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很多曾经看起来无法实现的超级工程变成了现实,就比如跨海工程。所谓跨海工程,简单来说就是跨越海洋,把两块陆地连为一体,使得两片隔着茫茫大海的土地,可以通过陆路交往,增加两地交往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毕竟相比空运和水运,陆运才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运输方式,特别是随着私家汽车的逐渐普及,让陆路交往可以不必依靠公共交通,驾上汽车,就可以说走就走。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长久以来,大陆与岛屿交往,只能借助空运和水运,无法进行陆运。所以在历史上,很多国家都产生过修建跨海工程,把岛屿和大陆连为一体的构想。
就比如英吉利海峡隧道构想,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的拿破仑时代,它试图在英国和法国之间建设跨海工程,把英国和亚欧大陆连为一体,方便两地人们的交往。但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所以长期以来英法跨海工程只存在于想象中。直到20世纪后期,随着技术水平的成熟,英法跨海工程才最终于1987年破土动工,1994年实现建成通车,在英国和亚欧大陆之间,建起来一条更为方便和快捷的联系通道,对两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无独有偶,在亚欧大陆的东部,长期以来也有一个建设跨海工程的构想,它试图将日本列岛与韩国,继而与亚欧大陆连为一体,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构想并没有像英法海底隧道那样变成现实。
这个构想最早由日本人提出,名为日韩跨海工程。日本是一个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屿国家,和英国的地缘环境类似。不过日本是群岛国家,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其中九州岛距离亚欧大陆上的韩国非常接近,两地隔海相望,距离大约是200公里。所以如果想把日本和亚欧大陆相连,只能选择在日本九州和韩国之间,建设跨海工程。
不过修建跨海工程,技术要求只是一个方面,其实工程能否真正建设成功,还取决于两地交往的频繁程度,以及联系的紧密程度。如果联系不紧密,交往不频繁,那么即使技术成熟也是无济于事。当年英法跨海工程,也是在英法联系日益紧密之后,才开工建设的。所以建设日韩跨海工程的构想,也是诞生于日韩联系最紧密的时期,那是在20世纪中前期。
日本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国家,历史上三番五次侵略周边国家,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后,日本将整个朝鲜半岛纳入了版图。从此之后,韩国进入了日本统治时期,与日本本土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当时的日本人便萌生了建设日韩跨海工程的构想,试图将日本与朝鲜半岛,继而与亚欧大陆连为一体。具体的构想是,从日本本土的下关或者博多、唐津,经对马海峡附近的两座小岛,壹岐岛和对马岛,修建连接韩国釜山的海底隧道,距离大约为两百公里。虽然距离较长,但这一构想,也并非简单的空想,日本对其非常重视,还于1942年成立了“东亚交通学会”,对构想进行了仔细的论证。经过论证,日本人认为,等到时机成熟,即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日本人所谓的时机成熟,一个是指技术成熟,第二就是指打败中国之后,1942年正值处在我国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做梦完全打败我国之后,然后才建设日韩跨海工程。因为跨海工程耗资巨大,只连接韩国,日本人认为利益不大,日本人的真实目的,实际上是要通过韩国,与我国相连,继而与亚欧大陆连为一体。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野心有多大,不过最终二战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日本丢掉了大部分侵略而来的土地,包括韩国,所以修建跨海工程的计划,也就随之搁浅。
直到20世纪末,随着东亚近邻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1994年英法跨海工程的完工,又激起了日本修建日韩跨海工程的雄心。日本认为,一旦日韩跨海工程建成,就可以像英法跨海工程那样,把日本和亚欧大陆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日本与东亚各国贸易的发展。日本的想法虽好,但这一构想并没有实现,主要是因为,日韩之间距离约200公里,是英吉利海峡的四倍,建设难度和建设成本也要远远大于英法跨海工程。而且更关键的是,日本始终没有正视历史,与东亚近邻有着很大的隔阂,日韩关系也是非常不睦。所以基于这些原因,日本的这一构想并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