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片元年,二是《熊出没·原始时代》不仅击败了之前宣传声势浩大的《小猪佩奇过大年》,还把《新喜剧之王》、《神探蒲松龄》、《廉政风云》都甩到了后面。
一部电影要成功,除了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需情感共鸣和文化厚度支撑。
《流浪地球》以地球为家园,讲述的是中国人才有的家园情结,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带着“破球”去流浪,这背后是中国有别于西方的故土难舍的传统文化。
而《熊出没·原始时代》成功地以“乡音”传递出浓浓的乡情,展现出了中国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可以说两部片子都是从家国情怀出发,在春节这个举家团圆的特殊日子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五年前的2014年春节档,《熊出没》系列首部大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获得了2.47亿票房,当年就以媲美好莱坞动画片的制作获得好评。
《熊出没·原始时代》是《熊出没》这一国产标杆动画电影系列的第六部,连续六年在春节与观众见面,票房更是逐年攀升,目前票房已突破5.4亿。且随着乡音版大年初九全国全面上映,也大大助力《熊出没·原始时代》票房大卖。
今年,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的冒险故事更加精彩,在制作上也继续升级。片尾火山爆发山体撕裂岩浆飞溅,场面震撼。
对动画特效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动画角色最“贵”的是有毛的角色,那些看起来让人有触摸欲望的动物的毛,需要耗费大量的算法。在《熊出没·原始时代》中,不仅熊大、熊二的毛发可以随着动作自然摆动,还有小狼女飞飞、熊猫守护神等诸多有毛的角色,诚意十足。
更令人欣喜的是,《熊出没·原始时代》极具创意地推出了四川话、河南话、陕西话、湖南话和广东话五个方言版本。
《熊出没》系列本来就是充满童趣的电影,现在配上了“四川话”、“河南话”、“陕西话”、“湖南话”和“广东话”,更是妙趣横生。
因为在本来只能使用普通话的语境中使用方言,反差会制造谐趣。
比如四川话,这种方言制造过不少电影中的笑点,《让子弹飞》的四川话版,《捉妖记2》中李宇春的四川话,都曾让全国观众爆笑。
“你看我乖不乖嘛?”“不要扯悬龙门阵了……”这些令四川人熟悉的方言出现在大银幕上,让四川人备感亲切。说着四川话的熊大和熊二,与熊猫宝宝耍得安逸,与野人吃火锅摆龙门阵……四川观众笑着泪奔。
童趣、不输好莱坞的制作,再加上方言的趣味,使得《熊出没·原始时代》成为了春节档电影大餐中风味独特的五地家乡菜。
四川人、河南人、陕西人、湖南人、广东人,他们看着电影仿佛吃到了家乡菜。
春节是一个特别注重仪式感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举家看《熊出没·原始时代》的这五个地方的观众,听着电影里的乡音,和亲人们说着乡音,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幸福。
从文化上来讲,今年的春节档是“家国档”,如果说《流浪地球》体现了“大国自信”,《熊出没》则强调“大家团圆”,乡音版《熊出没》希望以各地方言为介质,帮助成年观众和孩子找到文化的根,打通祖孙三代。
而之所以选择四川等五地方言,《熊出没·原始时代》出品方乐创文娱高级副总裁黄紫燕表示,首先因为四川、河南、陕西、湖南等都是外出务工大省,大量在外地工作的观众很少能说家乡话,如何让乡音乡情得到更好传播,让孩子更容易接触到乡音文化,动画片显然是最好的平台。
我记得去年采访一位艺术片导演时,他这么解释自己的电影对白为何选择用方言,“方言比起普通话,更有临近性,更像谜语。”说同一种方言的人更有默契,有天然的文化亲近感。
春节期间,一家人在电影院里听到乡音,那种亲切感就在年夜饭的桌上亲人们用方言在讲自己的故事一样。孩子们耳濡目染,也会发现方言像谜语一样的独特魅力。
黄紫燕还表示,每一种乡音背后都有鲜活的本地文化风貌,《熊出没·原始时代》的五地乡音版在全国银幕上的争奇斗艳也展示了中国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得方言的魅力再次被人们所重视,这也是国产电影肩负文化传播的体现之一。
确实,在我们的下一代只会说普通话,或者英语比方言说得还溜的时候,慢慢也发现其实在生活中,方言不能缺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个人日常生活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方言是代表每个人地域性的母语,是乡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今年春节档,没想到一部动画片承载了那么厚重的文化价值,浓浓的乡音给那么多家庭带来了欢乐,也满足了那些没法回家的老乡们思乡渴求。
这应该就是《熊出没·原始时代》为什么会让人笑着泪奔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