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日本和韩国迎来新一波、也是迄今为止最大一波疫情。为控制疫情,两国甚至动用了军事力量。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当地时间周一,韩国方面称,将部署军队以扩大新冠病毒检测和追踪范围。同一天,日本方面宣布,将向疫情重灾区北海道和大阪派遣自卫队护士,以应对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
日韩疫情到底有多严重?两国采取了哪些新举措以控制疫情?
日本:将派出自卫队医护人员协助地方抗疫
在日本,从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曲线来看,疫情暴发以来共出现三波高峰,分别是今年3、4月的春季第一波,今年7、8月的夏季第二波,以及11月下旬至今的冬季第三波。
从单日新增疫情曲线可以看到,日本每一波疫情都要比前一波更严重。目前的第三波疫情中,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连续突破2000例,是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值。
worldometer截图。
从活跃病例曲线也可以看到,目前日本的活跃病例已经达到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值,且仍在不断攀升。
从单日新增死亡病例变化来看,日本最新一波疫情中的单日新增死亡病例虽然未打破4月份的最高纪录,但也已迎来一波小高峰。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在第三波疫情中,大阪、北海道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目前面临严重的医护人员短缺问题,因此不得不向中央政府求助。
12月7日,大阪新增确诊病例228例,而此前六天,该地区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皆超过300例。最令人担忧的是,当地目前共有141例重症病例,已占据该地区68.4%的重症病床。大阪市12月3日已将警戒级别从橙色上调至红色,要求市民避免非必要的出行。
在北海道,12月7日当地新增确诊病例123例,新增死亡病例6例。北海道下属的旭川市近来出现聚集性感染,包括两起医院聚集感染,而该市60%的病床已被占用。旭川市市长西川将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他最初向北海道政府寻求帮助,但其他市没有足够的护士转派至旭川,最终不得不向中央政府请求派遣10名自卫队护士前去协助工作。
当地时间12月7日,日本首相菅义伟在政府会议上表示,应地方政府请求,将尽快派遣日本自卫队(SDF)医护人员前往这几个地方。
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已对大阪市长吉村博文确认,将向大阪派遣几名护士,以协助当地临时新冠医疗机构的工作。该临时机构将于12月15日开始运行,主要用于治疗新冠重症患者,但该机构仍缺少130名护士。12月8日,岸信夫下令派遣自卫队护士前往旭川市。
共同社指出,疫情期间,日本国防部曾多次应地方政府请求,派遣自卫队成员帮助地方抗疫。今年2月至3月,日本自卫队还曾协助“钻石公主号”邮轮的内部消毒工作。
据《海峡时报》报道,菅义伟内阁本周二推出了第三个紧急刺激方案,总价值大约73.6万亿日元,以刺激经济发展。此前,由于疫情再次反弹、经济持续乏力,菅义伟内阁的支持率有所下降。日本共同社民调显示,菅义伟内阁的支持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目前停留在50.3%。
韩国:将派遣军队协助检测追踪工作
韩国近段时间也迎来了冬季第三波疫情。
从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变化图来看,韩国第一波疫情高峰在2月底3月初,第二波小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从11月下旬起进入第三波疫情。
从图中可以看到,韩国最新一波疫情虽未突破2月底的单日最高值。但这一波疫情延续时间较长,目前仍未有缓和的趋势。近段时间,已连续多日单日新增确诊超过600例。
从活跃病例曲线图可以看到,韩国迎来疫情暴发以来活跃病例最高值,且活跃病例仍在不断增加。
worldometer截图。
从单日新增死亡病例变化图来看,第三波疫情单日新增死亡病例未突破此前的峰值,但小高峰已逐渐形成。
据韩国疾控中心数据,截至12月7日午夜,韩国新增确诊病例594例,其中566例为本土传播病例。截至当天,韩国累计确诊病例38755例,累计死亡病例552例。
当地时间12月7日,韩国青瓦台发言人康珉硕表示,总统文在寅已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新冠病毒检测和追踪,要求政府协调所有可用资源以控制疫情。其中就包括部署军人和公共服务机构人员,协助检测和追踪工作。
据韩联社报道,12月8日起,韩国将开始实施严格的新冠防控措施,有效期持续三周。在首都区(包括首尔、京畿道、仁川等),政府宣布进入第二严格的防控状态,期间,市民如非必要须待在家中,禁止超过50人的聚会,健身房等室内运动场所将关闭,大型超市、理发店、电影院等须在21点前关闭。
其他地区也自12月8日起进入第三严格的防控状态,持续至12月28日。
韩国这一波疫情来势汹汹,一些卫生官员警告称,若是无法控制当前的疫情,下周开始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或将接近1000例,疫情将进一步蔓延至全国。
为进一步扩大检测,韩国将派遣军人、警察协助检测追踪工作,大首尔地区的检测机构也将延长开放时间。
除此之外,韩国卫生部12月8日宣布,韩方已确保可获得用于4400万人的新冠疫苗,包括通过新冠疫苗保障机制(COVAX)获得用于1000人的疫苗,向美国辉瑞、莫德纳等公司采购用于3400万人的疫苗。
韩联社指出,这些疫苗将覆盖韩国88%的人口,最早将于明年2月引进,但具体何时开始接种尚未决定。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