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亮相的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目前已经播出了四期,话题性+好评度仍然不减,豆瓣评分9.0分,第四期播出后,“毛不易廖俊涛”、“曹轩宾别君叹”也相继登上热搜。
古与今交相辉映。一千多年前,王维在渭水北岸的咸阳城把酒送别自己的好友;李白“月下独酌”,只能邀请明月和影子对饮;而杨炯面临边关战报,愤而写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一千多年后,陕西歌手曹轩宾用陕西方言重新演绎了离别情;毛不易、廖俊涛共唱“独酌”,千年的孤独得到缓解;张卫健携手现代军人齐唱《从军行》,气势更显豪迈。
我们为什么仍然爱诗?因为诗的背后,都有人。穿越千年,先人们的叹息都在今天得到回应,那些失落过的、激荡过的文字亦在今天打动无数人。
袁枚《苔》海报
那些激励过我们的诗
在春节期间,《经典咏流传》播出第一期节目,一首《苔》火遍网络。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为何能瞬间让人感动?
袁枚在作这首诗时,估计也没想到。作为乾隆时期诗坛众口交赞的“才子”,袁枚在诗文上极具天赋,作诗推崇“性灵说”,生活中则重视生活情趣,喜爱园林、游山玩水。在今天来看,袁枚就是十足的“暖男艺术家”。
也难怪他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袁牧本人生活并无大坎坷,但却对生活中的自然生命力有极高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他眼中,生长在阴暗潮湿之地的苔藓,也可以像牡丹一样盛开。
《经典咏流传》第一期,梁俊和学生演唱《苔》
如果说袁枚写出这句是感叹佩服,那么,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新中小学的梁越群小姑娘说出这句就没那么轻松了,这里面有她的人生。
她不是被苔藓鼓舞的人,她就像苔藓。所以,当她唱出这首歌,当梁俊老师告诉学生们,要像牡丹一样盛开的时候,我们才如此感动。
跟梁越群一样,谁又不是苔藓呢,谁又不是像米粒一样微小的存在呢?
有网友说,自己跟梁俊一样,小时候都不是最优秀的,所以才了解孩子们渴求被关注被肯定的感觉。
关注微小的不只袁枚,王维也有首小诗《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中最鲜红的木芙蓉花,在寂静的涧口中独自开了又落。王维这首诗写的也是花,但却夹杂着自己的体悟,透着禅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海报
那些说出我们心声的诗
一千两百多年前,当交通全靠马,通信全靠信件的时候,王维要送别自己的朋友,从长安出发到新疆库车,此去一别,相见遥遥无期,更重要的是,不知前路如何。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十里长亭,终有一别,王维将离别情放在了酒和诗里。
《唐诗镜》评价这首诗,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后来,这首诗也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之一。
曹轩宾演唱《别君叹》
虽然有了飞机、高铁和网络,离别之情却仍能触动每个人。离别之歌也经久流传,李叔同的《送别》,周华健的《朋友》,朴树的《那些花儿》都成为送别金曲,毕业各奔东西时、宴席散尽时,合唱声就会响起。
曹轩宾的《别君叹》中也唱道,“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这是新加的词,也勾画了千年绵延的离别苦。
而在节目中,曹轩宾还请到了一把南宋的古琴,由古琴演奏家赵家珍现场弹奏,与曹轩宾的曲完美融合。一千多年前的词,八百年前的琴,今天的演唱者,这何尝不是在说,送别之曲,从未消亡。
苏轼《定风波》海报
那些宽慰过我们的诗
千年变换,变的是物,不变的是情。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慰藉。
在《经典咏流传》第二期中,歌手黄绮珊唱了苏轼的《定风波》,无比契合。
宋神宗元丰五年,初春微寒,苏轼和一帮朋友出游,不料却遇上风雨,朋友都被淋得狼狈,唯独他不觉得。雨停后,遂写下这首《定风波》。时年,苏轼正谪居黄州。
不要害怕外界的风雨,不如吟诗作啸从容而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不是比马更轻便吗,这有什么可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将他的心境和人生态度展露无遗,面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从容面对人生沉浮荣辱。
黄绮珊演唱《定风波》
黄绮珊在节目中也说,“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你要感谢你过去的光荣,也要感谢你过去的苦难。我从三岁开始唱歌,到七十岁那天,我还会热泪盈眶,如花似玉地继续唱歌。”
年少出道,曾在酒吧驻唱,曾遭遇过失败的婚姻,20年后才真正迎来自己的光芒。如今在舞台上,黄绮珊早已人歌合一,《定风波》讲的是苏轼的故事,也是她的故事。
《经典咏流传》为什么能够引发众多共鸣和讨论,这跟节目组的选材分不开。
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曾说,节目所选的诗词要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一种关照性。
只有这样的情感,才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古诗就像是我们与先人之间的一个纽带,那些最简单的情感,往往最能在这纽带上流传,并感动无数人。
那么,你呢,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