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除了月饼和亲友聚餐,要想尽兴,显得与平常日子有所不同,总要寻一处赏月的佳地,在北京,有万春亭、琼华岛;在南京,有秦淮河;在杭州,有西子湖,全国各地,不一而足。
其实在古代,虽不乏相关诗词歌句,中秋节的核心活动却并不是赏月,而是合家、合族聚在一起行拜月神、祭祖先之礼。大多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也是如此,后人视之风俗,对于古人则是出于必须肃然起敬的礼法。
中国文化的核心便是礼,但历朝历代各有不同。中秋节始于唐,成于宋,少说也有一千多年历史。但不要说宋人如何过中秋,就算是明清时代,也难以复原其中许多细节。作为现代人,当然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傲,但也需正视文化更迭演变的事实。
实际上,这一现实在古代早已有之,否则也不会有“礼失,求诸野”之说。不少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丧失感到痛心,也有“求诸野”的冲动,却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要从日本、韩国、越南,把唐宋文化寻找回来。
佳期月圆至。
的确,在海外中华文化圈,肯定有一些中秋文化元素更接近古代原貌,但哪个是,哪个不是,恐怕连日韩人自己都已说不清。即使寻到的是真的,几百上千年前的风俗,真能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吗?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自我重构能力,所谓“求诸野”的正解,古人早已告诉我们,求诸民间、求诸当下即可,无须远赴海外。
如今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数字化手段纪录、还原传统文化,完整性、真实性和传播便利性远超文学、影视,甚至专业书籍。尤其是以游戏形式打造的数字化产品,更贴近成长于信息社会、已经逐渐进入社会主流的新生代,更有利于面向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游子历山河,纸笔绘佳期。
以游戏《佳期:月圆》为例,其中包括了古今各地中秋节日民俗、神话故事,以游戏方式亲近大众,原汁原味,艺术性、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兼备,能向大众、特别是新生代展示中秋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唤起他们对传统民间工艺的关注。
有人可能担忧,如此崇高的传统文化、中秋之礼以游戏之道传播,是否会被扭曲?
所谓文化扭曲,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否定真实历史文化的存在;另一种则相反,为吸引眼球,将无法证明其存在、不合逻辑的内容胡乱添加,令公众对传统文化产生自大或自卑的幻觉,危害更为巨大,可称为虚无文化主义。
传统手段下,不管是文学、影视,还是专业书籍,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传播的真实性、趣味性、专业性、广泛性,既避免文化虚无主义,又避免虚无文化主义,向来是一个难题,但在数字化手段之下,《佳期:月圆》联合了汴京灯笼张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定制了4款中秋灯笼,并与清园中秋诗词灯会合作,将还原度更高的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游戏元素,抛开对游戏的偏见,公平而论,成效自彰。
在数字化手段之下,可以想见,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将出现多元化传播主体来促成跨界多元合作。此前,《佳期》已经按相同模式推出了“春节”、“清明节”两个版本,而随着持续开发新玩法,讲述新故事,引入新合作力量,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将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同时,在催生《佳期》的腾讯追梦计划旗下,有关建筑、诗词、历史传说等各种系列的精品文化游戏类产品也在陆续出品和研发之中,在各方参与下,以正向社会价值为核心,正从各个维度共同寻找文化传承的有效之道,丰富内容及方法体系。
应该看到,在数字化手段下,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产品传播、研发都将以“十倍速”、“百倍速”增长,在此情况下,是加高门槛,还是降低门槛,鼓励更多厂商、机构及个人进入相关产业,答案其实不言而喻。
对于新生代而言,他们既是现在传统文化的被传承者,也是日后的传承者。数字化文化产品也许一开始只能为他们提供点滴知识,但随着产品、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扩张,经过去芜存菁,思考辨别,他们对文化的所知所解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进而求诸科技,求诸时代,重构新时代的中秋之礼。
□丁末(评论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