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上映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以一个独特的视角直面世人比较忌讳的关于死亡的话题。影片大量运用近距离镜头详细地展现一个个普通而又庄严的入殓过程,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艺术化的入殓仪式,打动了不少观影者的心。影片围绕带有日本本土特色的葬礼仪式展开,讲述了一名大提琴手在成为入殓师助手后的成长经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直击各种形式的死亡,从侧面角度去观察逝者家属的或悲或悔的复杂心情,把这个沉重的话题拍得自然得体而又不失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影片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足以证明影片的成功获得国外评委的一致肯定。影片除了回归理性的死亡仪式之外,还掺杂了夫妻之间的误解与原谅的感情主题,以及略带冷笑话的喜剧效果,使这部电影看起来轻快放松却又感人至深。
男主人公小林本来是日本东京一个著名乐团的大提琴手,后来经济不景气乐团解散,从此便失业在家。在回到乡下之后误打误撞来到一家从事殡葬服务业的公司,从事入殓师助手这一职业。其实他并不知道,他要从事的行业需要克服身体与心理的重重障碍,他接手这一全新职业的第一堂课便是在入殓师师父的教学宣传片里充当人体模特,这个职业都严格遵循由专业的职业操作流程,整个入殓过程都在考验入殓师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主人公感同身受地尽快适应这份工作。
小林从事新工作的运气似乎不太好,可以说是霉运。他的第一份差事便是面对一个已经去世半个月的独居老太太。一来到老太太的房间,死亡的气息便充斥着整个住处。难闻的气味,没有一丝生命存在感的房间。从主人公的表情动作看得很清楚,他手捂口鼻,惊恐的眼神,很显然他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甚至不敢靠近老太太的床。电影理一扫而过的寥寥几个镜头,让观众极难适应,更不用说身处现场的这个入殓师新手了。
面对一个意外离去的母亲,她的女儿和亲人们悲痛欲绝,她的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她是一个勤俭持家,辛苦了一辈子的家庭妇女,从她的满脸憔悴和历经沧桑的双手看得出来。一辈子的操劳让妈妈青春不再,亲人们看得更加心痛。男主人公凭借专业的化妆技术让她重焕容光,使她的遗容显得平静而又安详,这对逝者和家人都是一个乐于接受的感动时刻。正是这些入殓师的存在,与亲人的告别多了一份温馨,少了一些伤别。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片的背景音乐的谱写制作全部出自日本著名配乐大师久石让之手。整个影片的音乐旋律,恰到好处地辅佐着主人公的感情历程。由刚开始接触死亡时那雄浑有力的大提琴之音,冲破沉重死亡带来的忧伤。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蓝天、雪山、池塘、村落,主人公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若有所思地坐在田埂上手拉大提琴,用自己擅长的大提琴独奏曲抒发着自己对经历众多生离死别的淡然情感。这个场景衔接电影的高潮部分,可谓点睛之笔,把那种心旷神怡、抒情怡人而又不失多彩浪漫的独特心境和盘托出,不得不佩服导演对影片情感旋律的张弛有度的把握度。伴随着小林悠扬而又感人的大提琴之音,让人们意识到唯有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感,才能享受不一样的人生。
影片的另一个感情线便是夫妻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小林的妻子起初对丈夫的高薪工作感到惊诧不已,只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她看到了那个自己丈夫充当人体模特的宣传片,她才知道自己丈夫的真正职业——入殓师。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旁人的指指点点下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对丈夫的种种误解下她愤然回到娘家。只是后来邻居之死,她全程参与了整个入殓仪式,深切感受到了丈夫工作的崇高和令人尊敬。于是她冰释前嫌,转而在丈夫背后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这种转变代表的是一种夫妻爱的隽永情感,只有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淡然,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永恒的启发。
影片的结尾可以说的多重复杂情感的交汇,主人公小林接到了自己父亲去世的消息,他自幼对父亲的印象是一个不负家庭责任的男人,因为父亲在他六岁的时候便离家而去,给他的童年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正如主人公说道的那样:生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风光无限,死的时候却只剩下一个大箱子的遗物,这种人生是何等的悲哀。在见识到了殡仪人员对逝者的业余处理方法和极其不尊重的态度,他气愤之极,横下心来不计前嫌为自己的父亲整理遗容。也许是处于职业的本能,更是出于对父亲的亲情,还有妻子在身旁的鼓励。小林眼里噙满泪水,他要尽到孝道为自己的亲生父亲送最后一程。当他发现父亲手里握着那熟悉的鹅卵石,小林才发现父亲一直关爱这自己,只是多年来的误解积怨已深,是时候化解这种怨恨了。他把鹅卵石小心翼翼地放在有孕在身的妻子手上,让这个还未出世的小生命将这份父爱永远传递下去。看到这一点,整个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道出了多少初为人父的心声。结尾伴随着悠扬的琴曲声调,充满艺术性的情感表达,是对一份卑微而又高尚职业的尊重与肯定,煽情之余更多的是对人生意义的情感升华,感人不已。影片需要细细品位,才能领悟其中关于生与死主题的人生哲理,富于思考性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