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康
《奇葩说》这个节目真的很奇葩,不是针对里面的某个人,我是说里面的所有人。
难以忘记第一次观看《奇葩说》的心情,非常美妙的感觉,让人忍不住为辩手的演说喝彩,兴奋中带着跃跃欲试,想要自己也站上节目说说心里话。那是第一季的第十四期节目,讨论的是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不能接受哪一个。小编一度下载了每期节目保存在网盘里,怕的就是有一天节目可能会下线。
《奇葩说》的尺度之大前所未有。每一个论题都非常刺激又紧跟潮流,比如说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只要你正常的在社会中生活,不管是老人小孩,上班族还是学生,总有一款能切中你要害的论题。每个辩手的发言都那么精彩,金句频出,说到你心上的坎。
不同三观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有人喜欢范湉湉:千金难买心头爱,万金难买老子喜欢!有人支持马薇薇:原则这个东西在爱情里就是用来打破的。一时间,《奇葩说》火爆异常,微博豆瓣朋友圈人们纷纷议论着论题和辩手的发挥。有的是宿舍里小伙伴们一起围观,有的是家庭聚会必备节目。
从一开始,《奇葩说》就不是以新鲜的制度和打造模式走红,身为一个综艺感浓重的辩论节目,《奇葩说》有自己的野心。《奇葩说》第一季宣称要找到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最会说话的人”。辩题一定要在接地气的同时足够刁钻古怪才能选拨出最奇葩的辩手。
有趣的3V3和“奇袭”的节目形式其实就是正规辩论赛制改编而来,观众现场投票这种招数都也是老旧的手段。那《奇葩说》为什么能一下子就火了起来?还要从国际大专辩论赛说起(简称国辩)。1993年国辩开始举办后,在全中国都掀起了辩论狂潮,接了文学和诗歌的班。
许多《奇葩说》辩手最早成名就是通过国辩,陈铭曾是武汉大学辩论队队长拿下最后一届国辩“最佳辩手”,马薇薇是中山大学03年冠军队三辩,蒋昌建更是93年复旦大学代表中国出赛夺冠那支队伍的辩手。选手的身份看似普通,深扒都大有来头。
学识渊博的人说话大概是能将诡辩包装成一朵玫瑰花,只是当你被刺扎到时才能意识到论点的虚假。正是这些辩手填满了《奇葩说》的架构让观众陷了进去,肖骁擅长一副少奶奶的样子,马薇薇永远保持冷静理智拒绝感性套路,颜如晶用食物打比方贩卖观点,姜思达的“名媛范儿”和奇异服装吸引眼球。
这些表现和个性形形色色的辩手真正让《奇葩说》变得奇葩,就连为广告商插播广告都特别有新意,谁都想不到下一次会怎么为赞助商打call。谁都知道,在节目上的表现是为了保持人设,说白了还是表演,却仍不免被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动。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奇葩说》更像是老奇葩辩手们的成长过程,马薇薇收获爱情,颜如晶肖骁成为好友,姜思达从第一季的没有风格到第三季表现力饱满。辩论节目依旧好看,但好像少了点什么。有时还显得刻意,节目里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个优秀辩手用更有争议的话题来反反复复的刺激观众的high点。
崩盘的第四季早有预兆。
新老奇葩融合不在一起,没有了之前几季和谐共存的感觉;导师也没有之前镇得住场子,意外频发;节目下,辩手间组团结对,各自为营。《奇葩说》的奇葩妙在和谐共处,每个人都有展示和说话的权利,第四季则沦为一场闹剧。
每一集邀请明星来助阵,就像上热搜风光一下,却不能让观众产生真正对节目的兴趣。选手的选拔方向也出了问题,落入窠臼,是为了节目收视寻找老奇葩的模仿者还是真的在选“会说话的人”,节目组的用意让人迷惑。
闹剧这词更凸显了《奇葩说》的奇葩,曾经让无数人点赞的节目并不是输给了对手,诸如《火星情报局》、《拜托了冰箱》,而是输在了自己的奇葩上,奇葩此时已经成为双刃剑。尽管导师们努力撑场,马晓康组合还是KJM天团、何马小队,但一个只能闹哄哄没有内容和输出的节目还是不免在今天百花齐放的网络综艺中败下阵来。
《奇葩说》第五季马上就要上线,可谁能想起来第四季的选手有哪位夺冠?任何一个长寿的节目都有疲劳期,《快乐大本营》也干过重选主持人的事情,《奇葩说》作为一个靠选手说话的节目,只要能找到下一个“金句王”自然能摆脱困境。可是,《奇葩说》还是真的奇葩吗?
抑或只是为了追求噱头和观众喜爱,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独立和自由的风格?观众读的哲学书不够多,只能报以看不懂也不明白的尴尬微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