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隆汇 陈肖
8月2日,由于特朗普的一句嘴炮,全球资本市场发生巨震,一夜之间蒸发市值超万亿美元,而同时,日韩的争端也在日前有了进一步的升级恶化,大大加剧了市场风险性,无数投资人经过了彻夜难眠的一夜。
A股市场受到的影响可谓非常严重,港股A股各大指数一度暴跌近2%,大部分概念题材无一幸免纷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不过,由于日韩争端升级问题,今日的氢氟酸概念板块依然坚挺,截至收盘,该板块下中欣氟材(002915.SZ)、多氟多、新化股份、三美化工等依然坚挺。
消息面上,日本政府在日前的内阁会议上决定修改政令,把韩国剔除出在安全保障出口管理上设置了优惠待遇的“白名单国家”。该修正案仍需经过签字、颁布等多道程序,将从公布3周后的本月28日开始正式施行。
此举实施后,影响双方逾千种商品的贸易。据韩国媒体此前报道,韩国企业从日本进口的1120种战略材料中,有857种都将必须经过单独审批。
而据韩联社最新消息称,韩国也在今日宣布了将把日本从其白名单中剔除。这意味着日韩贸易争端不但没有谈妥,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所谓“白色清单”国家,是指日本从国家安全保障上认定的友好国家,对这些国家在出口重要战略性技术和物资上赋予简化出口手续的优惠措施。
在7月初,日韩两国因为二战时强征劳工的赔偿问题而再起冲突,日本为此加强了对韩国的出口管制。光刻胶、氟化氢、氟聚酰亚胺三种产品被列为管制名单,由于韩国对这三种材料的进口严重依赖,此举将极大影响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正常生产。
此后,韩国将此问题诉诸世贸组织(WTO),在近日的,在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上,就出口限制问题激烈交锋的日韩两国成为主角。韩产业通商资源部新贸易秩序战略室室长金胜镐在会上表示,“日本的措施故意针对韩国的核心半导体产业”。在两国持续相互责难的情况下,韩方宣布正在准备向WTO起诉日本,日韩对立呈现长期化趋势。
虽然日本尚未表示将完全切断供应,但有人担心进口过程可能耗时几个月,从而扰乱整个技术供应链的生产。
有业内分析称,此次对韩出口管制的限制项目包括用于智能手机和芯片产业的氟聚酰亚胺、抗蚀剂和高纯度氟化氢,其中高纯度氢氟酸也即电子级氢氟酸。
氟化聚酰亚胺和光刻胶用于OLED面板生产,其中,光刻胶是显示面板生产工程中曝光工程上的必需材料;氟化聚酰亚胺是透明CPI膜的原材料;光刻胶主要是用于半导体光刻和蚀刻工艺。包括韩国三星、SK海力士、LG等韩国企业都需要这些材料来生产OLED屏幕、DRAM内存、NAND闪存。
据相关资料显示,日本电子级氢氟酸占全球产量大约70%左右,主要生产企业为瑞星化工、大金、森田化学等,全球电子级氢氟酸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而韩国半导体所需电子级氢氟酸从日本进口的比例不低于50%。半导体是韩国重要支柱产业,电子级氢氟酸作为半导体清洗的主要原料,此次日本限制对韩出口,韩国企业一方面需重新考虑供应商体系搭建,另一方面其国内自用量将有所提升,对中国及其它国家出口量不免受到影响。
据兴业证券指出,这三大材料日本基本垄断了全球主要产能,日本占全球氟聚酰亚胺和光刻胶总产量的90%,全球半导体企业70%的氟化氢需从日本进口。韩国对日本的依赖度高达90%。韩国三星电子、LG和SK等厂商所需的大多数氟聚酰亚胺和高纯度氟化氢都是从日本进口。
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本的这一贸易制裁或将严重影响韩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产能,导致内存、闪存、OLED屏幕等产品面临涨价风险。
不过,对于国内的与上述材料如光刻胶、氟化氢、氟聚酰亚胺等相关的产业公司,或将因此而受益。
A股中涉及日本出口管制的三大材料企业有很多。其中涉及氟化氢和佛化工材料(原料)的企业主要包括:金石资源、多氟多、巨化股份、三美股份等;涉及氟聚酰亚胺的主要包括:超华科技、中京电子、丹邦科技等;涉及光刻胶的有:强力新材、广信材料、晶瑞股份等。
中泰证券表示,制冷剂升级换代及氟聚合物的持续发展,带动氟化工产业链需求稳定增加;同时国家重视原料萤石开采,不断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供应持续收紧;氟化工产业链有望长期景气上行,利好布局萤石原料企业。日本限制对韩出口电子化学品,国内高等级电子氢氟酸厂商有望受益。
国内电子级氢氟酸产能 24万吨左右,主要在中低端领域,高等级的电子级氢氟酸生产技术门槛高,主要在于如何将金属离子的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通常半导体用电子级氢氟酸需要达到 G4及以上水平,目前国内具有 G4(UP-SS)及以上等级的装置仅三家,包括已经投产的多氟多和滨化股份,在建的湖北兴力,目前多氟多产品已经进入美、韩供应链,年供应 3000吨;日本对韩限制高纯电子化学品的出口,有望推动国内高等级电子级氢氟酸发展,帮助国内企业进入全球半导体化学供应链。
联讯证券研报指出,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中,多氟多在2014年投资1.35亿建设年产1万吨的氢佛酸项目,率先打破了我国在高等级电子氢佛酸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此后,天赐材料(2.5万吨)、巨化股份(1.8万吨)、三美股份、晶瑞股份等新建产能也陆续达产。在不断与日本缩小技术差距的同时,进口替代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