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巴黎大学教授居里夫人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件,因为这是一位中国留学生所写,信件上写道:
“尊敬的居里夫人,我是中国来的留学生,于1929年在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了国内江苏省官费留学来到法国。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工作,不知您能否接受?”
信件主人叫施士元,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贫寒家庭,入学清华大学时是三门成绩都满分的天之骄子。当时,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早已成为学术泰斗,学阀级人物,在当时比爱因斯坦名气还要大,那么居里夫人如何处理东方弱国留学生施士元的申请呢?
011929年,施士元从清华大学毕业,立即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上班,一是继续深造,而在当时想继续学习,就必然要去国外。
施士元大学期间,父亲为了供他读书,不惜借高利贷。据施士元晚年回忆,家里所欠的高利贷,利息高达25%。但在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的中国群狼环伺,国内千疮百孔,在他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父亲施禹传影响下,施士元无法作壁上观,于是萌生了去法国留学以报效祖国的念头。
之后,施士元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资格,只身前往法国求学。巴黎大学给他准备了一份教授名单,上面罗列着可供学生选择的教授,居里夫人是其中之一。当时,居里夫人两获诺贝尔奖,发现镭和钋,是放射学的奠基人,世界知名学术泰斗,于是施士元就给居里夫人写了上述的那一封信,亦有碰运气的想法。
居里夫人收到信件之后,并未刁难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反而回复得非常快。当时,施士元周三发出信件,周五就收到居里夫人的回信,约他周六去研究所面谈。
02在中国武侠小说里,名师教育弟子的第一课,往往不是讲具体武功秘诀,而是言传身教一些做人、做事、学武的道理,正如韩愈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中的先“传道”。居里夫人的第一课就非比寻常。
居里夫人与施士元见面后,仔细查看了他的清华大学推荐信,然后说了短短的一句话:
“按照规定,到我们研究所来的人,必须经过考试。但你已经通过了国内的考试,所以,可以直接来此工作。”
这句话看似极为寻常,仿佛只是走一个过场,但如果结合时代背景,却非常难能可贵。
鲁迅曾说过:“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鲁迅当然不是贬低中国人,而是模仿列强看待中国留学生。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切都跌落最低谷,几乎一切都被歧视,连智商都被西方人质疑,中国国内考试更不会被认可。其实,直至今天,欧美对中国大学或其考试,都还怀有深深质疑。
居里夫人给施士元的第一课,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信任!毫无保留的信任!
信任中国大学,信任中国同行,信任中国考试,信任施士元。于是,直接录取施士元。
居里夫人录取施士元的过程,别说上世纪积贫积弱时的中国了,即便今天西方很多大学教授都做不到,而是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留学生。高尚的人格不分时代,卑鄙的人格也不分时代。
03居里夫人曾说过:“在科学上,我们不应该注重人,看他是从哪来的,而应该看重他所做的事。”这是居里夫人没有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留学生的原因所在,也反映出她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施士元进入巴黎大学后,在居里夫人言传身教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学业进步飞速。从1932年到1933年,施士元不仅完成了锕元素的核谱测量工作,站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且还和居里夫人一起在对α射线的精细结构和能量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施士元与居里夫人成为一对模范师徒,名师高徒。
1933年,施士元完成答辩,获得法国国家理化博士学位。
随后,居里夫人询问施士元是否愿意留下工作,施士元委婉表示,他公费留学期限只有四年。居里夫人说:“不用担心,以后的工作与生活费由我来想办法。”
尽管非常感动,但施士元去意已决,时刻怀念千疮百孔的祖国。回国之后,施士元一方面为中国核事业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翻译与编写了大量原子物理、X光结构分析等书籍,另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科学人才,其中吴健雄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原子弹之母。
一年以后,居里夫人因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幸离世。
04除了施士元之外,还有两位中国留学生得到居里夫人的教导。
严济慈,浙江人,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是上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一位大牛。1923年,严济慈自费从上海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一年获得普通本科文凭,一年获得数理硕士学位,二年获得法国科学博士学位。
1925年,严济慈决定攻克居里兄弟都未攻克的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这让居里夫人印象深刻,为丈夫(比埃尔·居里)后继有人感到高兴。为了攻克居里兄弟的难题,严济慈向居里夫人借用她丈夫生前用过的石英晶体片,居里夫人热情接待了严济慈,还向他详细讲述了丈夫的实验过程,以及她的一些想法,这让严济慈少走了很多弯路。二年之后,严济慈攻克难题,终于揭开了石英压电效应反现象的奥秘。
1930年,居里夫人询问严济慈:“能不能在中国创建镭学所?”最终,在居里夫人大力帮助下,第二年中国镭学所成立。要知道,当时欧洲一些强国还都没有镭学研究所。
郑大章,合肥人,祖父是淮军名将,李鸿章的救命恩人。1920年,高中毕业之后,就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二年之后考入巴黎大学,选择化学作为主攻方向。1923年期末考试,巴黎大学数学会考,郑大章名列年级第一,以至巴黎一家报纸竟打出耸人听闻的标题:《法国的数学危险了》。
勤奋好学、天资聪明的郑大章,很快吸引了居里夫人的注意,经常给予郑大章特别的指导。郑大章在取得学士学位后,立即成为居里夫人放射化学的第一位中国研究生。之后,郑大章跟随居里夫人学习数年,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理化博士学位。一个月后,郑大章决议回国,居里夫人极力挽留,但当获知郑大章矢志报国的决心后,居里夫人欣然同意。
回国之后,郑大章在筹建中国镭学研究所上贡献极大,后来担任副所长,他首创的“水法”寻找铀矿,国外一直沿用到20世纪60年代。抗战初期,郑大章秘密逃离北平,在上海租界继续从事镭学研究,1941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于苏州,年仅37岁。
如果郑大章活下来,或许成就不下于严济慈、施士元。
回顾居里夫人一生,其科学成就毋庸置疑,至今诺贝尔奖官网还称她为“现代科学界的偶像”。如果以两获诺贝尔奖为衡量标杆,截止2020年,诺奖一百多年历史上也仅仅只有四人,而第一个就是居里夫人(1903年与1911年获奖),也是其中唯一一个女性。
但相比科学成就,居里夫人的品德更让人敬佩,这也让上世纪另一位科学牛人都感慨不已。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