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欧美再断芯片供应,中国汽车将进入无限期停产?

字号+作者:包不同 来源:包不同2021-01-2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关于芯片的风波再一次席卷而来,而每一次风波的背后都是产业发展的重创。这一次,轮到了中国汽车产业!自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芯片供应不足造成全球汽车芯片存'...

关于芯片的风波再一次席卷而来,而每一次风波的背后都是产业发展的重创。这一次,轮到了中国汽车产业!

自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芯片供应不足造成全球汽车芯片存在短缺问题。疫情导致全球很多芯片制造商产能降低,还有很多工厂只能被迫关停。 根据自媒体平台“后视镜里的未来”报道,由于全球半导体产能限制,加之美国政府压力,这些欧美车载半导体主要供应商站在了美国的队伍里。自此传出欧美政府正在起草一份方案报告,全面停供中国汽车芯片。 然而中国自主品牌98%以上的车载半导体来自于欧美供应商,在货源受限的情况下,进入无限期停产状态。部分自主品牌不得不修改车载半导体的标准,改用1990-2000年代的淘汰产品。 试想,如果欧美国家的这份协议成真,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停滞,而对于对于如今已经习惯了由汽车代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面临的可能是汽车涨价,无车可用甚至无车可买的境遇。 回不去的汽车产业 半导体芯片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些电子元件被广泛应用在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钥匙、自动泊车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辅助系统、电动助力转向、ABS 、电子稳定性系统(ESP)等汽车零部件中。

这些技术及应用哪一样不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汽车功能,如果真的失去了,我们买到手的新车也就成了老爷车了。 对于已经养成的用户习惯来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倒退是没有可能的,此时停产也好过生产出一堆没有竞争力且没有市场的废铁。 车价随芯片价格上涨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芯片,但是对于汽车来说确实决定价格的关键。我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超过千亿元,如果芯片紧缺,甚至完全断供,市场现存的芯片价格自然要大幅度上涨。 对于长期以来进口芯片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芯片价格每提升10%,我国每年进口汽车芯片的金额就要多出约100亿元。 而汽车芯片分为MCU、功率半导体(IGBT、MOSFET等)、传感器及其他。在传统燃油汽车中,MCU价值量占比最高,为23%。在纯电动汽车中,MCU占比仅次于功率半导体,为11%。 据统计,我国车规级MCU芯片(车身控制芯片)在去年的市场规模达到21.1亿美元,预计五年后将达到32.9亿美元。不过,目前车规级MCU芯片国产化率还不足5%。近期国外MCU芯片出货价普遍上涨10%至30%,有的甚至上涨一倍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芯片断供对于消费者的直接影响就是:涨价! 中国人自己造芯片? 有很多人提出,没有国外进口,中国人可以自己造芯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芯片市场拥有着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恩智浦、瑞萨电子、英飞凌等龙头企业掌控了全球车载半导体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显然已经有中国车企先后入局车规级芯片领域,实事求是的讲中国在车载芯片领域的研发实力依然相对薄弱,要生产出可供应用的车载芯片,尚有很远的路要走。 而时间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又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全球汽车产业已然在高速发展,而中国汽车产业却要从80年代开始再走一次,即使速度再快也无法追赶全球产业发展的脚步。

愈演愈烈的“芯片之殇” 其实近一年来,关于芯片的问题不绝于耳,其实这也暴露出了中国许多产业发育不良的问题,而这一次的车载芯片限供也可谓是又一次鸣响的警钟! 继2020年12月南北大众被爆出芯片短缺而减产的消息之后,近日丰田、福特、菲亚特等车企也纷纷宣布减产。虽然通用汽车、宝马和戴姆勒等车企还没有宣布调整生产,但也在密切关注芯片供应问题。 有专家表示,如果芯片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部分生产商从今年2月份开始,每周产量将减少10%至20%。 业内人士透露,面对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缺“芯”问题,车企不得不采取“选择性”减产措施,即优先保证高端车型和利润较大的畅销车型需求。 对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来说,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合资公司被迫进行调整,特别是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做出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彻底退出全球的最大汽车市场;一种方案是把中国的业务和全球的业务进行分拆,使中国业务更加独立于全球业务,采取双系统的做法。 是挑战也是激励! 中国各大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规划接近60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超过60%,而这一次对于中国的芯片断供不仅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考验,更多的是对于中国芯片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敦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