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

日韩半导体之争:日本半导体盛极而衰,美国从中扮演什么角色?

字号+作者:金十数据 来源:金十数据2019-11-2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了日本半导体产业被美国打压、由盛转衰的经历,但出乎意料,美国不是最后的赢家,韩国却笑到了最后,在1998年取代日本,成为存储半导体第一'...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了日本半导体产业被美国打压、由盛转衰的经历,但出乎意料,美国不是最后的赢家,韩国却笑到了最后,在1998年取代日本,成为存储半导体第一生产大国。在美日半导体行业处于竞争的时候,韩国半导体产业怎么就突然崛起了呢?这与当下发生的日韩半导体之争有没有关系呢?在这一篇文章中,金十数据将会为大家揭晓答案。

1、从家电领域切入半导体产业

上世纪60年代,韩国实施了“出口主导型”经济战略,带动国家迈入工业化时代,推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提高了民众收入水平,这拉动了韩国对家电产品的需求。三星作为当时的家电厂商,开始对半导体的需求增加。不过,韩国并没有生产半导体的能力,只能对外进口成品的半导体进行组装。

彼时,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尝试向美国学习,比如日本从美国学到了大规模生产集成电路的方法,在日本政府的介入下,这些方法在多个日本企业内部流传开来。在掌握规模化集成电路后,日本的半导体企业开始将依赖劳动力的环节转移出去。当时日本三洋、东芝看中廉价的韩国劳动力资源在韩国投资建立组装工厂。

随着韩国开始涌现半导体组装工厂,三星产生了切入半导体制造领域的想法,这也是三星为了稳定家电供应链所做出的考虑。1974年,三星收购了一家名为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半导体生涯由此揭开受限于没有掌控制造技术,三星对半导体核心零部件的需求仍需通过日本进口解决。

三星是韩国扶持的大财团,当三星介入到半导体行业时,韩国政府也开始认识到发展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性,开始逐步制定政策促进本国半导体产业。1975年,韩国公布了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规划,规划提到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

此外,韩国还向美国寻求帮助,以建立规范的半导体研究机构。1976年,成立了韩国电子技术学院,主要负责吸收和传播海外半导体技术,给韩国企业提供半导体的技术支持。

2、三星积极引进技术完成转型

在韩国政策的支持下,三星在半导体行业实现了迅速扩张。1977 年,三星对韩国半导体公司剩余的50%股权进行收购。为了掌握半导体加工技术,三星还收购了韩国投资美国仙童公司子公司,而仙童公司就是上文所说日企学习集成电路大规模制造的“老师”,这次收购明显增强了三星在半导体行业的实力。

在拥有了半导体加工技术后,三星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是寻求开拓海外市场,这让三星产生了迈向芯片研发和制造领域的野心,苦于技术落后的三星确立了从国外引起技术的战略。

1982年,三星与美光科技达成了64K DRAM的技术转让合作。三星还派人到美国设立子公司,借助美国获取最前沿的存储半导体技术,为其DRAM的不断升级提供支持,这些都奠定了三星在存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基础。通过在日本挖人、挖技术,以及在海外设立子公司,三星逐步掌握从装配过程、工艺开发到晶片制造和检验的整套半导体制造技术。

1983年是韩国半导体行业的重要转折点,在三星掌握半导体制造技术后,韩国的财团开始跑步进入半导体行业,比如涌现了后来熟知的SK海力士,这标志着韩国半导体产业从简单的装配生产,步入精密的制造生产阶段。

随着三星相继开发256K、1M DRAM 半导体产品,包括日美企业在内的竞争对手开始注意到三星,并限制向三星转移技术。由于市场份额有限,此时的三星体量并不大,与日美企业也存在明显差距,只能在低端市场靠低价生存。

3、美国“助攻”三星

在竞争对手的限制下,无奈的三星只得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研发半导体,而关键时刻,韩国政府再次现身。在政府支持下,三星通过外聘技术人员和引进海外技术人才,在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发技术跻身美日队列。

随着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发起冲击,韩国半导体行业迎来了崛起的契机。由于受到日本企业的激烈竞争,日本把美国从半导体行业龙头位置挤下,比如1986年,日本半导体行业在全球DRAM市场的份额美国,高达80%。眼见在科技产业的宝座快守不住,美国终于出手了!

1986年,美国要求日本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这个协议打击了日本整个半导体行业。协议中规定,限制日本半导体对美出口;日本承诺放开半导体市场,在5年内将国内市场份额的20%分给国外公司。这一切仅仅是开始,1987年,美国以日本未能遵守协议为由,对日本出口的半导征多征1倍的费用;还阻止日企巨头富士通并购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

在美国的强硬打压下,日本半导体芯片行业遭遇“滑铁卢”,在全球半导体的市场份额从1986年的最高40%,一路下滑。其中,日本受影响最大的DRAM,从占全球市场的80%,到当下的忽略不计。不过,日本的半导体市场并没有落到美国企业手中,原因是当时占据美国硅谷7成的科技公司都开始放弃DRAM业务,转向其他半导体研究,而这却让韩国捡了“大便宜”。

抓住美日半导体摩擦的机遇,韩国半导体产业趁势崛起。上世纪80年末,全球半导体行业面临阵痛的下行周期,三星做出了“逆周期投资”的意外决定。由于当时DRAM的技术门槛不高,三星借助财团力量,加大对DRAM的研发投入,并扩大生产。规模量产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带来的价格优势,使三星迅速夺得了日本的半导体市场份额

4、三星问鼎半导体霸主宝座

无独有偶,随后三星也面临来自美国的调查。美国起诉三星用低价方式冲击美国市场,但时任三星掌门人的李健熙用了一招办法转危为安,而且还让美国彻底将苗头对准日本半导体产业。

当时,三星派出了大型公关团队游说美国,称如果三星无法在市场生存,那么日企还将进一步占据市场,竞争者的减少将提升美国购买半导体的成本,对美企的发展不利。这番话果真见效了,最后美国仅象征性对三星多征收0.74%的费用,这与美国对日企多征收1倍的费用形成鲜明对比。换言之,在日本半导体面临危机时,美国站在了三星的一侧,而日本陷入了“被包抄”的境地。

趁着日本半导体走向衰败,韩国继续加大对半导体研发的投入,并高薪挖走大量日本技术人员,这让三星在半导体的研发上取得了大突破。1992年,三星开发出世界第一个64M DRAM,超过日本电气(NEC),成为世界第一大DRAM制造商。至此,韩国在存储半导体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90 年代中后期,美国正值个人电脑普及时代,而三星提供的DRAM“双向型数据通选方案”获得了美国半导体标准化委员会认可,成为了与电脑处理器匹配的内存,这意味着三星搭上了美国个人计算机爆发的快车。

随着三星的半导体产品成为美国公认标准,日本半导体行业进一步受到冲击。与此同时,由于亏损,日本半导体行业逐年减少投资,在业务亏损下,日本半导体行业逐渐走向衰退,其龙头地位也被韩国三星所取代。

总结来看,韩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韩国拥有“人口红利”、三星不甘当代工等等,但金十数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1)政府大力支持和政企密切合作

在韩国半导体产业兴起过程,政府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推动韩国财阀进入半导体领域。1976 年,韩国成立了韩国电子技术学院,为韩国半导体企业提供技术引导。1982年,韩国启动“长期半导体产业促进计划”,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税收优惠。

(2)从重视技术引起,到转向自主研发

在日本企业到韩国建厂后,三星便开始有意识引起国外半导体技术。从本土、到日本、再到美国,三星用尽手段学习国外技术,包括高薪挖走日本工程师、购买美国技术、在美国开设分公司等等。受到竞争对手限制之后,三星没有“倒下”,及时走向了自研技术道路。

(3)日美半导体摩擦和美国扶持三星

美国对日本半导体出手后,三星抓住了契机,在加大引起日美技术的同时,利用财团资金优势,加大对生产和研发领域的投资,迅速抢占日本的半导体份额,从而迅速崛起。不得不提的是,三星还借助美国的力量将日本“赶出”了市场。

5、日本可能重登半导体产业龙头吗?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结局不禁令人唏嘘。1986年,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占世界份额的 45%;1990年,全球前10大半导体公司中,日本独占6家,一时风光无二。但在以三星为首的韩国等半导体企业进入后,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从辉煌走向落寞。曾经在2017年挤进前10的日本东芝最终也决定放弃老本行。可以说,日本半导体行业的衰落与韩国息息相关,这也与时下发生的日韩半导体之争情形有一定关系。

虽然日本在半导体产品上走向衰落,但由于在设备和材料领域积累多年经验,日本在上游环节仍有很强的话语权。而且,半导体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越往上游,核心技术越密集、越高端。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估,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上,日本所占的市场份额达到近52%;相比之下,北美和欧洲分别只占15%左右,日本在上游环节的实力可见一斑,这也为日本对韩实施出口限制埋下了伏笔。

结合到这次日韩半导体之争来看,日本对韩国限制出口的3种半导体关键原材料——氟聚酰亚胺、光致抗蚀剂和高纯氟化氢气体,韩国对日本的依赖度分别为91.9%、93.7%和43.9%。从过往产业竞争来看,日本似乎有反制韩国的理由。有看法还认为,日本一直在积蓄和隐藏产业竞争力,为的是夺回过去在半导体行业属于自己的辉煌。

事实上,日本现在选择扎根上游产业链,是由当时的发展趋势和背景决定。为了避免与美国直接竞争,在竞争中败阵的日本被迫调整了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链的上游和周边发挥自己的优势。

参与产业链上游,对日本带来的经济利益也不小,毕竟市场的蛋糕在持续做大。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统计,2017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市场销售额为 1039亿美元,约占整个半导体产业总销售额(4197亿美元)的四分之一左右。管中窥豹,凭借上游供应的优势,日本能从半导体行业中分享到不少红利。

这次日本实施出口限制,反而会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不牵制于人,韩国已加速在半导体材料上“去日本化”,据传SK海力士在芯片制造业务上采用了国产高纯度氟化氢。此外,最近韩国官方也频频释放了半导体核心部件国产化的政策信号。韩国是日本半导体材料的重要买家之一,日本不向韩国出口,从长远来看,会对日本上游产业带来伤害。

大谈日本反制的背后是重新进入半导体行业,这种想法未免与现实条件不符。世界半导体行业日新月异,而日本在中下游环节已没落多年,失去了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外部条件,比如研发半导体需要持续投入,这对已失去产业(企业)基础的日本谈何容易。即便动用日本政府的力量,也并不可能重建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实力。更何况,任何产业的崛起还要遵守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

日本对韩国限制半导体材料出口,归根到底还是历史问题(劳工索赔)没解决好,双方互不让步,韩国坚持要日本承担更多的责任,还冻结了日本相关企业在韩资产,这引发日本不满,因而动用残存的技术优势予以“精确打击”。

6、日韩半导体产业更替的“真相”

经过两篇内容的解读,看上去,无论是韩国半导体行业崛起,还是日本半导体从神坛陨落,都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比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变迁和美国力量的干预等等,但实际上,某国或地区产业的崛起和衰落都跳脱不出世界产业迁移的客观规律。

当初日本半导体实现崛起,是因为日本抢先美国一步研制出了DRAM 芯片。受益于PC时代的到来,DRAM 的需求大幅增加,预先布局存储的日本顺势晋升为半导体强国,在半导体领域逐渐赶超美国,最终半导体产业的中心从美国“转移”到日本。

韩国半导体产业逆袭,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关,韩国不断精进的半导体产品顺应了时代需要。三星走上自主研发道路后,逐渐走到世界半导体领域的前台,而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三星的DRAM成为了与电脑处理器适配的内存,就此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开始问鼎行业龙头。

对应扩展一下,我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高度成熟,也离不开当时通信技术大升级的时代,而代工模式帮助其占据半导体制造环节的领先优势。上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确立了发展电子产业的政策,促进了电子产业链的形成,随着全球化分工的成熟,具备电子产业基础、且人力成本低的我国台湾地区,顺理成章发展起半导体代工模式,随后扩散到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全产业链条。

归结来看,国家或地区在半导体领域实现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科技进步以及掌握的领先技术有很大关系,这里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简单地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经济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适合的、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无论是日韩两国、还是我国台湾地区,在发展半导体行业的过程中,都曾抓准了在特定时期自我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效果。比如在PC时代来临时,日本抢先美国一步研发出DRAM 芯片,占据技术优势,但到后期,三星与日本差距缩小,三星通过“逆周期投资”实现大规模生产,占据绝对价格优势,压垮日本。

反过来看,日本丧失了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因而输给对手。那么对于日本而言,继续生产半导体产品可能已经不适合了,转向技术密度更高、积累时间更长的半导体上游环节,可能会是个更好的选择,而当前日本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和设备领域处于“顶层”也印证了这点。

在日韩半导体之争中,日本是最先出手的一方,但日本不见得能获得好处,反而与韩国半导体合作的日企被迫需要蒙受订单损失。日韩矛盾的背后到底还有什么深层故事呢?日本缘何“率先”发起行动呢?这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又意味着什么?在下一篇文章中,金十数据将为大家解读引发日韩半导体之争的利益纠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