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
韩国人能拍中国人拍不出的电影。
这个“拍不出”,主要是因为韩国人“敢拍”。
几部口碑极佳的韩国片,如《熔炉》、《辩护人》等等,怼天怼地怼社会,撕完人性撕政府。
看完电影,观众总忍不住怀疑人生,思想包袱三吨重。
今天要说的电影也很沉重,
《蚯蚓》
在看电影之前,虫妹已经了解到《蚯蚓》是一部讲“校园暴力”的小成本电影。
豆瓣评分6.7,从刚开始的及格分上爬了不少。
很多网友对电影的评价是深受触动,被震撼到了。
看完电影,虫妹也被深深震撼了。
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子艺的女孩子考取了首尔的艺术学校,本来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然而子艺的父亲是残疾人,家里的环境很不好。偏偏子艺是敏感期的少女,在意别人的眼光,尤其是别人对自己家庭环境的说法。
这就埋下了一个隐患。
子艺到了艺术高中,才开学就有欺生的女孩子对她冷嘲热讽。
然后在接下来的声乐课中,子艺小试身手,被女孩们狠狠嫉妒了,同时吸引了校园王子的注意。
跟很多韩剧的逻辑类似,挑起女性间战火的源头都是男人。这位校园王子就是压垮表面和谐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子主动撩了下子艺,子艺就意乱情迷了。
谁知两人钻芦苇的现场被吃瓜群众拍出avi.,送到了爱慕王子的校园大姐头的面前。
大姐头的解决方式很有意思,她把子艺的朋友吓唬一通,套出了子艺家贫的秘密。
转头告诉校园王子:子艺撒谎了,她家里很穷的。
虽然都是韩国影视作品,韩剧和韩国电影的展开截然不同。
校园王子得知子艺家贫,他没有一脸疼惜惊奇,反而是恼羞成怒,责问她为何要高攀,更用烟头烫了子艺。
子艺一改之前倔强骄傲的模样,默默挨打。编剧写到这里有没有觉得人设垮掉?
更垮的是,子艺去找大姐头打了一架。大姐头见了子艺就开怼,虫妹必须得说,怼得漂亮:“打你的人不是我,为什么不去找那个人?”
大姐头此刻表现出来的逻辑和是非观,跟她之后所做的事完全两个人。
子艺的武力值远胜大姐头,她差点把大姐头打瘫。
熊孩子都有一对熊家长,大姐头的家长还有权有势,半逼着学校把子艺劝退了。
劝退后的子艺没有回老家,在便利店打工,还听取便利店老板的话发起了反暴力活动。
学了7年司法还去开便利店的人,他能有多靠谱呢?
可悲的是,这个不靠谱的人是子艺唯一能借力的人。
学校里的同学被子艺的反抗激怒了,他们有组织的轮奸了子艺,并拍摄录像作为要挟,逼奸、凌辱、殴打子艺,强波子艺卖淫,最后还把录像上传到网上。
自始至终,他们毫无愧疚。
真是“莫道地狱无人见,人间便是大地狱”。
影片讲述的故事非常惨烈,一个美好的少女受尽屈辱自杀,校园暴力是如此可怕,未成年人作恶的麻木冷漠远超成年人。
电影片名叫《蚯蚓》,子艺在被退学时就说:“混在这些了不起的人当中,能不能挺起胸膛呢,你愿意就这么活着吗?像条虫子一样。”
“蚯蚓”既是指校园中受欺压的学生,也是指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
导演颇有雄心的在表现校园暴力的同时,还把矛头指向了因为拥有特权而尤其嚣张的权富阶级。
子艺父女对上财阀、国会议员毫无胜算,再加上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不会判刑。
最后在层层重压下,父女两人走上了绝路。
整部影片都笼罩在密不透风的绝望下,不管是被压迫还是孤注一掷的反抗,子艺父女自始至终都不曾获得公平和正义。
令人遗憾的是,影片的短处也很明显。
或因成本实在太小,电影的拍摄和剪辑透着股浓郁的韩剧味道,配角的表现更是惊人的差。
女反派们的第一次出场就让虫妹恍惚了,个个都是一脸肉毒杆菌过量的肿胀僵硬,外加泛着油光的妆容,一时间没分出哪个是女二。
至于男二号就更一言难尽。
不是我刻薄,大厦保安队随便哪个小哥哥都杀他一脸。
这演员看着不像高中生,更不像有钱人。选角导演你说说,你选他图什么呢?
ta们演技好?
不得不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鲜肉小花。
关键场景要飙戏,他们除了斜眼、瞪眼加咬牙没有别的表情。
隔着屏幕都能听到他们的潜台词:导演,我拼尽全力了,你看我演的好吗?
不仅是演员问题,剧本对角色的设计也存在问题。
一个成功的反派角色,ta可以不是大奸大恶,但ta必须让人认识到她的行为原因。
《我的前半生》中吴越老师用张弛有度的表演告诉我们,什么叫小三中的战斗机。
凌玲对着情人柔情似水、深情无悔,实际上都是她精心设计的攻略计谋。
凌玲做小三,不仅是因为她喜欢陈俊生,更重要的是,她得给孩子找个爹,陈俊生无疑是上佳人选。
反观电影里的这几个反派,我们知道他们很坏,道德沦丧,全无人性。
他们的坏是脸谱化的,看电影时觉得触目惊心,让人反思的余地却不多。
或为了强调阶级冲突,导演让影片中的有钱人都是坏的。
在虫妹有限的人生阅历中,也见过一些富二代,ta们大多谦逊低调有礼貌。
并不是所有官二代都是李天一。一竹竿打翻一船人,未免伤害电影的现实感。
此外,普通学生的戏份特别少,几乎看不到他们对校园暴力是如何反应,影片视野更显局限。
校园暴力不好拍,过分戏剧化显得不够真实,想拍的真实而有冲击力就特别考验导演的叙事能力。
经典校园暴力题材片《大象》,它的叙事方式:从多个学生的角度来表现事故发生当天的情形。
观众看到他们每个人都是校园的一分子,是活生生的人。最后学生们死在黑洞洞枪口下,格外让人震悚。
当然,拿“蚯蚓”和“大象”比,有点过分了。
虽然电影拍的一般,校园暴力却特别需要关注。
关于反校园暴力法,英国早在1998年颁布《学校标准与框架法》,要求学校制定反欺凌措施。
韩国也已于2004年颁布《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
在我大中华,校园暴力一直在发生,有些案件性质的恶劣程度甚至超过《蚯蚓》。
警方了解并介入的多是因网上有视频流出,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件。
即便警方介入了,那些被曝光的罪犯(虽然不是警察,就想称呼他们为罪犯),大多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未被判刑。
至于并没拍视频的校园暴力事件,受害人想找回公道,谈何容易。
特别让人羞惭的是,去年美国判决三位中国留学生13年、10年、6年有期徒刑。
因为她们伙同殴打、欺凌一同胞女留学生长达五个多小时。
这种情况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美国媒体的看法却是“其恶劣在刑事案件中实属罕见。”
关于反校园暴力、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意见,近几年呼声渐高,可惜至今尚无法律案提出。
“让暴力离开校园”,这条路,中国恐怕还要走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