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开幕式现场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开幕式新颖别致,来自环球莎士比亚剧团的《第十二夜》和《错误的喜剧》同台共贺戏剧节开幕,营造了欢乐的氛围,彰显了戏剧节的高品质;此外,与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共同主办了第一届“当代中国演出国际戏剧评论奖”颁奖仪式与《国际视野下当代剧场的文学性》主题论坛,老舍戏剧节的学术性与国际性蜕茧萌新,老舍戏剧节正在成为中国当代戏剧新的审美高地以及中外戏剧交流的国际性文化平台。
现场直击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开幕仪式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正式启动!
第一届IATC国际戏剧评论奖(中国当代演出)
颁奖仪式
从左至右:北京国资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常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华明、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IATC主席玛格丽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南京大学副教授陈恬
从左至右: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副总经理江涛、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吴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柏、扬州大学讲师邓良、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副主任张冬青
从左至右:Lissa Tyler Renaud、戏剧评论人周黎明、Rossella Ferrari、Rebecca Catchin、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罗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北京国资公司文体部总经理杨城
Lissa Tyler Renaud代表获奖者致辞
戏剧评论人周黎明代表获奖者致辞
《国际视野下当代剧场的文学性》论坛
从左至右:文艺评论与策划人程辉、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文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
主题:《老舍文学精神的国际化、民众性》
主持人:程辉
孙惠柱
《谁说文学不如剧场重要?谁又会反对?》
林克欢
《从<老舍五则>到<短打贝克特>》
麻文琦
《国际化剧场语汇的蜕变》
李伟
《老舍戏剧的现代性和民族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孙惠柱
老舍是个文学大师,他首先是个小说家,然后才是剧作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极其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艺术家,而不是那些写不好剧本、没有人看、还自诩精英并且不屑于应和大众的艺术家。老舍写了很多曲艺作品,虽然文学评论家对他的曲艺作品评价并不高,但是他不在乎,他为老百姓服务,不管评论家怎么说他都写。
对表演艺术来说,我们猜想一下,老舍一定会认为最重要的是文学,至于在剧场、在茶馆,还是在广场演出无所谓。彼得布鲁克说只要你在那演出,那就是剧场。老舍说你叫剧场就是剧场吧,我叫茶馆也一样,名词之争不重要。文学的笔触,写出好的故事来才最重要。
论坛现场
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 林克欢
老舍到英国参加爱丁堡戏剧节碰巧遇到了彼得布鲁克,他们一同去看英文版的《短打贝克特》,看了这个所以产生了一些老舍《五则》的灵感。
他们都不用长篇,打断了叙述的连贯性,把舞台文学片断化,不再追求情节、故事的发展,像已经把舞台去掉,完全是一幅画面。用舞台的片断化来表达,变换叙述的方式。为什么老舍戏剧节对我们如此重要呢?因为在中国的这一批大戏剧家里,他最有国际视野,也最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研究。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麻文琦
雷曼所说的后戏剧剧场现象产生,与舞台艺术工作者本能的追求息息相关。编剧用文字表达情感呈现思想,而舞台艺术工作者用试听符号,他们非常清楚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是有表现力的,他们几乎是带着本能追求,想在舞台上让听觉和视觉的物质独自发光。
其次,戏剧文学的本身的变化导致了舞台手段的活性,19世纪下半叶以来,很多戏剧作品中,戏剧冲突由主人公由与外部互动演变因为孤独感、绝望感产生的冲突,即戏剧文学的内心化。当舞台形象更多的是内心折射的时候,需要外化,这样就给舞台手段提供了可能性,提供了自己发挥功能的空间。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李伟
谈到老舍的时候,我们把他定位为京味的代表人物,甚至是鼻祖人物。我们讲到他的风格的时候,说他是用小说的笔法在写戏剧,塑造了戏剧的全象。我们忽视了他的作品中的现代性内涵。老舍不应该只是北京的一个名片,还应该凸显老舍戏剧和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内涵。
从左至右:IATC中国分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朱凝老师、Savvas Patsalidis (希腊)、云南艺术学院教授吴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
主题:《当代剧场和文学性的交集并置》
主持人:彭涛
Savvas Patsalidis(希腊)
《重新看待文学对戏剧的作用》
胡薇
《文学与剧场:情感的真实与诗意的飞扬》
吴戈
《从北京人艺三驾马车看文学戏剧的黄金时代》
Savvas Patsalidis
我不相信任何无实体的写作,所有的写作都必须归属到一个非常具体的地点。比如说我自己,我就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环境。我是从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来的,在这个文化背景里我对文学性和对文学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要跟自身的文化局限性作斗争。我主张允许更多的东西进入到我对戏剧的理解当中,而不是仅仅在我个人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先入为主的批评。
云南艺术学院教授 吴戈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能够说明文学性与剧场性的关系,那就是从希腊、罗马到莎士比亚,一直到当下的欧美戏曲,大量的戏剧文化能够沉淀下来的价值或者是内容,都是戏剧文学文本的样式。演员一代一代的变化,一代一代的过去,但是只有戏剧文学这个本子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戏剧文化风貌,留下了那个时代我们所能探知的戏剧样式。
北京人艺从1952年建立到今天,最重要的是一群剧作家给它的极大支撑。郭沫若、老舍、曹禺这三位剧作家对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从建立到发展到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胡薇
谈论戏剧的文学性应该立足于剧场大环境,这就意味着能够被称为戏剧文学的文本原本就应该力求对剧场性的兼顾,戏剧文学兼有戏剧属性和剧场属性,剧本每个字都应该被排演出来或者体现在舞台上。戏剧的本质是诗,是创作者的心灵之歌。不是诗人的剧作家只是半个剧作家。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精彩内容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本届老舍戏剧节为观众悉心“烹制”了12道戏剧大餐、多场文化活动,集中展现老舍先生作品中的文化韵味。
剧目展演板块汇集了12部中外佳作26场演出,国际单元作品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波兰、马其顿5个国家的6部口碑佳作: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团的《第十二夜》和《错误的喜剧》、波兰羊之歌剧团的《李尔之歌》、法国诺诺剧团的萨缪尔·贝克特作品《等待戈多》、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的汉诺赫·列文剧作《孩子梦》、德国弗洛兹默剧剧团的面具默剧《生命无限好》。
国内单元剧目则包括了《新原野》《雷雨》《广陵散》《运河1935》《白鹿原》和《三人行不行》,这些剧目试图从文本上剖析个人生命悲欢,展现时代宏阔的画卷。
除了演出,还有多项配套活动。“戏剧茶馆儿”文化活动包括戏剧论坛、主创见面会、剧本朗读和主题讲座等,兼具专业性、娱乐性及知识性。“老舍与新中国的戏剧”主题展览缅怀老舍先生为新中国戏剧事业所做的贡献。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大幕已拉开
9月19日—11月23日
中国北京
邀您共赴戏剧盛会
媒体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