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

[现场]各领域“大咖”如何看待“智慧检务”?

字号+作者:光明网娱乐 来源:光明网娱乐2017-07-2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文|于潇单鸽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已经落幕,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一起来听听他们是如何看待检察大数据应'...

文 | 于潇 单鸽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已经落幕,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一起来听听他们是如何看待检察大数据应用的吧!

李学军

利用大数据开展“智慧检务”建设

要上升到法学适用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开幕在即,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学军是如何看待检察大数据的应用的吧!

“数据尤其是大数据中有一个数据仓库的概念,而能够被称为数据仓库的数据,一般来说主题都非常明确,并且集合下来有一些规律性和历史性。”李学军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仓库里的数据才能够在决策的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

在李学军看来,“智慧检务”最终还是要走上法治的道路。“我们利用数据的时候主题要非常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还需要有团队,同时必须要有技术力量的介入。”李学军解释说,“检察院要用数据来做决策,离不开技术人员的介入,同时也需要一些研究所和高校,从理论上给出一些想法或者提炼。”

他表示,一些专家学者由于不在检察系统工作,不能对检察工作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而“多接触实务工作,挖掘实务工作当中的问题,再利用数据仓库和技术部门的工作,打通各个业务部门和各个机关的接口非常关键”。

“我特别希望能够有机会同来自全国的检察系统的信息化部门加强合作,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李学军说道。

孙晓军匹配和挖掘是数据打通的两个层面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开幕在即,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是如何看待检察大数据的应用的吧!

“我主要从事数据化方面的工作,现在检察院从问题导向的角度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办案效率、工作监管、公众体验等。”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晓军表示。

面对这些问题,孙晓军认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创新。他说:“大数据怎么持续发展,各界对‘智慧检务’的期许,能不能实现要看未来的结果。”

他告诉记者,未来要想持续创新,还要回到数据本身。“现在提到的就是数据监测问题,仅仅把数据汇集到一起会起到很多作用,但是没有起到数据本身应达到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数据挖掘进行网络数据资源的建设,就是数据打通的问题,而“把数据汇集到一起不叫数据打通”。他表示,数据打通要分两个层面来建设,一方面,根据数据库现有的属性进行模式匹配,比如说关键字相互关联等,这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识别一些显示的不明显的数据,这种方式往往是最重要的,比如说组织机构代码、身份证号不断在变,那到底是不是一个人?这种情况下建立数据网络,可以把人重新认定。

“还有一些观点”,孙晓军介补充说道,“比如说现在查询某一案件的分类,我们通过关联的方式、挖掘的方式,把文档里一些类别相互之间的关系找出来以后,通过关系来查询,其实对我们办案的影响价值更高。”

杨安人在干 数在转 云在算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开幕在即,今年展会以“智慧检务”为主题,围绕检察大数据等问题,此前各界专家学者曾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关于大数据在检察系统应该如何应用的问题,一起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杨安认为,现如今,数据无处不在,我们通过网络来记录世界,再通过数据去重新发现这个世界,数据已经成为下一个世界创新发展的前沿手段。

而在大数据时代,特别是在智能化、可视化和一切都在被记录的趋势下,检察机关要如何应对?

“以往的证据规则、庭审制度都可能在大数据时代被重新改写。”杨安表示,在大数据时代,证明和还原案件真实情况的标准并不完全掌握在办案人的手里。因为“证据本身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现在更多的可能是数据证据”,在这种情形下,“案件情形的认定标准都将随之改变”。

面对形势的变化,他认为,检察机关要做到业务信息化和数据化以及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和融合化。“如果做到了无纸化和网络化,检察机关办理业务的全过程就可以实现流程的信息化,为下一步的数据化和大数据分析打好基础。”

而应对形势变化的第二步就是实现业务的数据化,强化数据的关联。“证据要有一个顶层设计的技术标准,统一标准后检察应用系统内部就可以共享,数据就可以流动起来。”他认为,有了标准后,检察机关在查案、办案的时候,还可以和其他相关联的部门加强联系,侦查模式与数据模式全部可以转变。

“引用一句话就是,大数据时代,除了上帝,任何人都要用数据说话。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天在看。”杨安说道。

漆桂林数据类案推送考验基础研究能力

“人工智能怎么在司法实践中落地,还需要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东南大学教授漆桂林表示。在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即将开幕之际,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的探讨,让我们一起听听专家的看法!

“其实现在还没有一套很好的方法论来支撑‘智慧检务’。”漆桂林告诉记者,“比如说‘智慧检务’怎么能够真正实现自动化。”

他认为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太多,而真正要涉及到的还是对起诉书、判决书的深入理解。“理解起诉书、判决书讲的是什么类型的案件,它的要素是什么,这些东西可能都不是我们以往的人工智能所能达到的。”他说道,“人工智能是有用的,但怎么在司法实践当中落地,还需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比较关注的问题是人工画像、案件的分析,以及视线图,只有把这些关联起来才能真正的为办案做一些帮助。“我们只是从宏观上来说,事实上用的时候发现不是这样,”他解释说,比如利用大数据做类案推送,一些线索和案件本身并不是非常相关的,但是如果把这些线索数据推送到其他的案子里,其实可以决定另一个案子的定罪量刑。“所以我们推送的时候应该做到更精准,把争议焦点、把与案件相关的事件进行合适的定位,这是一个基础上的能力。”

漆桂林认为,现在把技术工作应用在检察领域里还有很大的挑战。但是他也相信,随着对业务的理解更加深入,高校、公司跟检察院的合作更加深入,问题可以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需要一个过程。”他说道。

王晓晨智慧检务离不开数据安全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开幕在即,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王晓晨是如何看待检察大数据应用的吧!

“总结来说就是数据要有、数据要优、数据要安全。”王晓晨表示,如果数据不安全,数据越全面,造成的危害可能越大。

王晓晨认为,网络安全有三部分,第一是网络的空间安全、设备安全;第二是网络安全、数据内容安全;第三是行为的案件要安全,包括设备、数字内容、人的行为。“必须把这三个安全结合起来,建设的‘智慧检务’系统才是安全的检务系统。”

“美国的检察系统需要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访问高质量的数字化检务系统和服务,其实我们也应该关注对工作人员甚至对外涉案人员的各种信息服务。”王晓晨说,“‘智慧检务’工作也应该关注此类问题,比如说提供一些搜索工具,保证他们及时查到自己案件的进展。”

贾正辉人工智能是智慧检务的一个趋势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开幕在即,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州科达公司总经理贾正辉是如何看待检察大数据应用的吧!

贾正辉认为,现如今,对大数据在检察机关的应用态势和方向已经很明确,例如经常提到的智慧公诉、智慧侦监,法医文书等。

“还有就是人工智能,这应该是‘智慧检务’发展的一个趋势。”贾正辉表示,虽然现在还处在一个初步的阶段,但是在不久将来,一定会成熟的,这“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大数据的应用对我们后续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方向有一个指导意义。”贾正辉说道。

此外,贾正辉认为,苏州科达公司主要是音视频方案的提供商。该公司多年致力于音视频领域的研发,在语音智能、视频智能分析方面,包括人脸行为识别有一定级别,在很多地方也有一些成功应用的案例。

“人工智能方面我们还会继续加大投入,更好的为检察机关服务。”贾正辉表示。

周亚建推动数据流动实现互联互通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即将于19日开幕,本届展会以“智慧检务”为主题,集聚了数据云计算分析等一系列科技产品。如今,“新技术”“大数据”等词汇成为了检察系统内的高频词汇,那么屡被提及的检察大数据应该要怎么搞?且来看看专家如何支招!

“希望我们能够把数据流动在检察系统里先推动起来,这也算是为检察事业做贡献了。”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亚建说道。

在他看来,大数据在检察行业里的发展,目前并不完善,每一个人都“不能高高漂浮在上面,而应该沉下来讲一些具体问题”。

“做大数据分析时,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基础的前期工作就是数据的建设,”周亚建告诉记者,“但从我这些年的项目经历来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咱们国家数据有很多,但是数据之间却不能流动,不能实现互联互通。”

从技术角度分析,周亚建认为,数据之所以没有流通很大问题在于数据没有办法得到保护。他表示,这些年各方围绕大数据中敏感数据的发现和隐私保护以及大数据交易当中如何定价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让大数据流动起来,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仅仅是通过技术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因此,他期待能够在各级检察机关的支持下把数据流动在检察系统里率先推动起来。

朱斌杰探索机器人的检务应用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开幕在即,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江苏南大电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检察大数据的应用是如何看待的吧!

江苏南大电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南京大学旗下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核心产品就是服务型机器人。该类型的机器人目前应用在服务型的场所,主要从事接待、业务咨询以及引导工作。

“希望能够探索机器人在检察业务里的应用。”该公司副总经理朱斌杰表示。他告诉记者,机器人能够以自然语言的形式进行对话,主要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将前端语音、视频等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成结构化的数据,然后通过语音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实现自然语言方式的对话。

“通过这种数据安全的技术,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可以供后续应用层面的分析。”朱斌杰介绍说,机器人不仅能在检察机关的诉讼服务大厅进行业务接待和业务咨询,在后台的人工智能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也能够有一些延展的应用,“比如说通过语音系统,结合检察院文书类的大数据可以进行自动的文书纠错工作”。

赵小海推动检察和司法大数据互动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开幕在即,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对检察大数据的应用是如何看待的吧!

“我们旗下有一个产品叫做北大法网,一直致力于提供法学知识,最早是在校园,后来为检察院、法院、律师提供拓展服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北大英华负责人赵小海向记者介绍说,这几年根据发展和需要,北大法网致力于让智慧法学插上大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双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智慧检务”的工作。

“在检察院统一业务平台上,把北大法网作为一个知识应用予以部署。”赵小海说,“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人工智能来定罪和量刑。”

他认为,检察工作要与大数据结合起来,必须要有非常精准的价值和内容的速裁,通过训练,在大数据当中挖掘数据。

“在即将举行的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上,我们会推出一个能够体现成文法法学和司法实践、检察和司法大数据互动的全方位既有数据分析又有智慧分享的产品。”赵小海说道。

邹劭坤大数据算法汇聚办案智慧

2017·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开幕在即,围绕“智慧检务”“检察大数据”等问题,专家和企业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北京华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大数据业务总监邹劭坤是如何看待检察大数据应用的吧!

“每一位优秀的公诉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一套定罪量刑、案件审查的经验传承,这是师徒的传承。”邹劭坤介绍说,“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并不仅仅是一个师徒制的传承,而是基于一个成文法体系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汇聚众人智慧的实证经验,叫临床法学。”他表示,师徒是一对一的,师傅如果出现了偏差,徒弟很难纠正。但是如果用大数据算法来分析,实际上汇聚的是所有承办人的优势。每个个案的办理又会不断地补充进去,对于系统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他介绍说,而且系统其实已经做到了把起诉书写完了。“我们希望承办人把精力花在对这个案件的社会影响力的控制上,也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部分。”

“我们相信正义不仅应该得到实现,而且应该以我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看得见是大数据应该给这个时代最好的体现,不论是承办人的判断过程,还是社会的反馈都以数据的形式能够可见,来辅助我们这个古老行业能够迎来真正的变化。”邹劭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