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南岛国际节将于2019年12月1日至8日在风景秀丽的三亚市举行,电影节期间除了影片的评选,还有H!Action创投会,以及H!Market市场洽谈会等活动。
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我们东亚地区,但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发展到与之相匹配的地位,很多电影话语权依然掌握在西方世界手里,尤其欧洲三大电影节。国内很多相对小众的电影很难获得足够展现机会,海岛电影节有希望打破这种局面,给更多国内、或者东亚地区的电影更多展现机会。
同时海岛电影节也给市场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利用H!Action创投会的模式,参与更多影片的早期创作,给新人更多机会,让中国电影能够涌现出更多新人,让整个市场能够快速向前发展。
电影节历史
电影节从创办之初就不仅仅是电影人的事情,期间涉及到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价值以及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国际电影节最早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是一种具有欧洲地缘政治特色的推广方式,与好莱坞式发行渠道一起,构成了全球电影发行网络。
现在主导国际电影节话语权的依然是欧洲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以及美国的奥斯卡、加拿大的多伦多。
戛纳电影节创始于1939年,推崇法国式文化价值的艺术电影节,其他地区的人群也通过艺术电影这个入口逐渐了解了法国文化,并且接受法国文化,这也达到了推广本民族文化的目的。柏林电影节在成立之初,政治就是电影中压倒性的主体。柏林电影节对边缘文化和政治问题的关注的同时,还对人性的思考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奥斯卡,它的正式名字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电影盛会。奥斯卡最显著的特征是商业性与娱乐性,这也是美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无处不在的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价值下,也反映出美国拯救世界的决心。
多伦多电影节创建于1976年,举办之初,主要放映其他地方电影节的影片,强调文化多元性,而且倾向于独立制片人、实验性的作品。后来因为它庞大的影片交易市场,形成了产业经济的集群。多伦多电影节的多元性,和自身外来移民国家属性,以及复杂多元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
创建于1997年的釜山电影节,也形成了区域性、专业性的电影节,虽然是B类电影节,和欧洲三大电影节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和亚洲的东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一起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釜山电影节和韩国娱乐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为文化产品的出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电影节看上去只和电影有关,但是却不能简单理解为电影的艺术,电影展现的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从电影诞生开始,它就帮助无数民族和国家确立了自己身份,同时电影节也在保护和推动各地方电影文化独立发展。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日本导演黑泽明,法国的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以及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90年代伊朗导演、韩国导演,都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尤其新千年罗马尼亚电影,以及东欧电影的回归,让我们重新认识以前那个同志,也让世界再重新认识这个社会边缘、政权边缘、文化边缘的世界。
海岛电影节的新尝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个活跃的电影节,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过去10年间成立的,成立于1933年的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由来自30多个国家产业机构人员组成的,负责各类电影节授予认证,并监督电影节的运行。在2015年通过FIAPF认证A类的电影节一共15个,其中包括欧洲三大电影节以及中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以及印度国际电影节。
这些电影节都在鼓励青年电影创作,形成了一个个电影圈,似乎成为好莱坞电影之外的世外桃源,同时也为世界电影带来更多的差异性。其实无论是欧洲的先锋电影,还是各国的艺术电影,都没有形成与好莱坞相抗衡的能力。
电影节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庆祝仪式,但是多重因素促进这项艺术向前发展,比如早期的录像带、数字技术等,其中地缘政治对电影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冷战时期,国家主义的政治议程主导着电影的筛选与评选。
但是如今电影中,多元空间对话将更广泛的利益群体囊括进来。北美的圣丹斯电影节在培育独立电影制作人方面成绩显著,并成为新电影人进入好莱坞的跳板。亚洲的韩国釜山电影节,借助国家经济繁荣的优势和青年影迷的形成,迅速成为亚洲电影的展示窗口。它们都在寻找电影的新方向,圣丹斯电影节使电影工业对独立电影制作者产生兴趣,韩国釜山电影节使年轻人通过电影为自己创立新的身份。因此电影节作为差异性的流动渠道,是非常成功的。
成立不到两年的海口电影节,希望给更多的亚洲优秀影片提供更多展现机会。区别于好莱坞、欧洲三大电影节,海口电影节逐渐从国家意志的表达,走向独立文化态度的表达,并鼓励和推动电影美学发现与创造。同时这次电影节也希望借助H!Action创投会等,实现产业的合作,为世界电影在好莱坞之外建立起一个分散而强大的发行系统。
此次海口国际电影节不但邀请了执导《蓝宇》、《长恨歌》等多部优秀影片的香港导演关锦鹏,还有执导《人间合格》、《岸边之旅》等影片的日本重量级导演黑泽清,以及执导《一次别离》、《烟花星期三》、《关于伊丽》等影片伊朗天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另外电影节还邀请了现代菲律宾电影先驱雷蒙德·莱德,马来西亚新锐导演陈翠梅,以及中国导演胡伟作为评委。
电影节希望与各种各样的实体建立联系,希望越来越多的组织与个人从这年度盛会当中受益,像在第一届海岛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来自宁浩“坏猴子72变”创投计划。依靠这种模式还有上海电影节创投会孵化的《未择之路》《淡蓝琥珀》等艺术电影,以及FIRST创投会的《老兽》等优秀作品等。H!Action创投会希望参与到电影的早期制作,让更多优秀导演,优秀的演员,以及更多的优秀从业人员能够涌现出来。
目前亚洲这些新电影节的出现并没有打破欧美对文化的垄断,这些新来者处于边缘地位,远离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想要撼动乃至取代欧美老牌电影节的地位,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目前新电影节必须受到老牌电影节制度路径的规范,包括电影节主席、选片人、策展人、影评人等都具有高度流动性,其他电影节都难逃这一权力结构的附属地位。
而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壮大,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新兴电影节借助城市发展创意经济或者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东风,通过设立电影交易市场和电影资助计划,更多地争取全球差异性电影生产流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未来的海岛电影节
有了这么多电影节了,为何还要再办一个电影节,首先电影节改变了其精英面孔,题材将越来越广泛,并且和当下经济文化相融合的。其次电影已经不再是电影本身了,电影周边的体验越来越重要,比如电影节的节日氛围,景观体验,追逐明星等等,当然也包括看电影本身。
通过大量主体电影的展览,电影节可以组织公众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比如《我不是药神》对于药品价格的关注,而且还可以旅游相关的主体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电影节, 以全年展映、 全岛放映、全民观影、 全产业链为电影节主要特色。同时有利于打造,电影为主导全产业延伸的文化旅游娱乐岛。
海岛电影节和商业利益相结合的同时,还要兼顾好非营利组织目标,非营利机构行使其独立性功能,使得电影节能够独立于各种利益团体,同时不在财政上依赖于某个特定的资金,这样电影节才能保证其组织的活跃性。从某种角度讲,非营利模式给电影节带来了其他文化管理模式所不能带来的商业扩张。
电影节是电影工业的缩影,是世界认识本土电影的途径,同时也是本土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海南岛电影节是中国文化的窗口,是电影全产业链的一种全新尝试,打造出吃、 住、 行、 游、 乐、 娱与电影相结合的新模式。
同时海岛电影节也要敢于冒更大的风险,去鼓励那些尚未出名的年轻人,去支持那些未经检验的新作品,并通过选片、评奖和创投基金等一系列电影活动加以实现。发现新范式也意味着对电影节世界体系中具有遮蔽性的旧秩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