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的出现,给国产综艺注入了一股清流。
前两季口碑,均在豆瓣 9 分上下,是难得的好节目。
就在鱼叔翘首等待第三季的时候,原班人马推出了另一档良心综艺——
《一本好书》
据导演关文正说,《一本好书》远在《见字如面》之前筹备,后者只是副菜,这道才是主菜。
一开播豆瓣评分就飙到了 9.3。
如片名如是,该节目以一期推荐「一本好书」的形式,让观众感受经典的魅力。
12 期节目,12 本好书,涵盖中外名作,诸如《月亮与六便士》、《万历十五年》、《三体》…
但鱼叔觉得,将其称为「一出好戏」也未尝不可。
因为每一本经典,都被精心改编成话剧。
用 360 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再现了 12 本好书。
有好戏,当然有好演员。
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全都是实力派。
国产综艺终于告别了流量明星,拥抱演技绝佳的老戏骨,光是这点就值得鼓掌。
无论对喜欢名著,还是喜欢戏剧和综艺的观众来说,都是一场文化盛宴。
就第一期《月亮与六便士》来说,恨不得刷两遍。
这是英国小说家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被认定没有艺术细胞的证券经纪人忽然放弃舒适的生活,从零开始转行当画家的故事。
赵立新饰演作家毛姆本人,他的声音一出来,便把观众带进了故事里。
在一次上流阶层的聚会上,他见到了仪表堂堂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
而再次见面的时候,斯特里已经跟之前判若两人,拉里邋遢,穷困潦倒,哪里还有半点精英阶层的样子。
毛姆受斯特里妻子所托,劝他离开小三,回归家庭。
可令毛姆没想到的是,所谓的小三从来就不存在,斯特里抛妻弃子的原因是,他想画画。
起初所有人都不相信这种荒谬的说辞,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暂且抛开天赋不谈,谁会甘愿放弃舒适的中产生活,转而去追求一份完全没有回报的事业呢?
但斯特里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把画画当成了他的全部——
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
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不管他游泳游得好不好,他必须要游,不然就得淹死。
这里得夸一下斯特里的扮演者黄维德,原来一直对他的演技无感,哪怕是《琅琊榜》里的誉王,这次却把一个正经无趣的证券经纪人和落魄寒酸的画家,演绎地入木三分。
台词不多,但眼神犀利,仿佛能够穿透一切,给人一种凌厉的威慑感。
赵立新自不必说,真的是一位「宝藏男孩」,光是声音就足以叫人浑身酥软。
有些人天生就适合舞台,只要他站在台上,哪怕是一个踱步,都能吸引众人的目光,你会从那个踱步中知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那个气场,让人目不转睛,正襟危坐,不敢吭声。
他作为小说叙述者不要太合适,轻易就把观众和角色之间的桥梁搭建起来了。
《月亮与六便士》的名字,寓意深厚。
月亮象征了「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象征了「现实的世俗生活」。
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抬头见过月亮,光顾着低头捡地上的便士了。
可斯特里不一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他的自我发现来得晚,已经四十岁了,才下定决心追逐内心的火焰,哪怕那意味着成为别人眼中抛弃妻子的“渣男”也在所不惜。
黄维德说:
斯特里是一个毁灭式的天才,他做到了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到的。他放弃了人生中大部分情绪,执着于对美的创造。
斯特里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
没错,就是梵高「相爱相杀」的密友,俩人曾「同居」62天后不欢而散。
他的油画《你何时结婚?》曾以 3 亿美元成交,创下艺术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你何时结婚?》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面对月亮和六便士,会怎么选择?
大多数人可能会心向着月亮,脚走向了六便士。
打开视频弹幕,鱼叔就看到了很多故事。
有遗憾:
「我活着,却死在了风华正茂的年纪里。」
有恐惧:
「我一辈子也不要读这本书,我害怕自己的欲望。」
有希望:
「我觉得在北京,又可以坚持下去了。」
有淡然:
「我无法触碰到月亮,那我就做一个好人。」
这就是经典,跨越一百年,仍旧打在人们的心里,激荡出不一样的声音。
经常有朋友向我倾诉,现在干着完全不喜欢的工作,过着不开心的生活,想要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喜欢的城市,去追喜欢的人,去实现梦想;
但是,又害怕失败,我该怎么办?
太多太多人有这样的苦恼,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不称之为一个问题。
如果真的如你自己所说,那么喜欢一件事情,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一样,喜欢到「身不由己」,就像掉进水里的人不得不游泳一样。
不做这件事就会死,不做这件事就不能呼吸,那你怎么可能不去做呢?
那怎么可能还需要选择呢,不是「不得不」去做这件事,必须去做这件事嘛。
如果你有这样一种喜欢,这样一个理想,那请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因为普通人穷尽一生,也未必能找到那么一件让他发自内心不得不做的事情。
只可惜,大多数人自以为的喜欢,都停留在最为浅薄无害的层面。
所谓的「喜欢」,是不牺牲自己日常生活秩序的情况下,再去喜欢。
假设这种「喜欢」对现在的我有丝毫利益损伤,那就开始怀疑理想存在的合理性。
不断比较衡量, 计较利益得失,这是成年人的喜欢,是凡人的喜欢。
不是艺术家,也不是天才的「喜欢」。
斯特里投身于艺术和美的创造,他把所有凡人的情绪抛之脑后,有悖于世间一切,包括道德伦理,也包括他自己。
不疯魔,不成活。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在鱼叔看来,现在追求月亮的人越来越多。
那么多年轻人在北上广深,月薪几千,天天加班,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只能看着房价望洋兴叹。
但我们内心坚定,因为想看看月亮。
那么多人工作几年后毅然辞职,继续读书,不断充电,更换职业,重新出发,因为他们想看看月亮。
人就活这一次,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自己而活,向着月亮而活。
也许,终有一天,我们回到了六便士,回到了地面,回到了庸常的生活,但是我们试过了,我们不后悔,因为曾经看到了月亮。
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个永恒的话题。
这就是经典,跨越时间的长河,在每一个读者心中生根发芽。
必须要说的是,任何推荐经典的全新尝试,必然会经过主创的艺术加工。
其中当然有不符合原著的地方,也有不符合读者想象的地方,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从总体来说,节目十分动人。
如果,你也在理想与现实中间,迷茫踌躇,不知道如何抉择,推荐你读《月亮与六便士》,或者看一看这个节目。
读一本好书,不能让你看见月亮,但至少为你提供一个看见月亮的途径。
这便是这个节目的意义,也是读书的意义。
各位鱼友,即便在一地六便士面前,也别放弃看见月亮的可能性。
好吗?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