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严重的雾霾天气几乎影响了大半个中国,“雾霾”一词也成为年度热词,引起了全民关注。2015年,柴静自费制作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播出,让数千数万人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层次到认识到了雾霾。
同时,国际上关于“全球变暖”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节能减排的口号几乎人人都在喊,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开了一届又一届,扯着“碳排放”的幌子,就是想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中国仿佛就是地球的污染源,是地球的加热炉。
然而到了今天,在这2020年,读者朋友们,想一想,你们有多久没有见到雾霾了?你们有多久没听到“气候变暖”这个字眼了?
“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就算“温室效应”,在这里就不介绍了,“温室效应”的产生则是由于温室气体的积累,也就是二氧化碳这些燃烧煤炭、石油或者砍伐森林等行为产生的气体。温室气体的积累导致“温室效应”的加剧,最终出现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同时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进而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使得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后果十分严重,
而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一些欧美国家就提出了“碳排放”这个概念,也就是要减少碳排放,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他们更是提出了“碳排放配额”这个概念,司马昭之心自然是路人皆知,目的无非是借环保议题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因为化石能源是发展工业的基础,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早早的就完成了工业化,现在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时候,那怎么可以呢?要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呀!
现在给大家摘一段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代表的发言
要想真正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
就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采取切实的行动,
真正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可是现在我们看到 一些国家,
我们不是看你说什么,
我们看你做什么
到现在为止
有一些国家说出了一些承诺
但并没有落实承诺(拍桌)
并没有兑现承诺
并没有采取真正的行动
讲大幅度率先减排,减了吗?
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技术,你提供了吗?
讲了20年 到现在并没有兑现(戳戳戳桌子)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
我们要保护环境,我们该做的已经做了
你们还没有做到,
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讲这些道理给我?!(生气◡ ヽ(`Д´)ノ ┻━┻)
在这个时期的“气候变暖”,实实在在就是发达国家手中用来限制中国的一个武器而已,
拍摄《穹顶之下》的柴静,早年曾经采访过丁仲礼院士,在采访中有这么一段精彩对话
丁院士:我(中国)在历史上比你(美国)少排放(碳)那么多,那么未来几十年,我只需要达到你人均排放的80%就行。
柴静:那他(美国)会觉得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一乘的话,那个基数太大了。
丁院士:那我就要问你了,中国人是不是人?
同时她要求丁院士要站跳出国家层次,在全人类的利益上看问题,却遭丁院士反问,难道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是全人类的利益吗?
柴静的屁股怕是有些坐歪了
而这些年为什么没有听到过关于“气候变暖”的话题了呢?
其实说白了,作为老百姓,在上网的时候有三种了解信息的方式,
- 算法推送
即新闻app根据机器算法自动为用户匹配推荐其他可能会感兴趣的信息, - 粉丝效应
即用户根据自己关注的领域来定期获取相关的信息, - 破圈热搜
这种情况则是说某种信息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圈子,而已经到了各个圈子都在热议的程度了,就像各新闻网站都有的热搜榜一样。
而“气候变暖”则属于一个小圈子的概念,在学术圈的讨论仍然存在,现在的我们之所以很少听说,则是因为缺少了能够让它出圈的因素,达不到热搜的程度
回顾一下上次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气候变暖”是因为什么?
没错就是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而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本质上又是一个国家间的政治较量,只是把政治攻击美化了一下,穿上了新衣服,
那么,为什么到了2020年,就没有政治因素插手“气候变暖”了呢?
因为,当年的凶手现在已经作茧自缚了,
当年拿着武器的人,就像昆山龙哥,一不小心刀掉了,被捡到的人给反杀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喊着“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特朗普正号召着制造业回归,今年的澳大利亚山火排放的碳据说抵得上后116个国家一年的碳排放量,美国加州的大火则是其一年的碳排放量。澳大利亚山火控制不住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环保组织抗议挖隔离带这个最简单的灭火方式,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就算想再拿起这个武器,你说这些发达国家还有那个脸拿吗?
还记得那个小女孩格雷塔·通贝里吗?就是那个声称要驾驶无动力帆船横穿太平洋到美国参加联合国会议的那个环保小将,年前叫得多欢?一口一个“How dare you?”眼下呢?眼见两场山火的影响还没彻底消除,再积极的环保小将也不得不消停下去。
我们不是昆山龙哥,好不容易捡到武器,怎么能轻易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