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大卡
综艺市场的热闹伴随的是对娱乐资源燃烧式的开发。无数旧人在用工量巨大的综艺影棚里沉渣泛起,无数新人在棚里成为“新晋老公”。但“综艺节目主持人”——这个跟综艺节目有着直观、紧密联系的行当,却并没有在本行业的发展中获得提拔。青黄不接之下,只有无数工龄超过几十年的老熟脸,还在努力闪烁着一抹尴尬的光。
上一次,因为综艺主持人优秀表现而刷屏的公众话题,还是多年前“汪涵歌手救场”。
当“新生女主持”伊一已经在镜头里露出精心掩饰下的眼角细纹,当湖南卫视力捧多年的新生代沈梦辰已到女主持“三十岁关卡”,当在《天天向上》历练十年的钱枫今天还得再说当年的“鸵鸟梗”,当张大大挣扎多年还逃不开那篇“集资暴打”的帖子,当杨迪何等用力还脱不掉“小镇青年”的荧幕形象,当杜海涛今天也无法在《快乐大本营》有存在感……新一代综艺节目主持人,在公众认知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1、十年来极少能看到新鲜面孔;
2、学播音主持专业的,一般没有不学这个专业的主持的好;
3、“年轻主持人”,人到中年也还摆脱不了当年的“新秀”称号;
4、尽管他们已经历练多年,但也无法挑起一个节目的大梁。
我们能看到这批综艺主持人的用力,也同样能够看清他们的无力。
以沈梦辰等为代表的这批综艺节目主持人经历了十年的历练。他们赶上了最后一代电视的黄金期,也赶上了第一代网综的发展期——在这个情况下获得了如此成就。此时观众恐怕可以不客气的说上一句:这届表现的相当凑合。在这句评价形成的十年间,正是全国有七八百所院校,争相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十年……
如果说新一代综艺主持人整体表现的并不出彩,那“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综艺主持”表现的就更难以言喻。即便在刚刚列举的一系列“较为知名”的名字中,专业学习播音的也寥寥无几。在当今综艺市场中,表现优秀的头部综艺主持人资源名单中,汪涵、何炅、撒贝宁……学习播音专业的更几乎一个没有。
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的棚内综艺《正大综艺》将“综艺节目主持人”这个行当正式介绍给了广大观众。综艺节目主持人拥有新闻主播无法比拟的亲和、光鲜和高收入,它又能够曲线调和“年轻人想要进入娱乐圈和父母坚决反对”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历来是梦想少年的“兵家必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近十万的播音专业毕业生中,至少有40%立志或曾经立志要成为一名综艺主持人。
等到这群孩子毕业之后几乎会全数傻眼。
天下之大,但无论电视还是互联网,现在几乎没有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还在致力于自我培养或还在不断找寻着下一代综艺节目主持人梯队。留给这群年轻人的选择,只剩下改行,或者去做婚庆和商演主持人……
因此,“表现一般”这个评价,确实也不全是年轻主持人自己的问题。也因为“综艺”这个行当,已经没那么重视主持人了;综艺平台,也几乎已经放弃了综艺节目主持人群体的培育。
媒体平台之所以会选择放弃,原因大概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向。
为什么优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通常都不是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堂而皇之的想,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该理所当然为电视或者网络,培养专业的综艺主持人;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应该在“无论台网的综艺节目主持”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应该紧跟着时代脉搏,实时更新各种有趣好玩的主持方式……真这么想的人应该是对播音主持这个专业存在什么误会。
首先,除开浙江传媒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少数几个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专业院校压根没有开设过“综艺节目主持人专业培养”这个教学方向。
当下市场对于综艺节目主持人的核心诉求是“个性”或者“搞笑”。但这类人通常压根没有机会进入播音主持这个专业。
在入学考试时,大部分播音主持院校的评委老师就会开始按照“端庄秀丽、庄重大方、思维正确、形象气质和语音发声”这几个标准来选人。优质的播音主持院校入校淘汰比例基本上会在80-150:1(80到150个考生选一个)。——可想而知,不符合“标准”的,基本会在第一时间被淘汰。而按照标准选出来的大部分通常是准备用来播《新闻联播》的。“男女丑”(生旦净末丑)类的学生会被老师客客气气的礼送出境,并被告知“你去试试别的专业吧”。所以搞笑咖们从根子开始,一般就没有机会进入这个专业学习领域。
如果真有那么几个学生侥幸进入了这个专业,他们基本上会在大一和大二两年,被彻底“改正”。
大一大二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首先要经历字正腔圆的语音关。调值、舌位、提打挺松、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一大套说话关卡是专业必修课,有极为严格的统一标准。而通常搞笑的外部技巧中的“倒口”、“谐音”、“怪相”等“语音缺陷”,在这一关会被彻底纠正。
如果个别顽冥不化的综艺苗子挺过了这一关,依然“一身滑稽可笑的说话问题”,那他就要开始过人人都要过的“新闻播报关”了。当庄重、大方、严肃的新闻持续了整整一个学年、一篇新闻可以读一个月后,估计孙悟空也会被变成法相庄严的唐僧。
之后的上镜、话筒前大多会以新闻播读、新闻评论或传统的音乐节目这一类主要以假设“传统媒体工作状态”的题材开始,综艺效果中常用的“垫话儿”、“瓢把儿”、“攒底儿”、“翻抖包袱”等技巧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听都不会听说。——在这种统一化、标准化下,学生们通常会在二十三四岁的年纪,带着新闻主播的本事和老派播音系统的“播音腔”走出校门。
而当下播放平台最需要的综艺主持人通常是无刻意感的、好看的、好笑的、能耍能玩的、反应极快的……归根结底,平台对综艺主持的诉求是“不管你怎么说,只关注你会说什么”。而播音主持专业的这批学生四年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学会怎么说,说什么将会有别人帮你搞定”。
这两者就出现了矛盾。
所以,当下的综艺节目如果想要使用播音专业的学生,恐怕得等到他们把在学校学到的技巧放下,或者重新学习综艺技巧时,才会拥有一个合格的“播音主持专业的综艺节目主持人”。而“忘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海量的主持实践“磨掉”……在节目更新换代速度如此快的今天,在平台看来,这个培育成本奢侈、浪费、风险大。
——从这个流程中,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为什么优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专业学播音的少”和“为什么当下综艺平台用播主专业的少”。但如果以此来苛责“就是因为播音专业的教学方式,才导致综艺节目主持人就业现状的”恐怕也并不公平。之所以采用此种教学方式,是因为播音主持专业这个学科的内在逻辑支撑。这个核心的“概念定义”本身就跟现当代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现状存在矛盾。
在播音学的学术体系中,明确定义:任何节目主持人都不同于艺人和演艺人员,从业者是“喉舌”——而现代的“综艺咖”们职业现状早已跨过了这条界限。因为同演艺圈的天然联系,大部分的综艺节目主持人都不介意从事唱歌、拍戏、代言、通告等这些“艺人专业”。老牌综艺节目主持人汪涵的“酸菜牛肉面”和何炅的《栀子花开》就“名动大江南北”。按照甲逻辑培养出来的佼佼者,当然很难在乙职业现实中马上就发光发热,特别是在两者还存在明显对立的情况下。
当然传统学院派的播音教学方式有着其在当下社会环境必要性,但终归少了一些跟时代的联通感。现在据说一些老牌的著名播音院校已经开设了“网红专业”、“网络主播专业”等,这当然也算一种转变或者适应。但是否算走了两个极端?这个问题值得共同思考。
综艺节目制作手法趋势和电视平台的式微,也导致了综艺主持人的衰落“棚内综艺”原本是所有综艺节目主持人发家的地方,可目前综艺节目挚爱的拍摄手法是户外真人秀。2018年开年后,唯一收视率破2的电视综艺就是高龄户外真人秀《奔跑吧》,而去年同期能够达到这个成绩的节目还有十几档。——趋势可以说相当明显了。
真人秀对于电视来说有着全方位的吸引力,一方面,棚内舞台是以平米记的,而真人秀的拍摄场地是以公里记的。几百倍的空间拓展能够提供观众需要的新鲜元素,还可以容纳下舞台无法容纳的复杂剧情;另一方面,户外真人秀足以留出让广告主满意的“衣食住行”植入空间。而广告主满意就意味着电视人可以吃饱——这是非常务实的考量。
遗憾的是,真人秀,特别是户外真人秀完全不需要一个主持人。
主持人被训练出来的天然功能是为节目进程穿针引线,而真人秀的逻辑是依靠剪辑和剧本自然铺陈。首先它不需要一个“人”出来播报环节。而且,为了更好的代入观众,真人秀会突出“真”,这意味着任何“刻意感”都无法接受——一个粉墨登场的主持人就充满了“刻意”。所以即便当下节目进程中需要有人来宣布环节,真人秀也会让不出境的导演或者编导说一下就可以了。“综艺主持人”这个职业,从这个逻辑层面就已经被趋于否定。
另外,《奇葩说》《火星情报局》《晓松奇谈》等这些充满当下时代印记的棚内综艺节目,对于主持人或者主持嘉宾的要求已经完全不同了。角色化、任务化、观点或人群代表性、个体即全部等这些能力,更接近于影视演员、歌手、学者、相声演员……等其他职业或专业诉求,这跟“节目主持人”通常完全不是一个专业。这种趋势又从“需求专业对口性”大大缩小了“专业的综艺主持人”被选择的几率。
现如今综艺节目制作播出平台主要被分化成了电视和网络两家,而电视作为播出平台的式微有目共睹。原本“专业节目主持人”这个行当就是为电视量身定做的,可随着节目产出情况的变化,对该岗位的需求也在萎缩。
在前期电视扩张阶段,电视已经过度积攒了厚厚的一层人才沉淀层,这个层面里就有大量的主持人,特别是综艺节目主持人。现在电视主持人的从业现状就是“活少人多、双向夹击”——这就导致电视现在已经无需、也无力囤积培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后备人才梯队。迫于现实招商的压力,电视平台会更愿意选用已经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如汪涵等“自带观众”的资深主持人。电视台这样做,完全是客观的对事不对人:一方面观众无需接受和适应,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吸引广告商的注意。
所以,原本“节目主持人”最主要的需求单位——电视台,它的一系列做法都让“综艺节目主持新人”加入的空间进一步减小。某卫视的一位多季综艺导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表达:“我们不会使用新人,平台已经十年没有招过新的节目主持人了”,“老主持人现在都没什么活干。”
而对于网络平台来说,制作节目的动机并不是“任务”,而是“生意”。一档生意唯一的诉求就是盈利。培养和使用年轻综艺节目主持人从生意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增加培养、等待的各种成本,另一方面又会增大项目的盈利风险。这样算来完全得不偿失。还不如多花些预算,请到已经完全成熟的、知名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加盟,反正观众已经看惯了这些面孔,综艺节目的本调性和该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即便小有冲突,也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毕竟观众“脸熟”……
新平台不想用,老平台用不了。即将入行的年轻主持人们培养机制的“货不对版”、平台需求量的萎缩、使用成本和商业核算层面的考量……种种负面因素都在叠加。无数喜剧人、影视人、歌手和段子手又在不断的涌入这个行业,综艺节目当下对于嘉宾的要求又是“元素区别鲜明”、“无需控场和总揽大局”的综艺嘉宾——这些加在一起,让这个国内综艺节目井喷的时代,却偏偏少了新综艺主持人的身影,也让节目平台放弃了对年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培养。
几天前,一篇《学了四年新闻,去写公众号丢人吗?》爆文,曾经点燃过年轻人择业的焦虑。这篇文章如果让播音专业的应届生去写,口吻可能会更加让人同情——《学了四年播音,去做婚庆、促销和办公室文员丢人吗?》。
当然,任何情况下自食其力都不丢人!毕竟行行出状元。可“空学屠龙术,世间龙无踪”,毕竟让人唏嘘,让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