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豆包
来源丨新京报
青少年偶像综艺层出不穷,观众们的“pick”热情丝毫未减,一边风风火火地点赞投票,一边头头是道地点评着屏幕上的选手们。除了唱歌、舞蹈、说唱和创作才能,颜值和综艺感也是一个选手拉票吸引人气的必杀技。那么“综艺感”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它对于明星艺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综艺感成艺人业务水平又一项指标
内地观众最早开始大范围地讨论“综艺感”大概是在《running man》等一批海外引进(或与之类似)的真人秀开始兴起的时候,许多明星蜂拥至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有一线影视剧电影主角,也有来自港台的搞笑艺人,有开启第二春的“老牌”明星,也有刷存在感的后起之秀。
在真人秀的镜头中,明星陌生的一面被揭开了,尤其是在人际互动的环境下,明星的言行举止都被放大和比较,再加上与原版、海外版对比的压力,一个艺人“有没有综艺感”成为了观众点评艺人业务水平的一项新指标。
我们将平日里被观众和媒体称为“综艺感强”的明星进行粗略的分类,可以看到,大致有三种艺人:
第一类是这些艺人本身具有亲切感,也就是所谓的观众缘。这一类艺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黄渤、邓超之类国民度较高的艺人。在选秀新人当中,《创造101》的高秋梓、《偶像练习生》的董岩磊也有这样的趋势和潜力。直白来说,观众就是抱着对艺人本身的喜爱,而愿意去看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来说,这种“综艺感”也是国民主持人的必备条件。
第二类“综艺感”艺人是对出演节目的掌握度较高,理解自己的角色脚本逻辑,知道自己对于节目来说能贡献什么亮点,明白观众“喜欢看什么”,或者说正巧符合节目目标受众喜好的那类人。但也因此,这种“综艺感”可能就并非对这个明星出演的所有综艺节目都适宜了。这一类艺人往往都有一些代表性的节目,比如,李晨和《奔跑吧》,黄磊和《极限挑战》,白敬亭和《明星大侦探》。当他们出演一些其他综艺,改变了人设,热度就明显不足了。
第三类是具有较好的搞笑才能,说话幽默风趣,在节目中“包袱”不少,是综艺节目中生产笑料的稳定力量。这类艺人的代表人物有孙红雷、陈赫、罗志祥等等,有时候节目会直接邀请像岳云鹏、宋小宝这样的喜剧演员,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种“综艺感”依靠的是天生幽默的性格、长相或者长年累月的积累。比如小猪对搞笑综艺驾轻就熟的能力,就和他一直以来的主持功底分不开。
吃透节目的剧本、角色都是必要功课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一旦当搞笑艺人走错了“片场”,不仅综艺感急剧下降,甚至会让场面变得更加尴尬,台湾搞笑艺人在大陆的发展情况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近几年不少台湾艺人进军大陆综艺圈,可是结果并不理想。
比如,小S的“姐姐”系列负面评价不少,当初在台湾大陆都很受欢迎的一票通告艺人,现在出演的条件和薪酬都普遍见涨,但是反而感觉被束缚了手脚。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两地的节目环境和话语习惯都差别太大,嘉宾互动的逻辑也大不一样。这说明,“综艺感”其实是一个自带“环境”属性的词,即需要匹配合适的角色、故事和空间。
比如,小猪在新一季《极限挑战》的“回到1978”这一集中,因为对故事背景和周遭人物环境比较生疏,明显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而黄磊以“神算子”这个人设屹立综艺圈,但是当他来到全场嘉宾都讲究逻辑和推理能力的《明星大侦探》中,角色特点就很模糊,而且有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
再比方说,王一博在《天天向上》中“打杂”多时,因为不善言辞和阅历较浅的原因,几乎没有镜头,即使表演了才艺也感觉和节目的氛围并不相符。但是,在《创造101》中,他担当“导师”的角色,他的“扑克脸”却能在女性特色比较重的节目中被人注意到,而且人物的羞涩感与过硬的专业能力形成了反差萌,使得一举一动都自带“综艺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综艺感”虽然与艺人本身的性格、形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综艺感”需要节目组和艺人双方在“匹配度”问题上进行努力。对于节目组来说,不是追求明星化、过度娱乐化就能保证节目效果,搞笑能力卓群的宋小宝也并非在综艺节目中效果非凡,关键在于为节目内容和主体找到适合的明星类型,再根据艺人的特点创造和调整脚本,不能单单指望着照搬剧本制造矛盾冲突来收割收视率。
对于艺人来说,不能因为综艺节目是在搞笑和玩游戏,就不把它作为专业的事情来对待。在节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些艺人在走神和放空,或者玩游戏时划水、不懂规则。对待节目全力以赴是最低的标准,如果连这个也做不到,观众不买账是必然的结果。除此之外,理解节目的诉求和剧本逻辑,找到自己对节目的贡献点,这些都是为了增长“综艺感”所需要做的功课。
作为观众,我们也许可以放下粉丝心态,镜头资源是宝贵的,“综艺感”也是一种专业,不专业的艺人并不值得镜头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