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经新闻》5月9日社论,原题:面对中国的太空开发,滞后的日本能有所战略吗? “载人中国空间站”离现实只有一步之遥——这是中国发射“天舟1号”时给人的感受。“天舟1号”与绕地飞行的“天宫2号”成功对接,并向其注入燃料。向空间站补给食物和物资等的太空货船,对长期滞留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来说至关重要。“天舟1号”与“天宫2号”的成功对接,意味着中国独立制造的空间站已完成了2020年开始运行的技术体系。
近年来,中国在宇宙开发领域遥遥领先日本。上世纪70年代,日本和中国相继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在世界排名分列第4和第5位。日本的优势一直维持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日中形势开始逆转。为何日本会被中国反超?原因之一或许是中方在人员和资金上的投入都在逐年递增。但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中国在太空研发领域的计划性。在日本满足于搭美国航天飞机的“顺风车”时,中国通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不断积累经验。2009年后,尽管日本将“白鹳”号无人太空货船送入太空而备受世界关注,但最终还是被中国的“天舟1号”赶超。
太空安全领域对美国挑战最大的国家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1月发表的数据,2013年,中国的航天预算为61.11亿美元,这还不到美国393亿美元的六分之一,但已经达到日本航天预算的两倍。日本在航天领域的研究机构、大学、相关技术人员的数量与中国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如前所述,在火箭和卫星发射数量方面,中国也遥遥领先。从综合实力来说,日本已经无法与中国相抗衡。
日本当然不会没有自己领先的领域。例如,日本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以及利用天文卫星进行宇宙观测方面,中国还未能超越日本。另外日本在火箭和人造卫星设计制造的部分技术上也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领先优势正在消失,或者说正在被中国超越。日本的太空技术在所有方面都落后于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隼鸟号探测器
当时之所以发射“隼鸟号”探测器并在小行星上采集样本,也是考虑到那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即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从未完成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日本俗语来形象地比喻,“花椒虽小,一粒也能把人辣的够呛”。能在某个领域抢在美国和中国之前实现突破,显示日本存在感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
但是,这种“花椒战略”也并非总能实施。月球探测、行星探测以及天文观测都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推进。但如果综合实力处于劣势的话,日本所取得的成就也将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被中国超越。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超越日本,瞄准“太空强国”的中国正加紧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此,中国将把更多的人造卫星送入太空,但此举或在太空中留下卫星残骸和碎片。相信在不久后,中国宇宙空间站就将完成建立,希望这一壮举能够为世界航天事业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