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

或许民谣源于当代人对情感得失的共鸣

字号+作者:来时的白日梦 来源:来时的白日梦2017-07-1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相当一部分人说到喜欢的民谣无非都是李志宋冬野马頔程璧尧十三等一类,但大多数情况不过是朴树在之前的访谈里提到的“沉溺”。沉溺于儿女情长的情感得失'...

相当一部分人说到喜欢的民谣无非都是李志宋冬野马頔程璧尧十三等一类,但大多数情况不过是朴树在之前的访谈里提到的“沉溺”。沉溺于儿女情长的情感得失,沉溺于对“失去”的惋惜哀鸣。但民谣自起源伊始,就不是侧重写个人情感的。如今逢人便听到“我爱民谣”,进而有一个观点,当人们对民谣的“热爱”仅在于被唤起对情感得失的“共鸣”,而市面上相当一部分能受追捧的“民谣”不外乎都是乐于描写男女关系的一批,这则是对当代人的荼毒。

与朋友谈起“某某民谣歌手”很小众时,朋友辩驳,“哪里小众,他的歌我都听过”。就像宋冬野很难定义什么是民谣,小众民谣似乎更难被定义。我更愿意把“小众”民谣及相应歌手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内敛与低调。他们因为受市场认知有限的原因很可能还在勉强生存的泥沼里挣扎,但这不妨碍他们的作品质量,并且他们的选题并不只限于“爱情”。

在这个音乐环境不够良性的社会,还有很多时候的情况是,所谓“小众”是源于真正能站在大家面前的人太少,很多优秀的人湮灭在这混沌之中。你压根没机会听到,更谈不上去说喜好了。

大的环境很难被改变,但至少希望说着“喜欢民谣”的你不会狭隘。

满江

一直觉得民谣圈的少年不止朴树,还有满江。前者因为作品留给大众深切记忆以及心性的特立独行而被大众长挂于心;而后者则只给一部分人留下的记忆,他的成长是隐晦却又直白的,崭新的他,仿佛从未零落于岁月。

时间之箭

燃烧着划破苍穹

将希望点燃

却无法追赶

《归来》

沉寂6年后,他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唱了《归来》,他是真的归来了,这场归来,是掩于岁月,止于唇齿的回归。他不用说一句,清瘦的面庞,作品里的风霜,就说明了一切。随后他出了一张专辑《Mr. Man》,他的声音像阳光一样洒落下来。

“过去那个写作路上的我,和现在这个完成新专辑的我,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都在试图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知乎上有人问:“如何评价歌手满江?特指音乐方面造诣。”后者有这样的说法:“其实,就满江的《归来》从词曲来说未必可以称的上造诣。突然觉得满江活开了是我的感受,那些从内到外散发的从容我觉得很牛逼,抛去ab段的格式,以及熟悉的旋律,这个不是我关注的点,我就是喜欢那些有坚持有男人味道的淡定,无关造诣,无关才华。”

关于他的歌越来越像许巍的评价,我只觉得他与许巍的风骨和音乐气质相似,都有岁月沉淀之下的安稳与开阔,新作品渐渐脱离流行歌曲的范畴,当我听到新作品中不失仙气的民谣风格,以及大量英式的元素,很难想象一个重新回归的、43岁的人有这样的创作激情。

“如果我能活250岁呢?那现在还很年轻,甚至在音乐上比他们更年轻,像一个20岁的人,想法上又有40岁的定力。”

燕池

苦昼短

燕池 | 燕歌行

飞光飞光劝你一杯酒

我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苦昼短》

谈起燕池,似乎不得不谈陈粒。陈粒的专辑燕池都有参与;而前者也在自己微博上举荐过她。

二人高山流水,尽管一个越来越成为媒体的流量担当,另一个还停留在原来的视野当中。但两者的创作才华无可比较,且燕池的停留并非拘泥,无非选择按照自己原有的节奏生活。2015年豆瓣音乐年度榜单中,十大华语民谣专辑,有陈粒的《如也》,也有燕池的《燕歌行》。

燕池在微博上这样介绍自己,“写字作曲,雕木刻石,静悄悄做人,沉默而富足”。这已然是她对待民谣的演绎方式。当大部分民谣音乐人将歌词改编放眼于现代诗的时候,燕池剑走偏锋,对古代诗歌进行了谱曲再演唱。无论是众人熟知的李白的《将进酒》,还是了解较少的李贺的《苦昼短》,都在燕池的口中滔滔奔流,这种奔流不是飞瀑三千丈的冲击,而是月满西楼的充盈,尽管"黄河之水天上来"是近乎冲击的豪迈,但“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回转,却像是秋酿中不胜的那盏杯杓,充盈平凡醉意,极富生命力。

这种对古典的钟情与表现力,或许与她的名字有关,《诗经》中有一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池的名字或是从这里化用而来。

待到昨天她发了新专辑《燕返》,而我惊喜地发现这张标价9元一张的数字专辑已然销售过万,这个现象放在中国的独立音乐市场其珍贵性可想而知。不禁联想到李志以前提到“自己在培养听众为喜欢的音乐买单”的良性循环,这些是独立音乐的希望。

Gene Clark

如果不是王菲,Gene Clark及他的作品,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还会继续沉睡。

You toss your head and turn your eyes when storm clouds brew

暴风雨将至的时候,你摇了摇头,转了下眼睛

You look around to quick relate to a good time you knew

你环顾四周,随即想到了那段美好时光

Then the dark clouds break away and a rainbow comes on through

乌云退散,彩虹穿过太阳

The sun I see only shines for me because of you

因为你,我看到的只有它的光辉

《Because of you》

Gene Clark的民谣,在美国也算不上“大众”,因此你会发现把这个名字代入百度百科甚至连他的中文资料都出不来。你可能听过他的作品,但通常它们都是以翻唱的形式出现于大众视野。去年,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中,唱的唯一一首英文歌,《with tomorrow》,原唱是Gene Clark,他本人和Jesse Davis合作创作的这首民谣歌曲,最初版本收录在1971年发行的专辑《White Light》中。二十年后,这首歌被英国乐队This Mortal Coil于1991年翻唱并公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民谣发展较好的时间点。大众熟知的《five hundred miles》创作于1961年,而Gene Clark的民谣大多也于70年代发行。那时的美国,一方面工业革命的进程也推动着,电视、广播、新闻行业、唱片市场发展,而这些有利于民谣的兴起和传播;另一方面,60年代的美国动荡不安;肯尼迪遭暗杀,新总统继任。还有是民权运动延伸下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美国背离民众发动越南战争,给社会带来伤痕。

类似这种时候,无论是鲍勃·迪伦(Bob Dylan)民谣里动人的人性,还是Gene Clark的安适自在,都为动荡社会提供了一种平静的可能性。社会需要它们。

蒋山

我来自一个遥远的村庄

那儿的人们都有红红的脸庞

他们在唱着花儿 幸福在脸上

我要为他们而歌唱

《那片草地》

对于宋朝的审美领跑世界一千年的说法,我是有些赞同的。而蒋山,他的声音极具诗意,常常让我恍然,他就是活在宋朝烟雨里,不悲不喜的诗人。尽管蒋山的诗意大部分源于现代诗歌,比如诗人张子选的《怎么办》,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德令哈》,但有着诗意却不孱弱的灵魂,如他本人的介绍,“音由心生,歌助酒达”。

如果把蒋山定义为小众民谣歌手,值得肯定的是其作品发扬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意义,海子不厌世,而是积极的生长,这与他的归宿并不矛盾。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春天,也在蒋山的歌里。

当我们谈论所谓的“小众民谣”时,我们应该欣喜于这种“沧海遗珠”的惊艳,而非燃起妒火中烧的优越感。可以珍视,但不必裹藏;可以弃置,但不必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