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斯皮尔伯格+梅姨+阿汤哥携手告诉你,美国人怎么捍卫他们的新闻自由!

字号+作者:影吹斯汀 来源:影吹斯汀2018-02-1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本来每逢周末,都是新片最扎堆爆发的时候,可本周,一部能看的院线片也没'...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本来每逢周末,都是新片最扎堆爆发的时候,可本周,一部能看的院线片也没有!

既然如此,就说说叔刚看完的颁奖季系列吧——资源新鲜出炉的《华盛顿邮报》。奥斯卡最佳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主演,好莱坞豪华套餐组合!

目测国内引进的概率不高,因为电影是借真实的“美国大楼泄密事件”,讨论了媒体的职责、担当和意义,以及政府是否有权限制新闻的自由。

这个时候抛出这样的议题,对美国,自然是有针对性的。

川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多次与媒体争锋相对,一言不合就怒怼。而媒体,也不太待见这位总统、大篇大篇的负面报道络绎不绝。在双方的相互指责中,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人们不知道应不应该相信媒体,或者应该相信哪些媒体。

所以,当斯皮尔伯格在2017年年初拿到《华盛顿邮报》的剧本后,就立马放下手中的项目,延后了自己下一部作品《埃德加多·摩尔塔拉的绑架》的前期制作以及《头号玩家》的后期制作,立即筹备起《华盛顿邮报》来。

《华盛顿邮报》2017年3月确定阵容、5月开拍,12月在美国上映,今年1月正式登陆北美院线,并在最后赶上了颁奖季,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的提名。

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和矛盾,曾经的美国有,现在的美国也有。

那我们呢?

和刚曝出红黄蓝事件时上映的《嘉年华》一样,这类片子既饱含作者的人文关怀与理想,又直戳现实痛处。

2015年,以媒体扳倒黑暗教会的《聚焦》获得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时隔两年,再次聚焦媒体力量与责任担当的《华盛顿邮报》对抗起了更强大的“势力”。

电影讲述的是70年代撼动美国社会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里,一份关于越战的机密文件遭到泄露,这份文件详细记录了二战后美国在海外的政府活动,以及总统和高级官员对越战悲观清醒的认知。接着,这份文件被新闻媒体曝出,戳穿了白宫多年来对民众的谎言。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则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而这两件事情,都是《华盛顿邮报》最先报道出来的。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也让《华盛顿邮报》这份当时盈利微薄、知名度和份量也有限的“地方报纸”,一夜成名。

1971年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沼,年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战局丝毫没有扭转的态势。

民众对这场耗时已久的战事十分反感厌恶,各大城市都相继爆发过反战游行示威。

马修·瑞斯饰演的丹尼尔·艾尔斯伯格本是支持这场战事的,但当他以国防部长助理的身份实地前往越南考察回来之后,才发现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儿。

早在1965年,国防部长就知道美国赢不了越南战争,几任总统也都知道战事的结果,然而,总统们都选择了欺骗国会和百姓,因为,他们都不想让美国战败的耻辱,记在自己执政的这届政府上。

所谓“抵御共产主义”、“打倒胡志明”、帮助越南等口号,都只是借口。

为总统们的“面子”和“业绩”买单的,是美国士兵年轻的生命,以及全国人民的税收。

于是,艾尔斯伯格本利用职务之便,向《纽约时报》泄露了这份关于越战的国家机密文件。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发布了《越南档案:五角大楼的研究追溯,30年来美国如何越陷越深》的新闻。

这份报告,只是几千页机密文件中极小的一部分,第二天,《纽约时报》进一步曝光了机密文件,全国上下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抗议之声不绝于耳,到处都是反政府的游行示威。

于是,联邦法院做了一个震惊新闻界的决定:《纽约时报》被禁止继续刊登机密文件,并且被停刊整改一个星期。

这是美国历史上政府首次公开禁止报纸的出版,新闻人都惊骇无比!

《纽约时报》倒下后没多久,《华盛顿邮报》就通过各种渠道,搞到了还没有被曝光的机密文件。

但,拿到机密后,曝,还不是曝,是个问题!

曝光它,《纽约时报》的例子就在眼前,《华盛顿邮报》将会面临着停业倒闭、被政府起诉、核心成员会面临着以“泄密罪”被捕的风险。不仅如此,刚刚带领《华盛顿邮报》上市的女掌门人凯瑟琳-格拉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还要面对投资人撤资的巨大压力。

但《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 饰演)却坚持认为,报道事实,才是《华盛顿邮报》存在的意义和证明,“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政府决定我们该发表什么的世界,我们的《华盛顿邮报》已经不复存在了”。

面对“要是我们不刊登这些事实会怎样”的问题,总编辑本-布拉德利坚定地说:“那我们就输了,这个国家就输了!”并且,我们会因为我们的害怕,不断地输下去!”“要捍卫出版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

汤姆-汉克斯把这个雷厉风行的报社总编辑刻画成了坚定不移的“新闻理想化身”。影片中,他也是唯一一个从头到尾都强势坚决,坚持站在新闻和事实正义一方的人。

然而其他人就没那么利索了。虽然理想闪烁着自由主义的光芒,但身处事件漩涡中的他们,都是有自己生活的普通人。有顾虑,有犹疑,有挣扎,有取舍。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与谁为敌。

翻回历史,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1971年6月18日的清晨,《华盛顿邮报》以“五角大楼文件披露美国在1954年企图推迟越南选举”的通栏为标题,刊登了相关文件的报道。

不久,美国其他几家报纸也陆续跟进,在头版头条发布五角大楼文件。

最后,联邦政府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一起以“泄露国家秘密”罪告上法庭。就当所有人做好了卷铺盖走人以及蹲大牢的准备时,法院传来了好消息。

1971年6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以6:3的投票裁定政府禁止报社刊登文件的禁令无效。《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可以继续刊登五角大楼文件。

1971年7月1日,《华盛顿邮报》刊登“法庭以6:3捍卫报业”的文章。这一事件之后,《华盛顿邮报》从地方性报纸一跃成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大报。

在《华盛顿邮报》的北美点映现场,比结局更让美国媒体们激动的是影片结尾电话里的这段话:“建国之父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制度,是为了让媒体在我们的民主政体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看到这些让人激动不已的台词,有人又重燃了新闻理想的狂热,有人内心隐隐发酸。

一方面,这部影片当然是在给当今的新闻从业者加油打气,看,如今江河日下的纸媒,曾经那么辉煌耀眼,撼动山河。

另一方面,电影也给了现实一个巴掌,曾经的记者编辑,用生命和前途捍卫行业的尊严,如今却在一篇篇10万+面前屈膝膜拜,新闻事实少了,评论的姿态多了,因为做情绪的煽动者,远比做一篇深度报道能更吸引流量。

看着电影里那些头发花白仍奋战在获取新闻线索第一线的老记者,手指颤抖但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校对排版的老编辑,让人内心无法不生出敬佩和喟叹之情。电影里面的他们越耀眼,现实中的我们就越卑微。

此外,电影里另一条副线,也值得拿出来说一说--------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凯瑟琳·格雷厄姆。

主线撑起的是新闻言论自由的大旗,副线则为女性发声。

凯瑟琳·格雷厄姆,是《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主席。

但她这个身份,并不是靠以往塑造的那些“铁娘子”形象拿下来的,在成为董事会主席之前,她先是董事会主席的女儿,接着是董事会主席的妻子,最后才成为董事会主席。

《华盛顿邮报》是她父亲的公司,父亲过世之后把公司给了她丈夫,丈夫去世之后她才开始接管。

接管公司之后,她只身在男人堆里打转,但无论是下属还是股东,并没有人把她当回事,包括总编辑本·布拉德利,仅仅因为她是女性。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才显雏形,影响力并不大,社会还是以男权为主流,女性们多是围绕孩子和家庭转悠,偶尔有一些能出来工作的,也都是被上司使唤着送材料的助理,或者花瓶一样的存在,记者编辑队伍里女性人数屈指可数。

扛起家族大旗之后的凯瑟琳·格雷厄姆,才逐渐从家庭的环境里走出来,在做出刊登报道的决定时,她需要比其他人更多的勇气,因为其他人因此受到牵连,还可以跳槽换工作,大不了从头再来,而她,是赔上从父亲和丈夫手里接过来的家族产业,面临牢狱之灾,还要背着“女人就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的指责。

最终,在经历内心无比纠结的斗争之后,凯瑟琳做出了改变《华盛顿邮报》命运的的选择。“老戏骨”梅姨眼角含泪、嘴角抽搐的表演,对这种情绪表现和把握可谓轻车熟路。

在说服董事会刊登报道的时候,凯瑟琳·格雷厄姆解释了一大通,董事会依旧一致质疑她的决定,并提醒她站在她父亲和丈夫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凯瑟琳·格雷厄姆甩出来一句话:这是我的公司

那一刻,她终于摆脱了XX女儿、XX妻子的身份。

当凯瑟琳·格雷厄姆和其他媒体的老板一起从法院出来时,主流媒体把那些从大门走出来的男人老板们围得水泄不通,凯瑟琳·格雷厄姆默默走下台阶,身边则围满了年轻的女孩子们,在这些女孩儿的眼中,流露出了对凯瑟琳的敬意,以及从凯瑟琳身上找到的希望。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女性的就业形势比那时的状况进步了很多,但歧视依旧无处不在,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女性的事业瓶颈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又开始不断鼓吹“趁着年轻嫁个有钱老公生个孩子走上人生巅峰”的赢家模式,难免让人一声叹息。

告诉女性该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是好莱坞这两年盛行的“女权主义”,更是每一个普通女孩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贴上了斯皮尔伯格的标签,加上其多次合作过的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与配乐师约翰·威廉姆斯,《华盛顿邮报》的技术功力自然是顶级,再加上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加持,让你并不觉得影片是宏观主题下的说教片,历史故事讲得紧张又悬念十足,节奏明快,还时不时用台词戳一下你的敏感神经,可以算作一部稳重工整但并不无聊的佳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