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快递末端配送创新对中国快递行业的启示。
”■ 作者:耿威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末端,创新
欧美快递末端配送创新欧美现代快递、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比我国要早100年以上,在业务规模远不及中国的今天,其在快递领域商业模式、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创新仍值得我们关注与学习。
2001年,DHL包裹站(Packstation)在德国试运行;2010年,爱沙尼亚邮政启动自助包裹密码箱系统试点;2011年,澳大利亚邮政与Telezygology公司试运营包裹自助服务终端;2012年底,Google收购加拿大包裹收寄自助终端的初创企业BufferBox;2014年,芬兰邮政将首台PackRobot包裹终端投放于其在爱沙尼亚的包裹网络……现如今各种尺寸规格的包裹自提柜在欧美快递、邮政、零售等行业中得到应用。
2015年,由荷兰公司Flevobike开发的Cubicycle进入DHL网络;随后,DHL在Cubicycle基础上开始尝试新型末端配送系统。这套配送系统的硬件装备主要包含City Hub、Container和Cubicycle三个部分。City Hub是一个定制的“集装箱拖车轨道”,装了City Hub车辆底盘上可装载4个Container货运箱;Container是标准可交换的货运箱,箱体下有导轮,用于在City Hub和Cubicycle间快速转换,内设简单双层货架,容积1m³;Cubicycle是一种可拆卸卧式货运四轮车,该四轮车最大载重125kg,电动助力续航里程50km。每个City Hub对接2~3台Cubicycle,每天配送140~200个包裹。
这套系统的基本运作流程为:①Container在DHL运营中心预装好;②Container装载在City Hub上;③Van将装有Container的City Hub牵引至配送地区;④Container从City Hub上换装到Cubicycle上;⑤快递员骑乘Cubicycle将包裹送达客户手中;⑥Container逆向回到DHL运营中心。DHL使用这套系统进行小件包裹配送,较大包裹则使用电动货车进行投递。
使用这套系统给DHL带来的好处有:①提升派送效率,相较于传统货车可以绕过交通拥堵地区、进入窄街小巷,对比各种其他非机动运输工具其可装载包裹数量更多;②降低派送成本,总成本不及普通送货车辆的一半;③实现绿色派送,极大降低了末端派送中碳排放。目前这种方式已经在荷兰、瑞典、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德国公司RYTLE提出“最后一英里”物流概念与DHL的City Hub非常类似,其解决方案包含 City-HUB、MovR、BOX和APP四个组件,相互协同完成配送作业。City-HUB是可拆卸货厢,通过液压支架升降高度,可以放在车位上,长宽高为3.7m*2.55m*2.65m,可装载9个BOX,可作为微型仓库使用;MovR是专业货运自行车,长宽高为2.7m*1.2m*2m,自重134kg,最大载重180kg,装有2台电驱动装置,最高时速25km/h,配有5 km/h实际启动辅助装置,有倒车档;BOX是带有滑轮装置的货运箱,长宽高为1.12m*0.8m*1.9m,容积约1.7m³,内部暂未设置货架;APP提供HUB、MovR、BOX的连接与跟踪,线路规划,与客户联网等功能。
设计配送流程主要为:①在处理中心将货物装进BOX,BOX置入City-HUB ;②配送卡车将装有BOX的City-HUB运输至市中心;③将BOX从City-HUB中放置在MovR上;④快递员骑乘MovR前往客户处送货;⑤BOX原路返回。2020年,曼恩商用车和RYTLE公司共同提出的“最后一英里”概念赢得了评选委员会的青睐,获得“环保-协作”类别组冠军。值得一提的是UPS也曾采购过RYTLE的MovR车型。Cubicycle、MovR之外,欧美国家在货运三轮车的创新还有UPS尝试的Cargo Cruiser、DB Schenker使用的Cargo Bike和大众汽车研发的Cargo e-bike等。除了以上几种末端创新以外,欧美快递末端也在尝试通过住宅包裹投递箱、无人机、无人车、汽车后备箱和捎带投递员等形式解决快递末端的配送难题。
欧美快递末端配送创新的驱动因素主要有:(1)客户产品结构改变,从以工业品为主逐步变为电商消费品为主,2020年新冠疫情极大推动欧美电商进程;(2)收入成本逻辑改变,送工业品的丰厚利润被送电商消费品的微弱利润所取代,必须在成本端进行改善,原有执行末端派送的Truck、Van等配送工具无法支撑配送低价值包裹的低成本要求;(3)道路通行环境改变,大中型机动车在日益繁忙的道路上堵塞时间越来越长,也无法进入高密度住宅区进行派送;(4)企业社会责任改变,今天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环境友好发展。低成本、灵活好用、绿色环保的末端派送工具成为时代必需品。
中外快递末端配送对比中国快递末端配送整体上仍处于向欧美学习的阶段,并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快递末端配送服务。
2010年,中国邮政投放运营了中国第一台智能包裹投递终端;2012年,三泰电子推出“速递易”业务,在小区、写字楼、学校布放快递柜;2016年,东城电子基于PackRobot独立研发出中国版超大型包裹自提柜;2018年,迅泰科技推出太阳能移动快递柜;2019年,我国主要城市智能快件箱投放数量达到40.6万组,箱递率超过1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快递柜使用国家。
国外快递柜的投资方式主要有政府投资、物业投资和快递企业投资。政府投资的快递柜属于公益属性,不向公众收费;物业投资的快递柜使用费包含在物业费中;快递企业投资的快递柜主要是自用,成本内化。中国快递柜的投资方式主要由第三方投资,开放使用,政府及物业的介入度较低,2020年快递企业自投自用的情况明显增加。
2017年,菜鸟网络、顺丰速运开始在国内测试类似于DHL使用的City Hub、Container、Cubicycle等设备,但到2020年仍未有实际落地应用。经调查分析,无法落地的原因主要在于:①货箱容积不理想,新型交换箱的配送效率不及当前中国使用的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②设备购置成本较高,无法起到国外快递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③对现有流程改动大,存在优化风险,DHL新型配送系统需要City Hub、Container和Cubicycle三部分硬件及相应软件系统支撑,而非局部改善。国外的工具创新可以借鉴,但不宜照搬使用。经过10余年发展,我国快递驿站数量已经超过10万个,广泛分布在社区、学校、商务区等地方。
近几年,地产物业公司也开始研讨、布局快递柜、住宅包裹投递箱,无人机、无人车等无人化配送装备开始在配送领域显露头角,三方代派、共同配送发展迅猛。
对中国快递行业的启示尽管我国快递业务规模巨大,但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区分度不足,在快递配送的精准化、准时化、差异化上做的还远远不够,大而不强。
快递配送创新面临的阻碍主要有:①客户属性较为单一,长期以电商平台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导致行业模式雷同、注重规模不注重服务;②内生性创新变革意愿度不强,中国80%以上快递业务量是由加盟型快递企业进行递送的,但当前加盟型快递网络的末端派送基本都是由各级加盟商实际执行的,受切换成本、认知水平等限制,末端派送的创新无法在内部开展;③末端创新的压力集中在如何在超低成本下进一步降低成本,中国与欧美快递面临的基本面不同,中国快递价格极低、业务量规模巨大,欧美快递价格较高、业务量规模适度,留给中国快递末端创新的成本空间十分有限。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1)快递企业应该坚持“两进一出”,拓展快递服务范围,避免陷入“低价-上量-低价”的恶性循环,通过模式创新、增值服务等手段提升快递价值;
(2)支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快递末端,如快递驿站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快递末端配送效率;
(3)将快递柜、驿站等快递物流终端纳入邮政名址库,给予快递物流终端合法名址地位,便利送件到柜、站;
(4)统筹规划并预留快递物流发展用地,快递物流从转运中心到接驳站、网点及终端均面临用地紧张的情况;
(5)重新审视快递两轮车、三轮车的存在价值,将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列入绿色快递范畴,树立行业自信;
(6)建议将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货箱容积的标准限值由1.5m³提高到2.3m³,以适应不断快速增长的快递包裹数量;
(7)建议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驱动方式由纯电动形式改变为电动辅助形式,将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作为非机动车进行法规明确下来,并享有相应路权。
注:本文内容仅为传播信息之需要,不代表本刊观点。
编辑|苗琳 转载申请|010-8832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