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2018春晚语言节目动人有余笑果不足 内容接地气但搞笑高大上

字号+作者:擅先生 来源:擅先生2018-02-1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语言类节目一直是春晚的头牌菜,从媒体到吃瓜群众,评价一台春晚是否成功,首先看小品相声是否心动,这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惯例。2018春晚语言类节目和往年比起'...

语言类节目一直是春晚的头牌菜,从媒体到吃瓜群众,评价一台春晚是否成功,首先看小品相声是否心动,这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惯例。

2018春晚语言类节目和往年比起来在主题立意上更大更全,兼顾到方方面面,从个人的家庭琐事到国家的时代风云,在题材上都有所涉及。例如贾玲的《真假老师》讲家庭教育,张晨光的《回家》讲两岸话题,蔡明、潘长江的《学车》讲老年人爱情生活,秦海璐、孙涛《提意见》讲职场,大兵《同喜同乐》讲中外交流等等,几乎各个阶层的观众都能从这些节目中找到自己关注的东西。

主题是立好了,但诠释的方式则有点见仁见智了。大部分人对本届春晚语言节目第一直观感受就是没多少槽点但也没多少惊喜,感觉温水煮青蛙,讲的东西也都是自己生活里的一些日常见闻,看完以后也是心有感触,但就是没有以往那种看小品相声的感觉,说白了就是缺那种自然而然的“笑果”,偶尔的几个包袱也觉得有点尴尬。于是很多老百姓又开始一年一度的“怀念赵本山”了。

有网友说是本山大叔那批人把大家的口味养刁了,那种不痛不痒的说教类节目上台简直就是招黑;还有些文艺工作者说不是节目越来越差,而是“见多识广”的观众笑点越来越高。擅先生也和几个同行交流了一下,他们指出春晚的舞台不同于一般的舞台,今年在这个舞台上“笑果”不佳的喜剧明星们,在一些地方卫视的喜剧类综艺节目也是把观众逗得笑个不停,但到了春晚环境完全不一样,地方卫视喜剧类综艺节目能用的段子到了春晚就不可以。

擅先生曾经采访过一位上过春晚舞台的上海喜剧人,他告诉我在春晚出节目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在各种框架下进行艺术创作,还要跳的别人都能接受和喜欢,所以说赵本山为什么在春晚火了这么多年,因为没有几个人能掌握其中跳的秘诀。就像今年的小品和相声,内容是接地气了,但是搞笑却变得高大上,明显不合拍。大家或许感到的都是直接心灵打动,但并不是那种“笑中带着泪”或者当时看了以后嘻嘻哈哈一阵笑过段时间又想去看,越看越品出其中更深层的含义。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很多原因,绝对不是说少一个赵本山的缘故。赵本山还在春晚舞台的时候,同时期还有很多高手辈出,他们虽然没赵本山那种一枝独秀,但也算百花齐放,我们看了都会发自内心去传播和回味。再回到现在,蔡明、潘长江、冯巩这些属于老前辈了,他们现在的节目也越来越“朴实”了,蔡明的“毒舌”越来越倾向于真正的市井吵架斗嘴,而不是字字珠玑的对社会一些负能量现象的犀利批判,有观众说以前看蔡明作品有一种发泄的感觉,现在看更像是赔笑。

新一代的喜剧人还是无法完全驾驭春晚这个舞台,拿捏水平达不到之前的要求。实事求是讲每个语言节目都凝聚着创作者的大量心血,修改了多少遍估计他们也记不得,也许最后出来的东西不是他们最想要表达的,但他们还是得尽他们最大努力去把它表达出来,而且还要博君一笑,这里面相当一部分作品和背后创作者最后都是被用来吐槽的,只有少部分才能成为人们念念不忘的经典。即使像赵本山这种春晚经典大家,其实每年的那个时候也是身心备受“艺术煎熬”。

本文系擅先生团队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