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国资委新闻中心公众号发文称,全球权威航运造船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船舶工业的新接单量保持领先。今年前九个月,中国造船新接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8.3%,船厂手中的订单也占到全球份额的48.3%,位居全球第一。
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76%,比2019年底提高7.3个百分点;新造船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78.3%,比2019年底提高3.5个百分点。
一直以来,世界造船业都是中国、日本和韩国三足鼎立,韩国更是稳居全球造船业第一,可随着中国船舶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全球造船业也正出现竞争新格局。
2019年,全球造船新接订单量为6534万载重吨,中日韩三国新接订单量合计占世界总市场份额的97.8%,而中国造船新接订单量为2907万载重吨,占全球总新接订单量的44.5%。
今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全球经济、贸易、航运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全球造船订单量也随之下降,新船成交量相较于以往更是出现了足足51%的萎缩。而中国因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相对于海外企业率先实现复苏,并一举拿下了全球造船业的冠军。
南北船合并 资本助力中国神船乘风破浪
自去年开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船舶业就已加速整合重启。2019年10月25日,中国最大的两家造船企业——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宣布实施重组,合并成为全新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由此,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诞生。
这场重组被业界誉为南船、北船强强联合,“中国神船”就此横空出世。
整合后的中国船舶拥有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和上市公司147家,资产总额7900亿元,员工31万人,拥有中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及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
2020年2月28日,中国船舶旗下的外高桥造船与新加坡船东签署2艘15.8万吨苏伊士型油船合同,这是外高桥造船自主研发设计,在已交付船型基础上开发的新一代绿色节能型油船,满足最新规范要求,各项性能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月22日,中国船舶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署了总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的建造LNG船超级大单。这笔合同是我国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一份造船出口合同,不仅代表了国际对我国当前造船企业的国际海洋装备市场竞争力的认可,更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造船业的领先地位。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当前全中国境内有超过700家造船厂,其中有能力建造10万吨以上船舶的船坞就有接近60座,三十万吨以上的也有30座,更有6座能够建造50万吨级的“超级轮船”。
重组加速 中日韩船企竞争再升级
虽然我国当前造船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仍要面临极度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日韩两国巨大的竞争挑战。
为争抢市场上稀少的新船订单,韩国造船企业不惜以低价展开“攻击性营销”。9月,韩国船企新接订单34万修正总吨(CGT),连续3个月位居全球首位。第三季度,韩国船企新接订单142万CGT,在全球订单量中占45%。10月,韩国造船企业承接的船舶订单达72万修正总吨(13艘),占全球船舶总订单的69%。
11月13日,韩国大宇造船宣布承接了来自欧洲船东的首份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单船造价超1亿美元,这也是今年以来,现代重工集团、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三大造船企业承接的第一份集装箱船订单,成为韩国业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在目前新船订单稀缺、价格不断下探的恶劣市场环境下,如何面对韩国这一凌厉攻势,继续保持传统的成本优势成为中国造船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此外,日本造船业也在全力升级整合中。受新冠疫情和新造船市场低迷的冲击,近日又有两家日本老牌船企将彻底放弃造船“祖业”。
一是日立造船抛售日本第二大船企JMU股份;二是拥有百年造船祖业,日本造船排名11的Sanoyas控股决定将造船子公司出售给排名第9位的新来岛造船。原因是此前面临中韩船企的价格竞争,公司上一财年低价承接新船订单,导致了27亿日元的巨额亏损。
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目前Sanoyas造船手持订单共计9艘72.91万载重吨。新来岛造船手持订单量共计42艘106.76万载重吨。可见后续日本造船企业整合重组后,亦将继续加入激烈的订单抢夺大战中来。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19日到11月1日,全球船厂共接获20艘新船订单。其中,中国船厂获得13艘新船订单;日本船厂获得1艘新船订单;韩国船厂获得5艘新船订单;芬兰船厂获得1艘新船订单。
可见,中国造船业在完成订单、新增订单等方面已远超日韩,在全球市场的比重也明显上升,是全球最重要的造船中心。但随着成本上升和竞争的加剧,中国的优势也正在改变。
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加快智能制造步伐。因此,如何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真正提升自身的质量和效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仍将是中国造船企业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