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

关于春晚,很少有人做这样的认真思考了

字号+作者:影视独舌 来源:影视独舌2018-02-1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互联网上,狗年春晚闹出的最大动静,应该是春晚官微在大年三十倒计时的民俗互动中,把“猪肉铺”的图片P成了“羊肉铺”。可以想见这本是出于对少数民族风'...

在互联网上,狗年春晚闹出的最大动静,应该是春晚官微在大年三十倒计时的民俗互动中,把“猪肉铺”的图片P成了“羊肉铺”。可以想见这本是出于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而做的一个细小入微的“关怀”,但这种中国式“政治正确”的矫枉过正立刻在网上遭到了口诛笔伐。网民义愤填膺道:连个猪肉铺都如此避讳,明年猪年春晚还怎么搞?

尽管春晚的影响力在逐年下降,但作为官方主导下的一场盛大的文化仪式,它依然被社会各界赋予了很多含义,被一双双眼睛怀揣各种心思打量着。虽然每年都面临各种吐槽,但此番“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遭遇恐怕也令春晚节目组感到“躺枪”了吧。

随着“性别政治”日益成为公共领域的关注的舆论热点,吐槽春晚节目矮化女性也成为一个重要门派。2月14日,《中国妇女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狗年春晚,期待你成为传播先进性别文化的精神盛宴》,提前在性别观念方面对狗年春晚进行了预警。

文章对历年春晚涉及性别歧视方面的节目进行了评述,并建议春晚节目组做一些性别平等评估的功课。“在涉及男女两个性别时,要做换位思考,看看转换性别会出现什么结果;当赞美或批判某一个群体时,要想一想,这些问题是不是某一个性别所独有。”怎么看,都有一种“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感觉。

那个曾经给我们带来欢声笑语的春晚,如今已经大变了模样。在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谱系中,春晚的存在感很低,反刍着网络上的段子,排在“文化鄙视链”的底层。服装、配色、价值观、表演……人们在给春晚挑刺上充分发挥着各自的想象力,上演着文化层面的“不驯顺”。

相比起歌舞,语言类节目一直是春晚关注度最高的类型。但自从赵本山离开之后,相声小品再难出彩。2011年之后,赵本山离开春晚舞台。这种“告别”刚开始是一种“功成身退”,而到了后来似乎变了味。事实上,2012年赵本山因“身体原因”未上春晚,2013年准备的两个节目“审核未过关”:一个《有钱了》给了江苏春晚,一个《中奖了》给了辽宁春晚。

日益发展的综艺节目,也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于春晚的期待值。以《欢乐喜剧人》为代表的喜剧综艺,将相声、小品这些传统曲艺类型玩得炉火纯青,而《奇葩说》《吐槽大会》等网络综艺则引领着互联网时代笑声的潮流。既然人们可以轻松地拖着进度条观看连续一百多分钟笑点密集的节目,谁还期待除夕夜里那断断续续掺水的尬笑呢?

为了适应新变化,春晚也开始启用流量明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成为一年一度娱乐圈晴雨表。2016年,TFboys以“加油男孩”的名字首次登陆春晚舞台,凭借《盗墓笔记》、《旋风少女》等剧大火的杨洋与老艺术家佟铁鑫演唱了《父子》。2017年,“小鲜肉”组团来袭,集齐了鹿晗、陈伟霆、张艺兴、井柏然、TFboys、马天宇等人气偶像。

狗年春晚,是李易峰第一次上春晚,他和景甜、江疏影合唱了一首《赞赞新时代》,除此之外,陈伟霆、杨洋、TFboys也各自有节目。

启用“流量明星”其实是个悖论,如果“熟视无睹”,会被粉丝批评为不够接地气、陈腐老旧;可一旦接受,也会被另一批人批评为媚俗,向粉丝文化投降。

此消彼长,春晚衰退的这些年,正是春节档电影市场迅速崛起之时。文化消费就是用脚投票,小镇青年们轻而易举将春节档抬升为最具商业价值的档期。今年大年初一电影票房超13亿,业内外俱惊,《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西游记之女儿国》《红海行动》四部电影争奇斗艳。

假如春晚已经被各种文化大餐挤到了边缘,那又如何解释《捉妖记2》花天价买下春晚倒计时60秒的广告呢?即便已经沦为自说自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晚仍然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力。

人们每年都变着法吐槽“春晚”,但它依然是中国各个大学、企业、事业单位文艺演出的一个样板,这就是主流文化的引领意义。

几乎可以这样说,一半以上春晚吐槽都和春晚无关。在中国社会这个发展阶段,人们在很多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这种焦虑被投射到了春晚上。

每年除夕,总有一大波人在假装看春晚。不过,现在人们的春晚参与感似乎也多了一个理由,那就是抢红包。

说起来,春晚也挺累,但不能停息。

【文/杨文山】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