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以来,中国芯片行业可以说是利好消息不断,光刻机刻蚀机的不断突破,行业的重金投入,人才聚集,一幅是可喜且充满生机的画面。
然而,芯片所面临的众多严峻的形势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国外芯片的优势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外依赖。
记得去年的中兴芯片事件,猝不及防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此时,就以企业而言,中国手机厂商已经对国外芯片形成依赖,据数据显示,仅小米,OPPO,vivo搭载高通芯片的机型就多达295款,高通还供给了中国市场一百多家的手机厂商。使用国外芯片带来的互利共赢,使众多企业无心也无力入局高门槛的芯片研发,国外芯片在国内市场形成的便利和优势,却仿佛成了国内芯片研发突破的巨大阻碍。
此时就有这样的声音出现,龙芯的创始人胡伟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构想:在“黑暗森林”周围围上篱笆,在里面让各家芯片生产公司互相竞争,谁也不许干预,让这些企业优胜劣汰,最终,优胜者走出森林,参与与国外的竞争。
这样的观点一出,自然是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有人说,在更加开放的今天,这样的做法是封闭的行为,是在倒退。而又有很大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样的保护措施,更有利于为国产芯片的突破创造出大环境。
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在翻了翻韩国和日本的芯片发展史后,也得到了一些感悟。
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日本得到美国的援助,经济和科技技术都得到全面的支持,60年代开始快速引进技术,政府鼓励企业全面学习和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同时另一方面,却又在限制资本的进入。70年代,经济危机出现,常见的需求减少、产能过剩、设备闲置的现象出现,此时政府一边调整产业结构,一边仍然限制集成电路方面的进口。
而此时,日本国内的王牌企业响应号召,日本的NEC、三菱、京都电器等大型企业开始联合进入半导体产业,进行技术共享,共同发力,终于在80年代迎来了辉煌。
而另一边,韩国的半导体发展史也与之类似,毕竟美国在亚洲地区扶持的国家之中,韩国也是重要角色。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不少美资企业感受到了来自日本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竞争压力,他们开始在国外投资低成本的芯片装备生产线,而主要根据地就在韩国。可是,面对美国送上门的福利,韩国并没有对此感到太多的惊喜。而是潜心专注于自主技术的研发,加大了对整个电子技术的扶持力度,先后颁布《半导体产业法》,实施扶持半导体产业六年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共同开发计划》,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为半导体产业一路绿灯不说,更可以称之为以举国之力集中到半导体自主研发中,有评论认为,这算是一次“赌徒式”的操作,往好听了说,是一份对国产芯片的倔强。
好在,这份倔强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成功,2017年,三星就已经将英特尔挤下全球半导体营收龙头的宝座。
韩国和日本,都是从早期的组装,技术引进,到放弃进口而集中本土化,最后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而在我国,长期以来遭受的技术禁运,一路摸索至今,从日韩的例子来看,似乎顺利走出自研的道路还要显得更容易,更理所应当一些,大家是否认同呢?
总结而言,对于龙芯创始人胡伟武的观点,笔者认为,建立篱笆墙的确是值得考虑的有效举措,但并不是要国内企业先争个你死我活,而更应该相互协调,共同进步。将国外芯片挡一挡,让国内市场出现有利的“压强”变化,对国产芯片形成一股“吸力”,相信这会极大的促进国产芯片现状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