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寄希望于二女儿?因为大儿子内斯和小女儿汉娜都太像父亲,无论是亚洲人的长相还是性格,詹姆斯深知这样的面容依旧会重蹈覆辙。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众不同、不再受任何歧视,而莉迪亚虽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黑头发,但却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血液。在莉迪亚很小的时候,母亲玛丽琳因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要重拾学业而离家出走了二个月,却在第二个月时发现自己怀上汉娜,无奈之下回到了家。而莉迪亚为了不让母亲再次出走,将母亲所有的要求一并答应,为了能让父母满意,莉迪亚甘愿牺牲自己。于是莉迪亚明明不爱物理、也根本没有朋友,却会装作自己很爱科学、身边有很多朋友的样子,因此玛丽琳和詹姆斯认为,莉迪亚可以继续自己未完成的愿望,于是夫妻俩便对莉迪亚过度重视、高度期待。然而,这样的生活终有爆发的一天,在莉迪亚成绩越来越差、伪装的越来越累时,她选择走向了湖边,将小船划向中央,把腿伸向了湖水中。就这样,长期的压抑、迷茫,父母的压力、期待导致了莉迪亚的死亡。武志红:“父母密不透风的爱源自于自私。”
我们从小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孩子就是家长心中的焦点,父母总喜欢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交托给孩子,可这样的爱哪里是爱,不过是自私罢了。看到《无声的告白》,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说版《小欢喜》,玛丽琳和宋倩一样,都把自己全部的愿望托付给了孩子,直到孩子因为压力患病、死去,才不禁恍然大悟、但却终成遗憾。那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什么样?事实上,大部分孩子都是明事理的,也有分辩是非的能力,我们若能让孩子在处理问题时自己做决定,不强行参与和干涉,更不将自己的遗憾化做对孩子的期待,给孩子充分空间和机会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蒋方舟说过:”孩子在年幼时候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一种向大人们的谄媚。”莉迪亚便是这样,为了让父母开心、家庭幸福,她甘愿接受任何期待,然而却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丢失了自我。而伍绮诗也借着莉迪亚告诉每个人:“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定自己的选择,释放内心本我与《无声的告白》中,大儿子内斯在年少时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并最终成功考上哈佛大学相比,《小小小小的火》中米娅用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坚持自己的选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则更胜一筹。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能做到时时坚定内心所想。站在生活的分叉口,面对前方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我们依旧会心生迷茫。为了不迷路,多数人选择了那条最安全、仿佛可以看得到尽头的大道,而我们虽渴望与众不同、想要追寻目标,却依然胆怯地抛弃了令我们为之向往的小径。就像是伍绮诗书中的人物一样,无论是《小小小小的火》中的查理德森太太还是《无声的告白》中的玛丽琳,她们都曾有着伟大的理想,可因现实原因,都过上了循规蹈矩的生活,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丢失了本心,失去了兴味。而米娅虽没钱、没背景,却有一颗一直坚持不放弃的心,一颗永远为了梦想赤城的心。所以伍绮诗也借由米娅告诉我们,她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普通人,她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可以做到。同时,《小小小小的火》中的火字,也意味着一把点燃之火,点燃我们心中的信念、点燃心中的选择,如果能一直举着这把明火,我们便不畏惧前行黑暗的道路,一直勇往无前的走下去。伍绮诗通过《小小小小的火》让我们增加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她让我们知道:“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一直以来,伍绮诗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人性、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愿望。用现在的话说,伍绮诗的小说很接地气,她作品中生活化的气息,就连一些名人也大加称赞。美国工会领袖乔·希尔说:“阅读伍绮诗的第二本小说时,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她怎么会这么了解我们所有人?她怎么能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写作?她的作品怎么会具备如此惊奇的优雅,如此大胆,又如此包容?伍绮诗绝对是一流的作家,足以媲美同时期极出色的作家。”而伍绮诗也用她的文字,证明了华裔作家的实力,她坐稳欧美文坛宝座,让世界都大为惊叹。在《无声告白》和《小小小小的火》这两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伍绮诗文字背后对于不公平遭遇的无畏、看到了她对自我和选择的坚持,而这些生活感悟便是伍绮诗最想表达,同时也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思想盛宴。
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哪位女作家?
留言告诉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