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

日韩相恨相杀,中国如何发挥“磁吸效应”?

字号+作者:中外管理杂志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2019-11-2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韩是亚洲科技竞争高地,这个高地的构筑也基于日韩两国的长期互相协同,而日韩政治交恶撕裂了两国在诸多领域的产业链协同,也将通过产业链,把负效应传导给整'...

日韩是亚洲科技竞争高地,这个高地的构筑也基于日韩两国的长期互相协同,而日韩政治交恶撕裂了两国在诸多领域的产业链协同,也将通过产业链,把负效应传导给整个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相关领域。

文:本刊记者 任慧媛 责任编辑:朱冬

不久前,60年罕见强台风“海贝思”登陆日本,据日媒报道,日本多家超市货物被一扫而空,唯独韩国泡面无人问津,而这也被视为当前日韩关系紧张的缩影。

2019年的日韩冲突,从2019年8月7日起计划,当时日本安倍政府公布:将韩国移出贸易优惠“白名单”。原本韩国是日本贸易“白名单”上唯一的亚洲国家,这回也成了第一个被移除的国家。日本此举即意味着不再视韩国为“友好国家”。

出于反制,韩国也同样采取了“拉黑”措施,并于9月份生效。并且,韩国针对日本的“限制出口”向WTO提起了诉讼。由此,日、韩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冷冻、对立时期。

发展到2019年11月的当下,虽然日韩双方都在做出一些缓解局面的姿态, 例如:几天前,韩国政府决定有条件延长《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双方也决定重启对话磋商解决贸易限制问题。但是,两国关系中的最大问题:强征劳工赔偿问题悬而未决,延长军情协定虽为日韩关系缓和带来转机,但前景并不明朗。

日韩民间的对抗也在增强,随着韩国飞往日本的航班不断取消,去日本旅游的韩国游客人数骤减。同样,日本去韩国的旅游者人数也在骤减。两国旅游者,尤其韩国旅游者大批转向到中国旅游。

在企业投资方面,两国间的企业投资也在大幅减少,资金转而投向了中国、东南亚……政治的角逐直接影响经济的动荡。日韩这两个在东北亚,乃至整个东亚都有举足轻重地位国家关系持续交恶,已经导致东北亚商业环境的恶化,而且对东亚的产业链架构造成相当程度的波及。

1

日韩水火不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应该说,日本对美国真是有样学样。此次日本对韩国的“断供”手法,与美国之前将中国华为作为打击对象的做法,如出一辙,同样都是对科技尖端产业进行打击,首当其冲的也都是韩国半导体产业。

7月1日,日本宣布对韩国加强显示面板和半导体芯片所需的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矛头瞄准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三星电子和世界排名第三的SK海力士。

要知道,韩国有约60%的高纯度氟化氢(对半导体材料生产至关重要),91.9%的光刻胶,以及93.7%的氟化聚酰亚胺各来自于日本企业。但在日本加强出口管制之后,日韩两国半导体厂商以后无法再顺利地合作。

根据韩国经济研究院试算,日本的管制措施将造成韩国GDP下降2.2%。

而韩国被日本剔除出“白名单”,也意味着除食品、木材等商品外,几乎所有产业的1100多种产品对日出口将受影响。包括各种高科技材料、电子元器件、IT设备、工具机械等。因此,日本此举也被外界比喻为掐住了韩国科技企业的“喉咙”。

不得不说,虽然韩国在全球高新技术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本”,正是这种“外部依赖”给日本乘虚而入的机会,也为如今韩国遭受日本贸易管制导致的大损失埋下了伏笔。

当然,损失并非单方面的,日方加强对韩出口管控也将波及日本本身。公开数据显示:9月日本乘用车在韩国销量下降60%,韩国进口日本汽车份额从15.9%下降到5.5%;韩国9月日制啤酒进口额仅为6000美元!实质上是暂停了进口;而数码相机、高尔夫、药品等商品进口同比2018年也减少了约20%-50%。

如此看来,日韩关系的恶化,正在倒逼两国经济、产业链走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窘境。

2

美日韩“铁三角”不稳,东亚格局生变

原来日韩两国也出现过大的矛盾,但绝大部分都被美国从中调停,甚至直接“喊停”,但今年发生了什么?

对特朗普治国政策稍有了解的就知道:这届美国政府并不愿意在没有“好处”的情况下维持美国盟友体系。

另外,虽然人们都知道美日韩同盟是“铁三角”同盟关系,日韩拥有共同的盟国美国,但双方并未相互结盟,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美国为中心的轴辐式体系。如今美日韩铁三角关系出现破裂,短期看美国没多大损失,但从长远看,长此以往,美国在东北亚的同盟体系将大大削弱,美国在东亚的存在也会有边缘化趋势。

行业声音比较认可的是,缺乏第三国尤其是美国的协调,日韩关系短期内是不大可能回归正常的。而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供应链为王》一书作者杨达卿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谈道:日韩在无线通信、芯片、汽车等诸多产业领域的产业链协同较深,但日韩之间地缘政治复杂,当美国作为合作战略中轴时,日韩产业链还能比较稳定。而当前在“美国优先”的利己主义原则下,美国作为美日韩战略合作的中轴和基石作用正在坍塌,这或让日韩之间的政治交恶更深更广地影响了产业链合作。

杨达卿进一步谈道:日韩是亚洲科技竞争高地,这个高地的构筑也基于日韩两国的长期互相协同,而日韩政治交恶撕裂了两国在诸多领域的产业链协同,也将通过产业链,把负效应传导给整个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相关领域。比如:韩国存储器和面板生产受阻,将波及下游客户,包括中国的华为、OPPO、vivo,日本的索尼,以及美国的苹果。

所以,即便是中国有望获得渔翁之利,但也同样面临要承受日韩大战带来的负面效应。

下一步,如果日韩关系持续恶化,不仅给东亚经贸格局带来不确定性,也将殃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3

全球性数字产业链转型,中国已现“磁吸效应”

显然,日韩贸易摩擦不仅使韩国深受其害,也打击了日本出口企业,同时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影响,全球相关产业价值链也将大概率重新洗牌。

实际上,全球产业链已经在向数字化产业链演变,在演变过程中,顺应数字产业链新规则,并拥有需求侧优势或占据供给侧优势的国家及区域或将先胜。

其中,中国、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因为有更庞大的需求基础和应用场景,必然凭借需求侧优势吸附全球资源集聚。

杨达卿告诉《中外管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首倡并推进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新价值观,更符合扁平化的数字产业链世界所需要的价值观。中国推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数字产业链做支撑,也将为数字产业链提供土壤,而奉行“美国优先”原则的美国所秉持的单边主义,及其构筑的链主至上的传统产业链,将被逐渐摒弃。同时,中国拥有目前全球最完善的全产业产业链体系和最丰富、最开放的数字产业链试验场,必然吸引全球各类优势生产要素集聚中国,形成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磁吸效应”。

未来,推进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一方面拥有庞大需求带来的“订单话语权”,可以影响日韩产业链,另一方面作为诸多高端领域的领跑者,也将影响日韩产业链,从而成为修复日韩产业链战略合作的“新中轴”。

4

“齿轮效应”下,中国企业的机会

日韩相争,中国得利。短期来看,中国的确可以迎来一些转单利好。事实上,目前看日韩两国也都很默契的瞄准了中国的科技市场,尤其日本对韩国“断供”,给中国产品进入韩国市场提供了机会。比如:韩国三星等公司开始在中国寻求替代厂家,而且已经正式将中国氟化氢材料纳入生产线。部分日本供应商也在想办法规避管制,意图将中国当做中转站,以实现向韩国半导体企业出口原材料。

杨达卿表示: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全球产业链合作,因为更深入更精细,形成相互咬合互动的“齿轮效应”,无视商业规则的政治操作,不只是造成相互的伤害,还可能带来自身部分产业齿轮的逆转。

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是动态发展的,日本单方面阻断与供给韩国的产业链,虽然给韩国造成短期阵痛,但随着韩方企业在全球与新合作伙伴,形成新的齿轮互动,日本的行为就会沦为产业链上的“自杀性袭击”。因为没有韩国企业高端需求侧的拉动,日本在半导体供给侧的持续升级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所以,在日韩交恶影响全球产业链的环境下,新的经济局势正在形成,两国若想实现互惠,指望强大对手施舍一个最惠国待遇白名单,终究是靠不住的。

杨达卿认为:中国企业要占据数字产业链高地,要秉持符合大势的义利观。因为产业链合作最终目的是“降本、增效、提质”,其实现路径要靠“整体协同、全局优化”。而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整体协同,一是要靠义的驱动。美国推行“美国优先”恃强凌弱,做了错误的示范,不仅失守了义的高地,而且被日本错误效仿。二靠利的驱动。中国企业是要坚持利他主义,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推进产业链协同。

来源:中外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