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74岁李鸿章不懂外交礼仪, 出访欧美闹笑话沦为笑谈?

字号+作者:苏北说历史 来源:苏北说历史2017-07-23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关于卖国贼李鸿章,相信不少的读者都听过关于他,在外交场所因为不懂外国礼数,沦为外国人笑谈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和日本的谈判中,说一次李鸿章不顾场合,一口'...

关于卖国贼李鸿章,相信不少的读者都听过关于他,在外交场所因为不懂外国礼数,沦为外国人笑谈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和日本的谈判中,说一次李鸿章不顾场合,一口浓痰吐在日本人的地毯上,让参加谈判的日本人很鄙夷!

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是李鸿章74岁高龄,去出访俄、英、法、德、荷、比、美等欧美诸国。经常在外交场合问外国人一个问题,年纪多大,收入多少,这些都是外国人的隐私话题,稍微有一些常识的外交官,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小编很好奇,为何李鸿章是这样的形象?

奇怪的是,在国内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并不高,但是在被这个老头不懂礼数的被冒犯的洋人那里,对李鸿章的评价不错。他甚至被人和当时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划为同一级别的政治家。伊藤博文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言辞之中也是钦佩的话语。

在李鸿章去德国见俾斯麦谈话的时候说的,俾斯麦曾经这样恭维李鸿章:人家称呼你为东方的俾斯麦,我却没被人家说是西方的李鸿章……

有人说,“近百年中国史上只出了两个半外交家”,而李鸿章正是其中一个。我认为还是很公道的!

从天津教案中初涉外交,台湾事件中舌战日本来使,中法之战中极力斡旋,马关议和中血溅袍服,割让辽东后联俄制日,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始终能看见李鸿章的身影。

说道李鸿章为什么会在外交礼仪上屡屡被嘲笑,其实在《走向共和》中有一个比较好的解释,因为当时大清实在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和别人谈判。而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官员个个都愚昧不堪,而且国家屡屡战败,所以在谈条约的时候,李鸿章干脆假装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老官僚,能拖的拖,能打马虎眼的就大马虎眼,能糊弄过去的就糊弄过去,装傻充愣,听明白了装作不明白,让外国人拿他没办法。

现在网上关于李鸿章的外交笑话,无非是随地吐痰,不懂礼仪,打扮不和外交场所的威仪。

但是想一想,一个70多岁的老头在那个年代没有飞机高铁,东奔西跑做了那么多实业在世界上来说是很艰难的,而且受到国家各种派系的阻力,一生被弹劾高达五百多次,依然在默默的做着从未放弃,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得到了西方的尊重,看看清史稿你就知道了。

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在清末民国的时候,凡是和外国人打交道能不落下风的,基本都是采用李中堂这样的策略。后来的袁世凯在天津的时候,周旋在多个国家之间,用的也是流氓手段,张作霖在东北夹在日俄两大帝国之间也是,装傻充愣,两面调停。

所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放在特定的环境里去评价!重要的不是用了什么手段,而是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从办洋务,到练北洋水兵,从外交谈判,到选拔人才李鸿章虽然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但是比那些站在政治正确却置身事外,放任国家衰败下去的清议,要高明许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