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可以不在乎年龄,不在乎性别,但是却输给了生活。”
这句话是小编对这部电影的最直观的感想。
《阿黛尔的生活》是一个朋友强推的,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知道这部电影,但是没有找到看它的哪个时机。
而留到现在才看它,觉得真好!
说实话,《阿黛尔的生活》真的惊讶到我了,无论是从故事,选角,还是拍摄上都很“生肉。”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女孩在青春期,对性的感知与迷茫。
在遇到一个人海中,轻撇一眼就无法忘掉的女生,何况头发还是蓝色,这么扎眼的颜色。
所以,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就把蓝色设置成电影的“灵魂”。
在阿黛尔的生活中,在她的人生中,这抹蓝,成了最温柔的暖色调。
一种藏在心底的青春的暖,杂糅着欣喜或忧伤的蓝色的暖。
电影改编自法国同名漫画,和漫画的出入,大致在于:漫画的叙述主角应该是艾玛,而电影是阿黛尔;
漫画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现艾玛如何和阿黛尔在一起,两个人之间关系未明的纠缠,
而电影则更着重与阿黛尔在分手之后的种种;
结尾的变化,还有阿黛尔的职业的确定为老师而非公司职员。
虽说电影变动不少,但是还是成功的。
这一点仅仅从奖项上就可以看出来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豆瓣8.3分
小编觉得这个高分有一半来自阿布戴导演的“色大妄为”
在一部三个小时的长度里,前两个小时居然几乎用的都是大特写的镜头,拍主角上课,吃饭,睡觉,搞动作片,洗澡,调情。
但是却不让观影者对此手法心生厌烦,没有任何的被侵略感。
这种手法的运用,另一方面带入感极强,
还有长达十几分钟的性爱场面,非常的让人震撼,倒不是说内容,而是完全没有任何配乐,最直观的方法去呈现。
就像导演说的:阿黛尔和Emma的分手,其实是阶层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从一开始不“平等”的爱情里,两个人就注定走不远。
相比艾玛,阿黛尔经历少,年龄小,懵懂脆弱,天真单纯。
18岁的她正是爱做梦的年龄,对艾玛的爱充满了浪漫美好的幻想。
所以电影一开始用三分之一的篇幅铺陈了阿黛尔的懵懂、软弱和迷茫;
明明不喜欢帅哥,因为被同学怂恿,加上同情心作祟就稀里糊涂的和帅哥上床。
被女同学诱惑,把女同学的挑逗当真,遭到戏弄,却无力反抗。。。
阿黛尔面对同学的恶言相向,阿黛尔就像是被折掉翅膀的天使,独自而孤独地在舔舐伤口。
这时候,她遇见了温暖的蓝色。
随后两个人开始慢慢接触。她选择留在艾玛的身边,艾玛也只对阿黛尔饱含深情,宠溺的微笑永远挂在嘴边。
两人有美妙至极的性关系,也介绍彼此的家人朋友给对方认识。
所有的一切就像是最美的爱情,让人羡慕不已。。。
阿黛尔毕业后,两个人就开始同居了,
阿黛尔还是那个爱吃肉酱面,张嘴睡觉、抽烟……的不修边幅的女人,
而艾玛像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的人,艾玛的精神世界中是萨特,是艺术大师,是对美学的热爱,是源源不断的创造。
而这是阿黛尔不懂也不想去懂的,所以她们精神的交流在两条平行线上,
艾玛在谈论艺术,阿黛尔的回应总是吃。
从这段不经意的日常细节中可以看出二人教育背景,生活阶层的巨大差异,
而更大的差异是对人生、世界以及正义的理解,阿黛尔无法进入艾玛的世界,艾玛也一样。
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关系中的不平等,二人关系的最后悲剧。
蓝色是一开始是爱情的主色调,而后来它的功能就转为分手的写照。
导演把家庭聚餐作为第一条伏线;
两个家庭聚餐的场景与布置上的不同,对话和氛围上的差异。
阿黛尔家
艾玛家
虽然没有把“艾玛在阿黛尔家半夜裸身去厨房拿牛奶喝,以致于被阿黛尔的妈妈发现两人的关系”,
这段在漫画里算是有张力的情节放入到电影里。
但是从桌餐习惯,谈吐,房子的装修之类的,两者做出了最鲜明的对比——阶级差异。
而整个电影的转折点,被导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尔辛苦帮艾玛筹备朋友的聚会。
而这个聚会上,艺术家的朋友,大多都是上流圈子里的人。
在聚会里,身为幼儿园老师的阿黛尔发现自己是个局外人。
这种残酷的发现,不仅仅表现在阿黛尔时不时的瞧着艾玛在聚会里的一举一动,
同时也被镜头适时虚焦人物,对焦在背景里的默片 -- 用那黑白默片里夸张的表情去映衬Adele的焦虑心情。
逃避,是对问题所能采取的最快措施。
在聚会里她只能靠自己不停的忙东忙西,去照顾艾玛的朋友是否enjoy party,来证明自己也在参与这个party。
阿黛尔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选择,质疑自己与艾玛的爱情。
裂缝的出现,蓝色从温暖的颜色演变成冰冷的颜色。
之后艾玛开始忙于画展,无心照顾、体贴、在乎阿黛尔。
距离的开始,意味着冷漠入侵在两者的关系间。
像所有普通的情侣一样,热恋过后的平淡。
她们无法再相互理解、交流,她们开始有精神出轨,肉体出轨。
最终爆发分手,纵使曾经的相遇曾经的性爱那么美好,可以超越性别、年龄和经历。
可是不是在一个精神世界,追求不同的人终究无法在一起。
分手那段戏,确是是张力十足,艾玛的爆发在整部电影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关键一幕。
艾玛就像是受尽欺骗的孩子,不断地质问和咒骂阿黛尔,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在阿黛尔被艾玛赶出门后,就会知道,她们之间已经结束了。
阿黛尔在深夜的大街上歇斯底里地大哭,在之后几年的生活她仍在心底哭着痛着,她反思着自己的过往,试图改变。
她会偶尔变换一下自己的发型,她不在总是不停地吃,她的眼神和表情不再流露出对肉欲的渴求,
她试着在工作中获得精神上满足……
她们相遇是因为蓝色擦身的一瞬。
而分手后的那场再见戏,两人同样穿着各自蓝色系的衣服,坐在一个蓝色点缀的咖啡馆里,
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
一个人不爱了,那两个人的缘分也就到头了。
艾玛那句:“我和别人在一起了,但是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
小编觉得是最动人而伤感的情话。仅有爱,这份情注定走不远!
电影结尾,阿黛尔去艾玛的新画展,看到了艾玛和她的现任。
现任以一种女主的身份置身与画廊里与艾玛的关系是平等的,能权衡宾客之间的关系,能给艾玛事业一臂之力。
阿黛尔的一身蓝裙也许是对初遇艾玛时那一头蓝发的呼应,那时他们都是孤独的。
那时候阿黛尔觉得艾玛的蓝色是她最温暖的颜色,而现在这个“蓝色”就像她们之间的爱一样,早就消散了。
也许早在阿黛尔转身的那一刻,她就清楚,自己自始至终都未曾在这段关系里找到过平衡。
青春的成长伴随着青涩的懵懂、撕心裂肺的心痛,
阿黛尔经历了炼狱般的长夜和孤独,那片温暖的蓝色梦幻终会消失,现实也将在她眼中呈现它的本来颜色。
这是命运也是代价。
整体上《阿黛尔的生活》并不是一部节奏紧凑的作品。
在大部分时间内它甚至显得更为慵懒、随性,有许多零碎的叙事和镜头,但又不令人觉得废。
也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将这些看似散漫的片段串联起来,
再不动声色地把观众带入阿黛尔的世界中,是梦也好,是现实也罢,爱过笑过哭过心碎过。
“这部电影是世界性的,是纯粹的爱情”——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电影讲述的不仅是同性爱情中才会有的问题,它只是披着les的外衣,告诉我们爱情的真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