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土耳其未遂政变一周年 陷入欧美外交孤立

字号+作者:战略网 来源:战略网2017-07-1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外媒称,土耳其本月15日即将迎来未遂政变一周年,那次试图推翻埃尔多安总统的政变虽然在数小时后就以失败告终,不过对土耳其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

外媒称,土耳其本月15日即将迎来未遂政变一周年,那次试图推翻埃尔多安总统的政变虽然在数小时后就以失败告终,不过对土耳其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法新社7月10日报道,目前土耳其正处于对所谓的政变支持者展开的史上最大规模清洗的动荡时期,而埃尔多安对权力的掌控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加强。

但是土耳其在外交舞台上也受到了一些孤立,与欧盟及美国的关系都出现了紧张,而且现在正试图减少其海湾地区盟友卡塔尔突然爆发的危机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在美国运营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安卡拉办事处主任厄兹居尔·云吕希萨吉克利说:“政变过去一年后,埃尔多安总统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稳固。”不过他也说,对政变的镇压“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土耳其的国际地位,特别是同欧美的关系”。

报道称,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和想要加入欧盟的国家,对于得不到美国和欧洲的声援表示沮丧。在土政府看来,欧洲更关注政变之后的镇压行动,而不是谴责要推翻民选政府的企图。

由于未能从美国将居伦引渡回国,土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让这种局面出现改变的希望破灭。

另据路透社7月10日报道,奥地利外交部一位发言人在10日播出的讲话中说,奥地利已禁止土耳其经济部长尼哈特·泽伊贝克奇入境参加纪念去年土耳其发生的未遂政变一周年的一场活动。

这位发言人告诉奥地利广播公司电台:“我证实(奥地利)外长库尔茨事实上禁止土耳其经济部长入境我国。”他说,这次活动“规模非常大”,而且这次访问“对奥地利的公共秩序和安全构成了危险”。

就在奥地利作出这一决定前,荷兰也做出了类似的举动,荷兰说不欢迎土耳其副总理耶尔德勒姆·图鲁尔·蒂尔凯什造访,参加土耳其侨民的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个仪式。

土总统埃尔多安上周也抱怨在德国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被禁止向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发表讲话。他说德国是在“政治自杀”。

土耳其公投终结议会制,与西方说再见!

欢呼、争吵、质疑、唏嘘,2017年4月16日的夜晚,超过86%的投票率,让土耳其举国难眠。

当晚,土耳其选举委员会宣布,在近99%的全民公投已清点票数中,涵盖18处重要修改并涉及总统制改革的宪法修正案全民公投,以51.3%的赞成票通过。这次修宪将允许2019年总统大选的获胜者完全掌控政府,由此终结目前的议会政治制度。

这也就意味着,土耳其将由自1921年开始实施的议会制,更替为总统制国家。公投之后,总统的产生将继续沿用2007年的公投决议,由全民直选产生,任期为5年,最多任两届,并拥有直接任命内阁部长在内的官员、指定一个或多个副总统以及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权力。

土耳其一直是叙利亚内战主要的外部角色之一,是通往欧洲的移民路线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也是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东一个关键的合作伙伴。土耳其政局的动荡对中东格局、地区国际关系和中东国家国内政治将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中东地区格局更加多元化

冷战后,中东地区曾形成了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土耳其、以色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被视为支撑美国中东霸权的“三大支柱”。

2010年底中东地区爆发“阿拉伯革命”以来,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等域外力量在中东形成了“群龙之势”。美国、欧盟、土耳其和沙特等组成了“支持政局改变阵营”;俄罗斯和伊朗等则形成了“反政权更迭阵营”;中国、印度等亚洲大国成为第三种力量,在“不干涉内政”与“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下维护地缘经济利益,各方在联合国等多边舞台围绕叙利亚内战、也门危机和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等斗智斗勇。

2016年7月土耳其发生未遂政变后,埃尔多安政府指责流亡美国的居伦是幕后推手,甚至指责美国情报部门暗地支持居伦运动、图谋颠覆埃尔多安民选政府。

美国则长期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引渡居伦,美土之间因此出现龃龉。而俄罗斯利用土耳其未遂政变扩大在中东的政治影响力,进一步离间土耳其与北约和欧盟关系。土耳其向俄、中、印等新兴国家靠拢,进一步推动中东多极化。

埃尔多安要清除国内美欧势力

土耳其地理位置重要,是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过渡地带,它加入东西那一方,都会导致力量的偏斜,加重那一侧的分量。而欧洲也需要利用土耳其的力量。

2003年,埃尔多安上任总理,在他上台前,国家经历过两轮严重经济危机,而在他掌权的头十年,土耳其经济以年均约7%的速度增长,人均GDP激增3倍,国际地位无可否认地达到了自立国以来的巅峰,成为新兴大国。埃尔多安本人的政治地位也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日益稳固,他由总理做到总统,如今更改变政制,将大权全归于总统一职,有机会连任到2029年。

这次修宪公投,埃尔多安希望打造一支更本土化、更少受制于美国、更忠诚于他的新精英队伍,以便实施更独立于美国和欧洲的内外政策。毕竟,美欧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操纵土耳其的内政外交政策,尤其在库尔德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追求“独立自主”的埃尔多安于是就成了美国的“眼中钉”。在美国的支持下,费图拉·居伦及其在司法和警察部门的追随者在2013年12月发起的针对埃尔多安家族及幕僚的腐败案调查,以及由居伦在军队中的追随者发动的2016年“7·15”未遂军事政变;同时,据土耳其媒体15日报道,土耳其当局对去年未遂军事政变的调查已经涉及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约翰·布伦南、纽约州联邦参议员查尔斯·舒默、华盛顿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东项目主任亨利·巴基等美国人。

在经历了2013年腐败案冲击、2014年两次大选的洗礼,以及2016年7月未遂政变的历练后,埃尔多安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获取此次公投胜利。如果修宪成功,土耳其不会像反对者设想的那样对世界关闭大门,更不会彻底伊斯兰化……。但可以设想的是,埃尔多安将在国内进一步肃清美欧代言人,肃清居伦势力,尤其是藏匿于正发党内部的居伦分子。

西方势力在中东影响力走向衰落

近代以来,中东主权国家的形成和政府的确立,同西方有密切的关联。但现在西方和美国的认知变化了。从前西方信仰主权高于一切,但现在信仰的是人权高于主权。而如何实现和保护西方所认为的人权呢?西方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政权更换、多党政治和选举,也就是西方式民主。但在现存主权国家和政府被推翻后,所出现的往往不是西方所希望的民主政权,更多的国家演变成为西方所说的“失败国家”。

土耳其通过修宪公投,反映了西方影响力的衰落。由于经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元气大伤,国内孤立主义情绪上升,中东在美国全球的战略地位下降,美国政府主导中东事务、推动民主化的热情减退。

加上去年土耳其发生未遂政变以来,土耳其逮捕了4.7万人,开除和暂停了10万人的公职,亲西方的自由派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埃尔多安的权力大大强化。土耳其的国家道路走在调整的路上,它同北约和欧盟有所疏离,同“宿敌”俄罗斯则走近了一些。

西方舆论对土耳其一片唱衰声,它们普遍认为去年未遂政变以来在土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这次公投,使埃尔多安成为“不受制约的独裁总统”,土将与西方价值观渐行渐远。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土耳其的这次转折,一方面并没有违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有着真实存在的民意支持,与此同时也是这个国家寻求自主独立的一种体现,而更重要的原因,则还是名面上的“加强政府之功能性、简洁性、和效能之改革,令司法、立法和行政机构之间更为明确”。

土耳其实际在追求更多的独立性,希望开辟国家发展的新空间。向西方一边倒的发展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土耳其不得不经历一场新的摸索。

与美国和欧盟渐行渐远的同时,土耳其必将寻求与更多其他国家的合作。除继续强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外,土耳其将会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当然,土耳其也会更频繁地谈论退出北约、加入上合组织,埃尔多安曾说,假如不能加入欧盟,土耳其将考虑加入上合组织作为替代。他表示土耳其不必在欧盟一棵树上吊死。这或许将是一盘超越布热津斯基设计的“大棋局”。

希腊喊话土耳其:你若挑衅,我就出兵!

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力主修宪,与欧洲多国交恶。在爱琴海对岸,与土耳其有着相当历史渊源的希腊直言,土耳其搅动民族主义情绪,希腊武装部队已经做好准备,应对一切形式挑衅行动。

希腊曾因塞浦路斯与土耳其兵戎相见,去年又拒绝遣返土耳其未遂政变军人,两国关系已然不睦。

[复杂关系]

土欧此次紧张关系缘于土耳其公投修宪。土耳其定于4月16日举行公投,以决定是否将政体从议会制改为总统制。由于数百万拥有投票资格的土耳其选民生活在德国、奥地利和荷兰等国,埃尔多安政府打算在这些国家举办多场集会,为公投拉票。然而,欧洲国家以安全因素为由予以阻拦,与土耳其“结下梁子”。

除了担心土耳其实行总统制后埃尔多安独揽大权,欧洲国家担心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于,拉票活动可能加剧本国土耳其社群内部对立,引发社会安全问题。以土耳其人最大海外居住国德国为例,由于二战后大量土耳其务工人员移民,德国境内有投票资格的选民达140万人。

对希腊而言,安全问题更为迫切,这就牵涉到欧亚交界处的岛国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居民主要由希腊族和土耳其族人组成,1974年以来一直处于分治状态。国际社会承认的塞浦路斯共和国实际只统辖占总版图约三分之二的南部希腊族聚居区域;北部则是由土耳其族控制、只得到土耳其一国承认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早在1950年,塞浦路斯举行了一次只有希腊族居民参加的公投,超过95%的参与者支持塞浦路斯与希腊合并。1960年,塞浦路斯脱离英国独立,确定由英国、希腊和土耳其三国保证塞浦路斯的独立与安全。1974年,希腊军政府策动针对塞浦路斯合法政府的政变,土耳其以保护当地土族居民为由出兵干预,后控制北部约占全岛三分之一的区域。

年,土族宣布“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南北分治后,联合国一再斡旋希、土两族领导人进行统一谈判未果。塞浦路斯问题也成为土耳其加入欧盟的一大障碍,作为欧盟成员国,塞浦路斯对土耳其加入欧盟有否决权。

年,希腊和土耳其险些因爱琴海伊米亚岛(土耳其称“卡尔达克岛”)主权争议爆发武装冲突,后在国际社会的呼吁和调解下撤走各自军舰。

[“意外”隐忧]

塞浦路斯总统、希腊族领导人阿纳斯塔夏季斯对土耳其公投引发的安全问题表达担忧。他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希腊频道采访时说,土耳其推动公投的同时,也煽动土耳其社会狂热情绪,可能触发“热事件”。

希腊25日举行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96周年阅兵式。国防部长帕诺斯·坎梅诺斯说,如果主权受到威胁,希腊不会退让。

“希腊武装部队已准备好应对一切挑衅,”坎梅诺斯说,“我们准备好了,因为这就是我们扞卫和平的方式。”

今年1月,希腊最高法院裁定,不遣返8名涉嫌参与2016年7月土耳其未遂政变的土耳其军人。此后,希腊与土耳其屡有摩擦,如土耳其军舰试图接近伊米亚岛,被希腊海军炮艇和警卫队船只驱逐。

英国《卫报》27日援引分析师萨诺斯·多科斯的话报道,希腊方面担心的不是土耳其的蓄意进犯,而是“失控的意外”。“土耳其民族主义情绪令(希腊)难以打消顾虑。”

极端右翼民族主义政党民族行动党主席德夫莱特·巴赫切利此前曾喊话坎梅诺斯:“得有人告诉这个被宠坏的小鬼,不要试探我们的耐心。如果他们(希腊)想要再次落海、再次被追击,那就来吧,土耳其军队已经待命。得有人告诉希腊1922年发生了什么,如果没人去说,那我们会像子弹般飞越爱琴海,再给他们上堂历史课。”

解读希腊危机冲击波:先倒下的会是谁

在欧盟的新一轮救助方案谈妥之后,希腊终于获得一线生机,而对于世界来说,新一轮“希腊冲击波”恐怕才刚刚开始。连当下正如火如荼的美国大选,也感受到了从爱琴海袭来的飓风。

当地时间2015年7月15日,希腊雅典,希腊示威者抗议新债务协议和紧缩政策,与防暴警察发生激烈冲突,投掷汽油弹,现场成为一片火海。图为防暴警察试图通过被汽油弹点燃的街道。

希腊追问,谁才是最懒惰的那一个?

在希腊同欧洲几大机构贴身肉搏期间,指责希腊人生性懒惰、举债为生的言论甚嚣尘上。尽管已有指标统计显示,希腊“全世界最懒”的名声并无事实根据,但人们并不相信,而谁继续懒惰下去谁就是下一个希腊,已成流行信条。近日,美国共和党民主党两大候选人——杰布·布什和希拉里·克林顿在推特上就美国工人是否懒惰展开了辩论。杰布·布什抛出了“美国工人应当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家庭收入”的观点,并且@了希拉里。

在减少雇员工作时间才是政治正确的时代,杰布·布什的此番言论引爆了热点。周一早上,希拉里抓住机会反击,在发表经济政策演说时,将提高中产阶级收入薪资列为主要经济政见。演说中,希拉里呼吁企业与员工分享更多利润,增加员工实得工资。尽管事后杰布·布什辩解说,他是希望兼职工作者找到全职工作,但希拉里仍然回应表示,“他们(指美国人)不需要演说,需要的是加薪。”更是痛批杰布的言论并未涉及美国更多“真正的劳工”。

克林顿2.0痛批布什3.0不接地气,不懂劳工,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不过既然美国两大总统候选人都关心劳动人民勤劳与否,就有必要详查一下哪些国家的劳动人民最勤劳?

美国媒体引用了OECD的最新数据:拉丁美洲第二大经济体墨西哥,其工人平均每年工作2228小时,即平均每周43小时,是世界上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度。韩国是紧随墨西哥之后的第二勤劳国家,2013年,韩国工人平均每周工作约42小时。而在债务危机中,被描述成工资过高、懒于工作、退休提前的希腊人,其实是欧洲国家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他们在2014年里,每周工作约39小时。“欧洲战场”上,希腊危机中的主要谈判对手德国,是世界上工作时间最短的国家,德国工人每周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只有26小时。

在OECD的这项工作时长的数据排名中,美国位列第16位,2013年美国人花了1788小时在工作上,2014年则为1789小时,看上去还不错,不过这样的成绩仅仅略高于这项数据的平均值1770小时。

对于美国来说,希腊人懒勤与否其实与己无关,重要的是,希腊危机引发了一场针对国家福利制度反思的冲击波。敏锐的美国人已经感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讨论“懒惰”的后果。西方社会实行福利制度的前提条件,到底是源于制度带来的综合竞争力,还是源于殖民主义的掠夺性积累,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希腊成为第一个跌下福利制度温床的西方国家之后,美国人隐约感到了不安,长期以来的制度优越感慢慢开始消散。

希腊冲击,谁将是先倒下的那一个?

按照主流世界史观,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推动整个世界加速发展的关键节点,但也有人指出,西方的机器隆隆作响之际,在东亚同样进行着一场革命。借着人口密集的特点,在相对廉价但极为熟练的劳动力、相对小规模的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东亚民族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坚持着勤劳致富的理念。

例如日本学者杉原薰的“勤劳革命”理论,杉原薰在他1996年出版的一本着作中率先采用了“勤劳革命”这个概念。而进一步将中国、日本的“勤劳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模式进行对照分析的,则是他的另外一本编着《Japan, China, and the Growth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Economy, 1850-1949》(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诚然,东亚“勤劳革命”的产生有着相当深刻的历史原因,其发展过程也并非线性进步的过程,但东亚的道路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参照。回顾来看,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自二战结束至今实行了七十多年,其他暂且不论,至少是错过了“勤劳革命”。

当希腊冲击波来袭,当债务危机冲破了金融问题框架直逼福利国家的制度弊病,所有西方国家都不得不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它们排队走向悬崖。

归根结底,西方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并非单纯的国内社会经济政策,而是一种世界战略,高度依赖于西方的全球统治地位和跨国剥削。为什么在雇员工作时间上希腊远比德国长得多,反而深陷债务泥坑无力自拔?为什么美国人和德国人并不很勤劳,却可以逃避债务,甚至可以转嫁危机?根源显然要从西方各国各自的跨国剥削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上来探究。

希腊首先退出福利国家俱乐部,不过是因为它没有足够的跨国剥削渠道,更无力向海外转嫁危机。当整个西方集团的世界地位下滑、全球竞争力下降之后,水落船沉,它这只最小的舢板,就直接触礁了。

五年前希腊危机初露端倪之际,有美国媒体讽刺说,希腊人就像一个亿万富翁那样消费,但实际上他们连百万富翁都算不上。其实,这个讥讽正可以用在整个西方集团身上。

开始担心懒惰致死,这是大梦初醒的表现。不独美国,本月8日,英国公布保守党单独执政以来的首个预算案,奥斯本宣布,将在2018年前削减财政赤字370亿英镑,其中120亿来自福利支出削减。此举目的是要革除福利弊端,矫正长期以来的“福利依赖症”。

然而,过惯了富日子的民众不以为然。近日,伦敦、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均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紧缩游行示威活动,其中伦敦的抗议活动就有约7.5万人参加。有英国媒体指出,如果处置不当,削减福利开支可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没什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这才是真正的希腊冲击波,谁会是先倒下的那一个?

(新浪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