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

东亚海底隧道构想,可以把中日韩三国连在一起

字号+作者:史学新解 来源:史学新解2020-12-0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逐渐从开始的经贸往来,发展为广泛的民间个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逐渐从开始的经贸往来,发展为广泛的民间个人往来,而民间的个人往来,往往更追求便捷性和灵活性,这就使公路的重要性越发突显,比如人们借助铁路,飞机,轮船出行,都是需要通过公共交通实现,那就需要去排队候车,而公路出行,随着私人交通工具的逐渐普及,往往更加灵活便利,真正可以实现说走就走。这也是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公路建设的一个原因。

不过公路也有一个不足,那就是无法逾越地理的障碍。如果出行的目的地都在大陆上,公路自然没有问题,但如果目的地是岛屿,由于大海的阻隔,公路就无法到达,只能通过轮船或飞机。公路出行的这点不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困扰着人类,但人类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敢于想象,并且将其变成现实。看到大陆和岛屿无法直接交往,于是很多人产生了修建跨海工程的构想,把岛屿和大陆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通过公路,实现大陆与岛屿的交通连接。

跨海工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但由于海洋中自然环境复杂,这种工程一度被认为不可能,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但最终,它们也都获得了实现。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英吉利海底隧道工程,这是一项跨越英吉利海峡,连接英法两国的海底隧道工程,这一想象最早诞生于19世纪前期的拿破仑时代,曾经也遭到了很多嘲笑。但二战以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英法之间,英国与欧陆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英吉利海底隧道,最终于1994年建成,极大地促进了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交往,包括经贸往来和两地居民的民间往来。而且英吉利海底隧道建成,还激发了两个东亚国家关于修建类似工程的构想。这两个国家就是日本和韩国。

其实在20世纪之前,东亚只有日本非常发达,整体上并不能和欧洲北美相媲美,但到了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亚也已经成为了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极,东亚国家间的经贸和民间往来也日益频繁。这就使东亚国家萌生了修建海底隧道,互相连接的构想。

东亚的地理状况其实和欧洲类似,外海都有一个岛国,欧洲是英国,东亚是日本,只不过欧洲大陆是松散的,国家众多,而东亚基本是一个整体。所以1994年看到英吉利海底隧道建成,日本也再次提出了建设日韩海底隧道的构想。这一构想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当时日本正处在疯狂对外扩张时期,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日本随即提出了建设海底隧道与朝鲜半岛相连的构想,当时日本提出了三个方案,起点都是日本九州佐贺县唐津,第一个,经对马岛下到,抵达韩国庆南巨济市,长约209公里。第二个,经对马岛上岛,抵达韩国庆南巨济市,长约217公里,第三个,经对马岛抵达韩国釜山,长约231公里。

三个方案,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跨海工程耗资巨大,日本认为,只连接韩国利益非常有限,后来随着日本对我国的侵略,又提出了所谓大东亚纵贯铁路的构想,就是要通过日韩海底隧道,经朝鲜半岛,连接我国。日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日本的野心,最终随着战败而告终,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东亚各国经济的发展,联系逐渐密切,以及1994年英吉利海底隧道完工,日本又再次提起了修建日韩跨海隧道的课题。当时日韩两国还就这一课题做了相关研讨,结果日韩还是一致认为,跨海工程耗资巨大,只是连接日本和韩国利益有限。

所以到了2000年,当时的韩国和日本便提出了修建东亚海底隧道的构想,把中日韩三国连在一起。具体的构想是,分别修建日韩海底隧道和中韩海底隧道。前者和之前的构想基本一致,而中韩海底隧道,是连接韩国和我国的山东半岛,分别是从韩国西部的仁川等地,到我国的威海,距离接近四百公里。

如果构想成真,就可以使中日韩三国连在一起,届时从上海和北京到首尔或东京,都会非常便利,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东亚经济圈。韩国对这一构想颇有信心,试图通过建设日韩海底隧道、中韩海底隧道,构筑巨大的东北亚交通网,把韩国打造成为整个东北亚的物流中心。不过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对中日韩海底隧道的构想也都存在着分歧。反对者则认为工程耗资太大,不可能实现。但支持者认为,构想可以把中日韩三国连在一起,对于推动中日韩三国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东北亚经济贸易的协同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很多新事物,都是敢于想象的人创造的,所以要敢于想象,只要敢想,构想就有可能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