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欧美日泰翻一遍,为国产恐怖片找找解药

字号+作者:秋风大雨 来源:秋风大雨2019-11-2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10月31日上映的《道具师》,没有找回国产恐怖片的“面子”。口碑无疑是崩了,豆瓣短评差评率79%,淘票票差评率78%,猫眼电影差评率79%的相似数据,或多或少披露'...

10月31日上映的《道具师》,没有找回国产恐怖片的“面子”。

口碑无疑是崩了,豆瓣短评差评率79%,淘票票差评率78%,猫眼电影差评率79%的相似数据,或多或少披露着观众对购票观影的懊恼。

票房也“扑”得厉害,6天累计票房215万的惨淡成绩,甚至比不上近两年视频网站上线的恐怖类网络电影分账票房,大概连前期大肆宣传的通稿费用都收不回来。

更可怕的是,这部电影揭示出如今国产恐怖片的现实处境——靠噱头就想大赚一笔的恐怖片时代终于落幕。

那为何成绩如此惨淡呢?

是观众对国产恐怖片彻底失望了?

似乎并非如此。

和已成“烂片IP”,观众入场只为看到底有多烂的笔仙、碟仙不同,原创故事往往意味着更少的偏见和更高的期待。

或是因为“灵异逼人”的先导视频,或是由于恐怖片中少有的戏曲元素,从网络购票渠道的想看人数来说,期待这部电影上映的观众不在少数。

是排片太少导致绝大多数观众看不到?

似乎也非如此。

纵然近两年院线对小成本恐怖片排片有所限制,但首日5000+场的排片,对国产恐怖片来说,也算得上中等水平。

昔日500万票房的《古井凶灵》、580万票房的《笔仙咒怨》,首日排片也不过是三四千场。

《道具师》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跳出国产恐怖片的惯有窠臼。

换而言之,国产恐怖片不恐怖的“传统”在它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用豆瓣网友的话来说,“这部电影最恐怖的地方,便是预告片和海报”。

这也是我看完电影之后的第一感受。

民国时期,川剧道具师陆墨山因在剧组替导演背黑锅而入狱,出狱后乔装改扮,化名“孟上海”来到女儿的学校。

不曾想,女儿被学校的其他学生害死,自己也被诬陷成杀人者。

二次出狱后,他恢复“陆墨山”的身份,再次来到女儿的学校,对凶手们展开报复。

摊开皮肉说骨骼,《道具师》就是个老套的“民国父亲复仇记”。

复仇故事在银幕上并不少见,想拍的好就得多加点“弯弯绕”。

这部电影的主创深谙此道,为此他们特意挑选了恐怖片的氛围、校园霸凌的元素以及弘扬川剧文化的深层主题。

只可惜,有点用力过猛,校园霸凌结合恐怖类型本就容易出“烂片”,再加之无时无刻不在主角口中、背景音乐中出现的川剧主题,看到最后颇像一部发扬传统文化的普法剧。

当然,国产恐怖片的困境,归咎于一部蹩脚的小成本电影,也无甚必要。

截止发稿前,2019年登陆院线的国产恐怖片共有14部,豆瓣评分最高的是廉涛执导的《碟仙》。

其实,国产恐怖片“不好看”并非是近两年之事。

近二十年来,国产恐怖片一直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即便偶有《中邪》之类的趣作,又因各种问题迟迟不能登陆银幕。

必须承认,国产恐怖片的失势,或与《电影管理条例》《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中对封建迷信的抵制有关,但根本原因是国产恐怖片缺乏内在的“里子”。

“里子”,是恐怖片的创意内核,也是本土文化的别样呈现。

近年来好看的国产恐怖片,几乎都有自己的“里子”:

《中邪》伪纪录片的背后,是中国特有的乡村习俗。

以变种衍生的农村诡诞文化,来触动人心中最敏感的恐怖神经。

《灵魂摆渡·黄泉》则纵贯着网剧的脉络宇宙,将观众引入熟悉的观影环境,网剧的绝妙设计为其带来先天口碑。

《的士诡谈》安排了个巧妙的“戏中戏”,现实世界没有鬼怪的存在,那我讲个鬼故事你总不能拦着吧?

说起来,这与当年的《黑楼孤魂》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不止国产恐怖片有“里子”,每个国家的恐怖片几乎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譬如说,国内观众最熟悉的日式恐怖片,通常能分为怪谈片和怨灵片两大类型。

这也和日本特有的“多神”“御灵”信仰有关。

怪谈片是最原始的日式恐怖类型片,小林正树1964年执导的《怪谈》算得上是执牛耳者。

所谓“怪谈”,意指“含鬼神元素的漫谈”,与中国古代的“鬼话”相似。

也正是由于怪谈传统的影响,日式怪谈片早在二战前便已诞生。

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让日式怪谈片首次迈向世界,这部电影曾于1953年获得第1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银狮奖(该届未颁金狮奖)。

中川信夫也是擅长拍摄怪谈片的大师,他在《东海道四谷怪谈》《亡灵怪猫屋敷》《地狱》等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因果论”“轮回说”等佛教元素,建立了后世“因果循环”的怪谈电影叙事模式。

《地狱》

怪谈片是最能代表日本美学的恐怖片。

一部怪谈片通常由几个短故事组成,甚少出现欧美恐怖片中断头、截肢等暴力镜头。

它多以日本古代为背景,通过诗化的镜头语言和漫谈式的叙事方式,展现彼时的怪异文化,于恐怖之中传递给观众凄美迷幻的视听体验。

所谓“御灵”,意为“含冤或非自然死亡人化成的怨灵”。

和中国或善或恶的“鬼”不同,日本的怨灵没有灵魂、没有自主意识且不可被杀死。

它们只为复仇,是纯粹恶的体现,往往滥杀无辜。

也正是由于设定的存在,《午夜凶铃》《咒怨》等一系列日式怨灵片才得以与观众见面。

《咒怨》

和唯美空寂的怪谈片不同,怨灵片多以诡异阴冷的视听效果,营造令人心惊胆战的感觉。

《午夜凶铃》中贞子那一头遮住正脸的长发,《咒怨》中伽椰子惨白流血的面孔,《鬼水怪谈》中像蜘蛛一样爬行的美津子,加之经久不散的诡异电话铃声、厕所马桶的抽水声、金属齿轮的摩擦声以及出其不意的脚步声,常常能将日式怨灵片的恐怖气氛推向顶点。

怪谈片多武士,怨灵片多妇孺。

女人和孩子是怨灵片的主角,这和自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以来日本越来越低的女性地位不可分离。

身为弱者的妇孺被霸凌、压迫,故而化身为怨灵来反抗、复仇,能赋予观众强烈的震撼体验与冲突快感。

另外,期待弱小的存在击败强大的敌人,也是日本人的惯常心理。

所以,怨灵片中几乎不见“男鬼”的身影。

《午夜凶铃》

和日式恐怖片相似,泰国恐怖片的“里子”同样和民众信仰有关。

泰国恐怖片分为动物灵怪片和宗教鬼片两大类,前者源于特殊地理位置导致的自然神灵崇拜,后者与泰国人广泛信奉小乘佛教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动物灵怪片在泰国本土被称为“民俗电影”,讲的是动物修炼成精后,与人类或亲或仇、或合或离的故事。

动物灵怪片种类繁多,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有出现。

这类电影的主角,并非是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妖精,也不是宗教背景下的鬼神,而是蛇、鳄鱼、老虎、鱼、大象等动物的变种。

这些动物灵怪虽然能化身人形,却不能脱身原身动物所处的环境,故此又有些山林传说的味道。

动物灵怪片的代表作有《灵虎爱》《灵蛇爱》《鳄妻》《圣麒麟传说》等。

宗教鬼片是泰国恐怖片的又一种类。

泰国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与其佛教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而和希冀“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不同,信奉小乘佛教的泰国人只信“自渡”,济不得别人。

这给泰国宗教鬼片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故此我们能看到,泰国鬼片中广泛出现古曼童(养小鬼)、降头术以及鬼附身的现象。

2004年上映的《鬼影》是泰国宗教鬼片代表之作,也是豆瓣电影泰国恐怖片的历史最高分。

如今看来,常年肩膀痛缘于女鬼坐肩膀的设定或许有些稚嫩,但对于15年前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令人心惊胆战的一幕。

另外,对于泰国人来说,千奇百怪的设定从来不是宗教鬼片的妙处,善恶有报、天理循环的教化意义才是宗教鬼片难能可贵之处。

《鬼影》

《鬼影》中因为男主角对自己前女友犯下不可饶恕之罪,而遭到厉鬼的反击和报复;

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婴尸》,则通过讲述流产而死的婴儿会化作厉鬼的故事,来劝戒人们不要轻易堕胎;

声名远震的《厉鬼将映》,就是个打击盗摄的故事……

和亚洲恐怖片中“玄之又玄”的鬼神相比,欧美恐怖片中所说的“鬼”,实则是西方人统称的“恶魔”。

也正因为“恶魔”范畴宽泛无际,才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欧美恐怖片。

哥特风恐怖片是早期欧美恐怖片的代表。

哥特风恐怖片继承了哥特式建筑的怪诞色彩与神秘主义,充斥着“隐居古堡内,不愿返自然”的猎奇味道。

1922年在德国上映的《诺斯费拉图》,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吸血鬼电影,也是哥特风恐怖片的前期力作。

随后,托德·布朗宁执导的《吸血鬼德古拉》登陆银幕,标志着吸血鬼流派恐怖片的诞生。

《德古拉元年》

与吸血鬼同时期出现的哥特风恐怖片,还有狼人和科学怪人的身影。

前者代表作是1935年登陆好莱坞的《伦敦狼人》,讲述了格兰顿博士受到不明生物袭击,于月圆之夜变身狼人,在伦敦大街上攻击路人的故事。

后者代表作《弗兰肯斯坦》改编自玛丽·雪莱同名小说,阐述恐怖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将许多碎尸块拼接成一个“人”,并将其生物化的故事。

作为早期恐怖类型片的先行者,哥特风恐怖片经历了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过程。

说到底,吸血鬼、狼人、科学怪人的故事,抓住的乃是人们对陌生生物的猎奇心理。

但随着这些公版IP的一拍再拍,哥特风恐怖片的神秘感也随之消失殆尽。

于是,这一类型的电影,很快被更加戳人的“新好莱坞电影”所取代。

血腥cult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

《猛鬼街》

这也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欧美恐怖类型片,《大白鲨》《活死人之夜》《猛鬼街》《鬼娃回魂》《电锯惊魂》《德州电锯杀人狂》等一系列五花八门的恐怖片纷纷登场。

不过,纵然种类繁多,但这一时期的欧美恐怖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横飞四溅的血浆、缺胳膊少腿的尸体以及恶心变态的蛆虫等带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元素。

除了血腥cult片之外,随着新好莱坞电影兴起的还有被称为“真实恐惧”的心理惊悚片。

这一类型的电影,将题材、视听和人物的惊吓转变为观众内心的惊悚。

血腥、恶心的镜头不再出现,处处营造的悬念和反复颠倒的梦境与现实成为银幕主流。

前期的《后窗》《惊魂记》《西北偏北》《罗斯玛丽的婴儿》以及后期的《闪灵》《危情十日》都是其中翘楚。

《罗斯玛丽的婴儿》

当然,近两年温子仁的《招魂》系列,也算得上是广义的心理惊悚片。

只不过,在温子仁强大的导演风格之下,传统的心理暗示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般的恶魔“海啸”。

事实上,由于欧美移民文化的多元性,除以上三大类型之外,欧美恐怖片也有其他的小众范畴。

比如以《迷雾》《战栗黑洞》为代表的克鲁苏风恐怖片,又如以《驱魔人》《堕入地狱》为代表的宗教背景恐怖片,再如以《歌剧魅影》《精神病患者》等难以定调的恐怖片……

聊了一堆各国恐怖片,想说的却依旧是最初的观点:

能拍的题材那么多,将国产恐怖片的乏力尽数归咎于政策和审核,似乎有些不够地道。

毕竟,不涉及封建迷信的国产恐怖片,也曾诞生过《林中迷案》《半夜两点》《天朝国库之谜》等佳作。

《天朝国库之谜》

2019年即将走完,我依旧在期待一部有“里子”的国产恐怖片。

The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