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音乐综艺是乐坛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字号+作者:文化客 来源:文化客2018-05-1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从2005年《超级女声》引发轰动效应开始,音乐类综艺节目在荧屏上已经热了十几年。先是“超女”同款的《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主题的节目大行其'...

从2005年《超级女声》引发轰动效应开始,音乐类综艺节目在荧屏上已经热了十几年。先是“超女”同款的《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主题的节目大行其道,随后《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又陆续开创了老歌新唱、打擂挑战、真人秀等新模式,每一次更新换代也都能成为一时的爆款。伴随着音乐综艺节目的不断更替,它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在音乐行业内部不断地发酵着。那就是:这些看起来热热闹闹的音乐综艺节目和音乐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音乐综艺是乐坛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歌手2018》汪峰

当年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至少还推出了李宇春、张靓颖、陈楚生等一批新生力量。后来的《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也让赵牧阳、黄绮珊等一直被大众忽视的实力音乐人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是近些年来,眼看着音乐节目越来越多,能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好歌金曲和优秀新人却日渐稀少。本该能够成为音乐产业助推器的音乐节目不仅未能大显神威,如今还在业内招致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些节目过度消费了行业资源,反而起到了影响乐坛发展的反作用。为什么会这样?这中间的是非得失又该如何判定?现在看来未尝不是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话题。

音乐综艺是乐坛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蒙面唱将2》陈明

音乐综艺的“轮回”

资深音乐媒体人卢世伟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音乐综艺节目的动向,也时常受邀参与这些节目的策划或出任嘉宾评委。他认为音乐综艺节目不断翻新,而这和大众审美口味的转变有着密切关系。

比如在2005年《超级女声》出现之前,流行音乐在电视节目方面的呈现还都是“青年歌手大奖赛”那类偏于专业性质的,审评标准比较严肃规范,多少年看下来,人们难免生腻。

《超级女声》一举打破了这种传统的音乐审美,改而走向草根路线,向最广泛的人群敞开大门,像节目采用的海选方式当时可谓开风气之先。“从行业角度来说,那些来自民间的而非专业院团的歌声可能不够好,它是粗糙的、原生态的,但也因此而显得更亲切、生动和自然,再加上节目里还有选手们的生活故事,观众们看来新鲜有趣又接地气。”

随着同类节目的接力上阵,没过几年,观众对此类通俗的、草根性的审美也产生了厌倦。于是在2012年左右,重新引入专业和技术性标准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异军突起,风行一时的草根选秀类节目逐渐失去市场。“不过因为这几年综艺节目的迅速发展和繁荣,观众的欣赏口味也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快。此前选秀节目好歹还红火了五六年左右,而像《我是歌手》刚刚到了第二季的时候,就有观众反映对飙高音、大嗓门已经听腻了,所以第三季中李健一下子成了亮点。他清新、细腻、抒情的曲风引领了一股新的潮流。”

卢世伟说,音乐节目在这一点上和时尚圈有点类似,都是几年一个轮回。“为什么去年《中国有嘻哈》火了,《歌手》这类主打大牌明星的节目没落了?因为现在是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与大众的交互性很重要。嘻哈音乐本来就是街头文化,《中国有嘻哈》选出来的也都是和你我他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音乐是大家可以跟着一起随意哼唱的,等于说最早的草根文化又回归了。”

音乐综艺是乐坛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中国好声音》第三季总冠军张碧晨

“翻新”的音乐人才

对于音乐综艺节目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著名乐评人爱地人进行了反方向的解读。他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可以说音乐节目起到了引导大众音乐审美的作用。

“很多普通观众正是通过这些节目,了解了更多曲风,见识到一些冷门或新型的乐器,甚至还知道了‘唱歌只飙高音是不对的’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应该说音乐节目确实提高了很多国人的音乐基础知识,成为人们的第二音乐课堂。”

除了为大众普及音乐知识,爱地人还表示,音乐节目在资源和资金上的优势,对音乐产业其实也有积极的影响。“它确实吸引了国内最顶尖的音乐人才,使得许多歌手在想录制作品时,发现好乐手和好制作人竟然都在上节目,已经没有档期。密集的节目录制日程无形中也起到了锻炼乐手的作用,很多音乐人像刘卓、刘洲等就是通过音乐节目不断成长,升级到一个更高的段位。乐手越来越职业化,专业能力越来越强,也是一个地区音乐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

有业内观点认为音乐综艺节目过度消费乐坛人才,从实力唱将到偶像新生代几乎已经被请了个遍,连一些早已淡出多年的老歌手都频频出山,而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综艺市场的需求,导致音乐人才快速透支,能够持续提供给观众新鲜度和带来热度的明星资源所剩无几。对此,卢世伟称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对艺人是怎么去挖掘的”,他举了汪峰先后参加《中国好声音》和《歌手》得到的不同反馈为例。

“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的时候,很多观众对汪峰的表现并不认可,觉得他有点装。可是今年参加《歌手》,他却赢得了很多支持和赞誉,关键就在于节目对艺人挖掘的层次和内容、方向是不一样的。刚才说了在流量时代要注重与大众的交互,如果还把艺人摆在高高在上的明星位置,肯定会让人们产生疏离感。《歌手》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它让汪峰在节目里大胆耍宝,还唱起网络神曲,等于是去掉了他头上的明星光环,把他从神坛拉到了人群中。所以对现有的人才资源尽管频繁消费也不成问题,重点是能不能挖掘出他身上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特征,和普罗大众相通的共性,这样同时也拓展了艺人自身的发展空间。”

音乐综艺是乐坛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2005年《超级女声》

“幕后真凶”

在肯定了音乐综艺节目的积极作用之外,业内人士对其也不无诟病,“不够专业”是大家的普遍共识。参与过这些节目的音乐人对这一点更有着切身的体会,比如李春波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就直言不讳:“许多综艺节目不够尊重音乐,也许是做节目的人不懂音乐,抑或根本是在糟蹋音乐。”爱地人也不客气地批评道:“即使是音乐节目最热的时候,音乐在节目里也始终只扮演着捧哏者的角色,综艺属性才是真正的逗哏者。这两年随着节目在形式与结构上持续创意的不足,就更起不到提升音乐品质和音乐人地位的作用。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是一个好的剧本,让一群二流演员去演,不仅演员会火,还能够捧出一两个巨星来;而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剧本,不管什么影帝影后去演,也根本救不回来。”

卢世伟将之归因于音乐综艺节目的日趋商业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他说据个人了解,洪涛导演就是个比较懂音乐的人,最初打造《我是歌手》的时候,他的初衷也是很好的,是真心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节目,促进整个音乐行业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可是随着音乐综艺节目越来越热,不可避免地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资本注入,资本方参与后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始操控节目的设置和走向,制作方的心态与动机自然也就随之转变了:音乐性强不强无所谓,只要抓眼球就行。”

那么这种转变又会给乐坛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台湾著名音乐人李寿全不久前参加广州一个音乐论坛时表达的观点引人深思:“现在大陆的流行音乐在一些呈现上太用力了,它很强烈地要让人家知道‘我是有感情的’,歌手非常炫技,乍听会很好听,但在一个周期之后就会疲掉,没有那种慢慢体会的感觉。这跟社会发展相关,流行音乐本来就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当整个社会都急着往上冲,当然音乐也希望很快就能打动你。比如很多选秀节目,编曲非常夸张,整个音乐上的氛围都是急于表现,不够沉稳、内敛、隽永。这就是生态问题,它会影响做音乐和唱歌的人,无法鼓励大家沉下心去创作和创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