访、现场访谈的趣味形式,讲述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该节目一经推出,就在网上获得了9.2分的高分,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纷纷为自己家乡的博物馆“打call”,话题讨论度一路走高。

事实上,今年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大年”,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50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在或即将播出。

湖南卫视的配音节目《声临其境》、人文美食结合的《回家吃饭吧》;

深圳卫视推出《一路书香》,以书店老板的形式做文化类探索;

北京卫视继续做《中国故事大会2》,濮存昕、张国立等老戏骨将带来文化类超强综艺《我是故宫讲解员》;

东方卫视则有人文类的《匠心传奇》和科技类的《科技大冲疯》;

央视将推出名人读信的文化综艺《信·中国》。

另外,网络上的文化类综艺更是全面开花。

不难看出,今年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已跳出了“诗词”“成语”“朗读”的范畴,内容更加丰满,元素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

被挑剔,实力演员成为文化类综艺的标配

必须承认的是,艺人已经成了文化类综艺的标配。有节目组直言请明星是为了吸引观众。而《国家宝藏》的“粉丝”们表示:“为了让年轻人更多关注国宝才找了这些年轻人喜欢的明星!”

《国家宝藏》在节目形式上灵活运用了明星元素,释放出了无限活力。节目组邀请了王凯、段奕宏、刘涛、易烊千玺等演员助阵,通过小剧场的形式来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每位明星完成对一件国宝的守护。这让人觉得新鲜有趣,通过明星演绎的一个个片段,古老的文物变得鲜活可感,文物的价值也得到了传递。文化类综艺节目即使想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表现出亲近感,也必须寻找与自己节目相符的明星嘉宾。

2018年超50档文化类综艺蓄势待发,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当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对明星的选择比较挑剔。《国家宝藏》制片人于蕾曾表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经费,把大把的钱花在艺人薪酬上,特别感谢参与录制的明星艺人,他们更多的是被我们这件事情所吸引。”

另附:文化综艺,让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生活

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因创新的节目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可。无论是口碑评价还是收视率表现,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众多电视文艺节目中都十分抢眼。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国家宝藏》之后,今年春节期间,文化类综艺节目再次为观众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经典咏流传》:传统文化走向大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朝诗人袁枚这首“孤独”流传了300年的小诗,日前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经由来自乡村的师生质朴演唱,一夜之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无独有偶,《明日歌》《将进酒》等多首观众耳熟能详的诗词,都在“和诗以歌”的形式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在大年初一推出的一档全新文化类综艺节目。该节目采用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诗词文化中融入时代和流行元素,重新激活传统诗词生命力的同时,收获了一众年轻观众的肯定,豆瓣网上的评分高达9分,不少网友都表达了对该节目的极大兴趣。

2018年超50档文化类综艺蓄势待发,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看来,《经典咏流传》这类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给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一种中国式的解决途径——以跨界创新的节目模式、丰富多元的表现内容,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格局的价值引领。

“这一年多来,电视文化综艺节目虽迎来了迅猛发展,但是‘益智答题’和‘朗读诵读’占据了很大比例,市场跟风严重。当我们翘首以待文化类节目在资源、品类、形态上实现更多突破时,这类文化综艺节目及时为我们树立了新的文艺美学标杆,在音乐美学和诗词美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冷凇说。

《舌尖3》:呈现食物制作背后的文化诉求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在央视播出,继续带领观众“荧屏寻味”。不过,与前两季不同的是,《舌尖3》中除了对美食的描述,还展现并挖掘了制作美食的器具、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地方风俗。

如第一集即以“器具”独立成篇,讲述了刀、坛、锅、盘、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对此,《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说:“我们希望在呈现出食物是怎么制作的同时,也能把美食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

2018年超50档文化类综艺蓄势待发,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尽管一些冲着美食而来的观众对此表示了些许失望,网络上对于该系列节目的评价也存在很大争议,但节目播出后不仅保持较高收视率,影响力也丝毫没有减弱。据美兰德公司监测统计,截至2月27日,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舌尖3》相关视频点击总量突破两亿次。

在业界看来,由于前两季带来的现象级传播效果,“舌尖”系列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载体。无论是“稀豆粉”“胡辣汤”还是“石花膏”,这些地方美食都已相应转化成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有评论人士认为,表现食物诱人的味道是容易的,但是呈现食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是有难度的。为此,《舌尖3》的主创团队在创作之初就表达了创新的决心。当然,改变风格也可能会令观众难以接受。不过,“即使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观众更愿意为文化买单

实际上,无论是春节期间文化娱乐市场上高涨的文化消费热情,还是荧屏上人们对于高质量文化节目的需求和欢迎程度,不难看出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一大批文化类节目,尤其是以央视和部分卫视台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令综艺节目从一味的喧嚣转向了对高雅和品位的追求。随着近年来多档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相继热播,2018年,文化、科技含量十足的节目依然受到制作方的青睐。

开年以来,多家卫视相继推出了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深圳卫视开播的《一路书香》,围绕经典文学、古老文化印记、文学名人故地等,将读书与行走相结合,在一座座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中开启一段段文化之旅;

浙江卫视《小城故事》则走进国内各具特色的小城,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观众缓缓揭开小城文化的神秘面纱,领略中华小城历史文化的风韵;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谢谢了,我的家》,透过一个个家庭,构筑出中国人的文化图景,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从而重新定义了“家风”——来自生活、尊重生活、指引生活;

江苏卫视推出的《最爱故乡味》,以“美食+亲情+乡愁”的模式,带着家人亲手制作的家乡美食远赴海外,让春节无法归家的游子能在第一时间尝到家乡的味道……

随着以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立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荧屏上,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成为这类节目的主流观众。数据统计发现,《我在故宫修文物》《见字如面》等一系列人文类节目的受众群体以“85后”“95后”居多。

这一方面证明了文化类节目的活力和魅力,同时也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文化类节目旺盛的生命力,如何留住年轻观众,成为文化类节目生产、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中国文化报)

2018年超50档文化类综艺蓄势待发,这释放了哪些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