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字,生活里提到它,我们如临大敌。
它有时来得突然,让人手足无措;有时会给个正式通知,让我们精疲力竭。
一个到嘴边总想绕开的可怕字眼——死
科学上这么说:
"原有物质的新陈代谢停止,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是一种生命物质失去活性的状态。"
但今天要说的这部新片,可能会帮我们重新认识它——
《生命里》
这部纪录片《生命里》由云集将来制作,该片从临终关怀的角度,真实记录四十多位临终者的故事。
豆瓣评分9.0,却仅仅500多人评论。
说到面对死亡最多的地方,大家都会想到医院。而比起一般医院更频繁面对死亡的,是"临终病患区"。
《生命里》这部三集纪录片,就把镜头对准了临终病患区里的这群人。
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里,住着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他们的生命只剩下不到三个月,他们将在这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舒缓疗护,又称安宁疗护,
是给临终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防止或尽可能缓解病人临终前所遭受的痛苦,
同时尊重病人的意愿,让他们无痛苦、安宁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时日。
这个死亡最高发的场所,也浓缩了种种面对死亡的态度。
在疗护区内,死亡,避无可避。
医护人员能笑谈生老病死,科学客观地看待这份工作。
回顾漫长的一生,每个人都有人生的最难忘。
可能是抗战胜利,可能是儿时的艰难生活,可能是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水果的味道。
当死亡即将来临,每个人都还有未了的心愿。
鲁胜兰,因为不想死在女儿家里,她自愿要求住到舒缓疗护区来。
乐观的鲁胜兰和很多"谈死色变"的人不同,死亡的时刻什么时候到来,她坦然接受便是。
这辈子她记忆最深刻的,是上山下乡时在新疆的日子,是新疆瓜果的味道。
冬天只能吃窝窝头,只有七八九月能吃白面。回上海后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瓜果:
"新疆的瓜实在是好吃啊,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
只有她和医护人员在的时候,她对医护人员讲了一个秘密。
刚知道自己得乳腺癌那会儿,她想过自杀,但因为舍不得孩子,还是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开始积极治疗。那时她的女儿已经42岁。
不管儿女多大,在母亲的心中都是永远的牵挂。
和鲁胜兰不一样,陈晓军有着强烈的求生欲;
和鲁胜兰一样,陈晓军最牵挂女儿。
陈晓军对自己身体的期望是不要痛,能活动,可这两个愿望都不可能实现。
陈晓军只有一个女儿,他不想死,他想再活几年,参加女儿的婚礼,看着女儿成家。
不能看着女儿出嫁是做父亲的最大的遗憾。
汪明昌,喜欢吹葫芦丝,说起过去总是神采飞扬。
以前他每周末都会和妻子去吃早茶,生病后改成每周末吃午茶。这是生活里的浪漫和仪式感。
老人在生命最后选择放弃抢救,他想要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生命里》讲述的不仅是个人的故事,还有社会观念造成的偏见和将死之人和家属面临的困境。
虽然人们都知道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正常现象,但人们依然忌讳死亡。
疗护区附近的住宅小区里,很多人家都在阳台上挂了镜子,为的是驱走晦气。
在人们的观念中,很少有人觉得死是应该被优待的,是可以尊严且体面的,是可以用安详地态度去迎接的。
尊重患者的遗愿,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很难做到。
因为爱,因为孝道,因为社会观念和舆论,很多癌症晚期患者的家人并不能遵从患者的意愿,
《生命里》没有刻意的说教,没有对法律空白的控诉,没有对社会偏见的不满。
它只是安安静静地讲着患者们的故事,他们的难忘和牵挂,他们的快乐和恐惧。
它让我们看到有尊严有陪伴有慰藉有生存质量的死亡,从而更让我们明白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