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末的最后一天,如约和朋友一起,踏进影院欣赏了毕赣的最新力作《地球最后的夜晚》。
早前看过毕赣拍的另一部电影《路边的野餐》,大概清楚导演的拍摄风格,而此次的电影依旧延续了他惯用的拍摄手法,也料到影片播放中途会有观众觉得无聊而离场,但没想,这次的反响似乎有些强烈。

图为《路邊野餐》电影海报
而电影上映后这几天的时间里,《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不论票房与口碑都呈现了持续下滑的态势,尤其是口碑方面,整部电影在豆瓣评分为6.9分,而在猫眼电影中评分竟直接跌倒了2.6分。


随手翻翻网友们的影评内容,也大多都是如此: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斩获金马奖三项大奖并被戛纳电影节提名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引起观众愤怒。
我想,这必定和他的营销模式脱不了关系。

在影片上映前片方特别发布了跨年活动声明,鼓励观众在12月31日21点50分走进影院,看完电影时候正好可以亲吻身边的爱人。
这个浪漫的营销点打动了很多年轻情侣,导致确很多观众选择了晚上9点半到10点的场次,这个阶段的票成了最火爆也是最难买的,加之受众群体里90后占了绝大部分,这个宣传手法让《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电影。

除此以外,该片在抖音等社交软件上各种宣传铺天盖地,毕赣也多次前往《吐槽大会》等综艺强势宣传造势,从宣传角度来看,可以说《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模式应该给满分。

依靠零点结束、与主角一起接吻跨年的新颖首映形式,《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宣发上大获成功:预售票房高达1.59亿,首日票房2.61亿,超越了同期的许多商业电影,一度被不少人称为文艺片的成功范例。

但在疯狂预售之后,电影遭遇的却是口碑的严重两极分化。从影院走出的观众接受采访时,有的表示很有艺术感,有的表示看得一头雾水。
随之而来的便是观众口碑反映愤怒,不少人开始将这部票房黑马归于一场营销的胜利和欺骗。观众认为,该片在此之前接连获得金马奖和戛纳电影节的青睐,本就在口碑前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另外主打的接近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期待,但电影宣发团队却基本避开了电影本身内容,只截取了片中的爱情元素。

而对于影片本身来说,因其晦涩难懂寓意,也让观众又分为了两大阵营,“讨厌电影派”认为影片太过文艺,旁白太多,难以接受,整部电影长镜头让人看的比较沉闷,昏昏欲睡。在叙述方面也显得很跳脱,一会过去,一会现在,一会又回忆。
另一阵营则是“艺术片支持派”,他们普遍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不应该遭遇这样的谩骂。他们的观点与许多有一定话语权的媒体/自媒体一致,认为讨厌电影的人是“看不懂这部电影是如何叙事的,也不知道毕赣要表达什么。”
当然,也有很多影迷是“看得懂”电影,也不喜欢——换句话说,就是单纯地觉得这部电影还差点事儿,还没那么好。

但实际上,整理下思绪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并不算复杂,还达不到让普通人看不懂的程度。
它讲述的是罗紘武(黄觉 饰)在追查12年前杀死好友白猫(李鸿其 饰)的凶手左宏元(陈永忠 饰)的过程中,被凶手的情人万绮雯(汤唯 饰)所利用,并且爱上了她,在追寻她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从此,这个神秘女人构成他所有记忆、欲望、信念和梦魇的故事。

只是,片子的叙事结构过于繁复,很多剧情被碎片化处理,进行拼贴和插叙,显得没头没尾。
这样的处理可以理解为某种刻意的叙事方式,也可以称作是作者独有的风格。
面对文艺电影两极分化的评论,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归类为看得懂和看不懂的问题,而需要回到影片本身,探索这种复杂的审美矛盾如何产生。
说到底,整部片子的“好与坏”“对与错”我们无法评判,如果必须有个结论,那就借用整部影片调色师的那句话吧:
“调色的好坏永远是需要对比才能知道的。”
也许,有些导演是在用电影讲故事,有些导演是用电影讲道理,而毕赣则用电影造梦,一个属于他个人电影美学世界的梦。
就像电影最后片段中那本该熄灭的短暂的烟花,一直燃烧,绽放,一直梦下去吧。
最后放上毕赣的诗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吧:
用刀尖入水
用显微镜看雪
就算反复如此
还是忍不住问一问
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它们和小鸟一样
总在我胸口跳伞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ID:zashuo7)一个有营养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