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李胜利事件”的不断发酵让韩国娱乐圈经历了一次大型“地震”,不论是经济、声誉还是公众信任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让“韩流偶像”这个词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反观中国,2018年《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两档网络选秀综艺的爆火,让蔡徐坤和杨超越一夜成为了顶流偶像,也让这一年有了“偶像元年”的title,可以说一时间所有人都对国内偶像市场充满着希冀。
然而,2019年陆续面世的三档选秀综艺却都未能再次重现全民热议的盛况。所谓的“偶像元年”似乎还未走远,就已经要“夭折”在半路,给一拥而上的平台、资本、和经纪公司兜头浇了一盆凉水。
可以说,不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的偶像市场,都有着发展程度不同所面临的不同坎坷。那么,与韩国成熟的“工业化造星”相比,我们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结合近年来韩国偶像的发展现状,又有哪些“坑”需要提前注意避开?
过度“工业化”带来光鲜背后的“阴暗面”
由于主人公是韩国顶流男团BIGBANG成员并牵涉人物甚广,“胜利门”自发生之后的一系列爆料不断震撼着粉丝和大众的神经,也让围观群众窥见了韩国偶像工业模式光鲜背后隐藏的暗面。
一直以来,韩国偶像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工业化造星”,经济公司把控了从选拔到培养到变现的专业化、规范化流程,让艺人们有了流水线生产一般的可复制性。但这种工业化下强大的包装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让偶像们的外在与真实性格越来越割裂。在几乎同质化的鲜亮外壳下,我们难以窥见内里灵魂的色彩,无论是朴有天还是李胜利,未暴露出本性之前都是粉丝心目中积极上进,温和礼貌的“优质偶像”,所以他们人设崩塌的时候才会让大众如此的震惊。
在韩国的“练习生”体制下,艺人思想尚未至成熟阶段就已经进入经济公司进行训练,朴有天、李胜利、郑俊英不外乎如此。那么经纪公司本应该承担代替家庭与学校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的责任。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韩国经纪公司更多的是对偶像的外在行为作出要求,比如接人待物的礼貌、亲切。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他们因行为举止失当陷入舆论争议、被公众diss,但却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培养艺人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价值体系,从而造成了李胜利这种“以身试法”的人出现。
另外,作为工业化“产品”,韩国偶像一般都会具备“速成周期短”、“可替代”这两个特点,这意味着他们的生命力非常有限,韩娱圈也素有“七年魔咒”之说。众所周知,韩国经济公司掌握着绝对话语权,它们要付出时间与资本把一个个“璞玉”打造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自然也会把控所有环节,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拼命榨取艺人的价值。这也就导致了公司与艺人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七年”其实是大部分韩国经纪公司设定的合约时间,在合约到期之后,艺人们与经纪公司的续约条件能否谈拢、与经纪公司的意见分歧能否解决等变量实在太多,大部分只能以解散告终。经济公司则会顺势推出更“鲜嫩”的新团体占领市场,例如偶像工业“巨头”SM旗下流水的男团们:从H.O.T到东方神起再到SUPER JUNIOR、EXO,一代代新人换旧人,没有人能够永远留在人气巅峰。
在这种压力之下,偶像艺人很难保持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不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李胜利执着于以触犯法律的“副业”赚钱,CNBLUE的李宗泫、FTISLAND的崔钟勋也被都被卷进这次事件中,接连被爆出有侮辱女性的言论与行为,朴有天更是刚刚被警方证实吸毒,令网友们群情激愤。除此之外,2017年末,当红男团SHINee的成员金钟铉因为罹患抑郁症最终自杀身亡。解约、丑闻、犯罪、抑郁,成为了漂浮在“韩国偶像”这四个字上空挥之不去的阴云。
这种现状对于目前阶段正在形成自己偶像培养体系的中国来说,很值得引以为鉴。毕竟对于偶像而言,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实力,“人格魅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一部分,技术能力建设和完整人格建设本就应该并驾齐驱。
国内偶像市场艰难“萌芽”
产业链未形成、艺人练习短、内容输出难
与韩国的成熟相比,国内的偶像工业目前显然还处于不完备的初期发展阶段。去年两档网络选秀综艺引发“万人空巷”之后,同类节目接连出现,不论是经济公司还是视频网站大家都铆着劲的想打造出下一个“蔡徐坤”,然而这种“一夜成名”的美梦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实现,反到是国内偶像市场问题丛生。
一、空有流量,内容缺失。从目前看来,去年推出的偶像男团并没有产出能让人记住的“出圈作品”,这使得他们面对的受众基础仍旧是粉丝圈层,大众认可度很有限。更有如蔡徐坤这种由于作品匹配不上人气而被自己的“流量”反噬,引发了其与圈层社区的激烈对抗,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并且,由于国内长期缺乏本土唱跳偶像,偶像产业中很多必须的工种配置都还是空白一片,导致很多想法难以落到实处,例如,能为独立歌手制作出优质作品的制作人不一定就能制作出适合偶像团体的音乐。内容输出成为了现阶段偶像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产业链还未形成,无法消化产品。韩国的音乐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受众已经习惯了版权付费模式,歌手打歌的平台也非常丰富,整体活跃度非常高。反观国内的音乐市场则是青黄不接,受众也没有形成消费舞台的习惯,去年出现的两档打歌节目都未掀起什么“水花”就草草收场。在这样的现状下,即便是唱跳能力有优势的偶像也没有能让其大放异彩的舞台。所以大部分艺人选秀结束后只能被各类综艺节目所消化,要么就抓住机会,迅速向资源更多的演员行业转型。
三、经纪公司缺乏规划,解约事件频出雪上加霜。纵观今年的几档节目,选手实力参差不齐,真正具备偶像素质的可以说寥寥无几。相比韩国练习生动辄多年的练习时间,国内练习几个月各方面都未“成熟”就迫不及待参加综艺面向大众的艺人比比皆是。一方面,大部分国内经济公司其实并无培养偶像所需的配套软实力与硬实力储备,明显缺乏规划和方案,浮躁之下根本无心促成艺人事业长线发展,只知道迅速入局获取人气,以便收割商业红利。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娱乐资源丰富,艺人轻易就可以接触到很多项目,这让不少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被经纪公司所控制而选择单飞。例如,麦锐娱乐、香蕉娱乐这样的偶像厂牌今年都爆出了解约事件。其实,在偶像起步阶段正是需要经纪公司以资本浇灌,积蓄能量的时间,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经纪公司很难下决心花三五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人,因为到最后很可能以解约告终。这对还处于萌芽期的国内偶像市场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其实中国的偶像市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受众基数庞大,有着极高的开发潜力。目前来看,市场上的偶像仍旧是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国内的偶像工业如今正站在一个成型的风口,还需要进场的各方共同的一步步建立起模式与规则,从而推动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同时,我们也要探索并寻找与韩国不同的差异化方向,建立自己本土化的偶像标准和发展方式。比如,国内的经济公司如果出于商业压力无法做到对练习生进行充分的训练培养,也无法拿出一套完备的工业化包装体系,那么经济公司在选择练习生的时候就要注意选择一些本来综合素质就很出众的人才来储备。同时也不要忘记对旗下艺人的人品进行不间断的引导与考察,规避出现与韩国偶像相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