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101》播出之前,腾讯就有一部纪录片叫做《女团》。讲的就是中国女团的一个生存现状,包括范薇她们那个1931的解散,1931我们基本没怎么听说过小编知道这个团也是因为马剑越在网综上的出色表现。这个团打造用了五个亿,经纪人说,他们被骂了好几年,但就是不红,上节目人不让你唱自己的歌因为你不红。
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创造101》时期上海中樱桃曾经来过,那几个姑娘的名字我都忘了。中樱桃CEO说,国内基本都是养成系女团,可是投资的人很希望马上就能有收益,恨不得今天投明天就有收益。这里我就想不通,既然都是养成系,还想着今天投资明天就有回馈?这也不全是投资方的问题,而是整个大环境迫使投资方不敢放长线钓大鱼。
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
单说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实体音乐销售市场,世界第二大总音乐销售市场。节目主持人是张绍刚,他到日本AKB48主题咖啡馆去了一趟,里面有卖印有logo的应援单品,也有售卖食品、饮品的区域。张绍刚说,东西不怎么好吃,但是来到这儿的人也不是为了吃东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台下坐的基本满了人,他们都听着台上主持人讲着什么的,这些台下的观众有一半是中年人,而且还有一定比例头发花白的人。
张绍刚后来去看了演出,除了台上的姑娘,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台下欢呼的粉丝们。他讲到几个观点是我比较支持。第一,我们给女团粉丝或者男团粉丝贴了太多标签。我个人觉得,我们的观众们并没有进步到完全接受这些东西,有很大一部分人还无法理解偶像文化,也没办法明白男团女团的偶像与传统意义上歌手和演员的差别。如果我们国内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就像AKB主题咖啡馆的人一样,跑去看这些女团,他身边的朋友、同事们会怎么看他们?
别说是我们,国内女团在台上跳台下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她心里也别扭,唱到高潮底下大爷一高兴蹦起来喊声好,台上胆小的能给吓哭了。哪怕年轻人看待这种偶像团体可能也带着一丝蔑视的心态,内心觉得喜欢这个的人可能是NC或傻缺。上了年纪的大爷,端个茶杯,去公园打太极拳那是正经的,去下棋那是正经的,去老年活动中心打牌那是正经的,去跳广场舞那是正经的。看女团?年轻小姑娘蹦蹦跳跳?那叫臭不要脸。
SHE、至上励合那是唱片的年代,她们跟普通歌手没有区别。而从日本传过来的女团那是从剧场干起的,和粉丝距离很亲近,联系很亲密。这种东西可以做得很大,结果在咱们这儿好像有一些水土不服。很多女团可能一辈子只能跑剧场,还有不少可能只是能给商业活动开场热场子。还有很多只能其他业务来维持生存,比如漫展模特,直播主播,为电商卖家拍摄宣传照片等等,中樱桃那帮姑娘就说了,这个只是她们的副业,真正的主业,舞蹈老师,护士,客栈老板。
节目里乐华的管理层说过,我们得环境可能不适合这种团体生长,韩国有很多新老艺人都能上的打歌节目,国内这种途径很少,他们只能通过影视或综艺节目来提高团队的知名度。黄子韬说了句特别有意思的话,我为了唱歌而出演电视剧,上综艺节目,结果把影视综艺全搞起来了,唱歌还是没人听。国内的演艺人员更加靠拢于综艺化多元化,而不是专业化具体化。
偶像文化在韩国十分完善。在韩国艺人是被分得十分细致的,偶像、歌手、演员虽然都是艺人但是却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在韩国演员的收入是最高也最受大家喜爱的,一个男团或女团的偶像出演一部电视剧或电影,第二天他的经纪公司与媒体会报道,XX知名男团以新人演员或新人歌手出道。中国对于偶像的界定还非常的模糊,时常将他们与演员和歌手混淆。近些年,随着一部分韩国偶像团体成员的归国发展,大家才慢慢意识到他们好像和我们原来的印象是不同的。近期蔡徐坤被黑也正是因为人们认知的不全面。
我们有许多优质的综艺节目,比如《快乐大本营》就不知捧红了多少人。浙江卫视的《王牌对王牌》里时常就有老歌星和新歌星同台游戏PK,老一代演员和新生代演员同场竞技……腾讯和优酷都在做打歌节目,但也因为国内偶像团队过少使得内容不够丰富,很难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这边是一个恶性循环。打歌节目少偶像团队机会少,团队过少也造成了打歌节目的发展不健康。
张远这代人是跟着国内选秀风口的一代人,一旦曝光跟不上、热度下降等着的也只能是完了。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有许多选秀出身的人依然能在热度下降后依然能立得住,他们身上除了我们最初喜欢上的颜值之外更多的是才华与实力。
在《创造营》里我们又见到了张远,这个好像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人。张远在这样一群低龄化的“小鲜肉”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身上被时间磨砺出的“男人味”与“少年感”相交织,在再次“杀”到我们的同时也让人有一丝心酸、心疼。无论这次他是否能成团,他的勇气与坚持已经达到了偶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