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在三皇五帝各取一个字,自号皇帝,幻想着以后能将江山一世二世三世乃至于千秋万世传下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大秦帝国建立后仅仅存在十五年,便在公元前206年二世而亡。关于其中的原因,不但我们中国人喜欢不尽地探寻,就连对中国秦汉史感兴趣的外国学者,也提出了他们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欧美学者和日本学者两类观点。
下面一一介绍一下。
第一种,欧美学者的看法。
欧美学者认为,大秦之所以二世而亡, 主要原因就是秦始皇看不起商人,采用了抑商的政策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呢?
秦统一六国后,从一个王国一下子跃升为一个庞大的帝国,范围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统治难度加大,承担了特别繁重的改革、建设任务。
改革、建设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花很多很多的钱,使用很多的人力以及资源,而中国呢,当时主要还是农耕社会,铁器虽然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在农业当中普及,农民耕种主要使用的还是青铜器、木器制成的工具。
落后的工具导致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力低下,收入就不会很高,以有限的收入应对无限繁重的任务,资源肯定会有些捉襟见肘。
这时候呢,秦始皇又根据法家的思想看不起商人,采用抑商的政策,甚至逼迫商人改行,将他们作为罪人发配到南方开垦新的土地。
资源本来就很紧缺,这时候又因为抑商使物资缺少良好的流通,从而在社会上造成大量的浪费和短缺。
简单点讲,一个盘子里就装那么点米,这时候不想着怎么从外面引进一点,反而把大部分从盘子里扔掉,老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又因为秦苛刻的政策疲于奔命,这样下来,大秦帝国能不很快灭亡吗。
欧美学者的看法怎么样,似乎有点道理,但把大秦的灭亡仅仅归结为是因为秦始皇看不起商人导致,理由似乎有些奇葩,也有点片面。
第二种,日本学者的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相比较而言似乎有道理一些, 那么,日本学者什么看法呢?
日本学者的看法很简单,归纳起来就一句话,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突然从诸侯国发展成帝国时,他所承担的任务太多,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简而言之,时间紧,任务重,秦始皇根本不可能完成那些改革,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全部完成了,用十五年的时间打下了几千年的基础,导致所有改革的矛盾都集中在秦帝国本身,矛盾如此巨大,大秦能不二世而亡吗?
到了汉高祖刘邦时候,他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采取暂时妥协的政策,将一些矛盾无限期的拖下去,例如,楚汉相争结束后,汉高祖把秦始皇和项羽发明的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保留起来。但是秦始皇性子太急,就想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干好,他想用十五年的时间把几千年的弊病全部解决,导致好大喜功、民不聊生,伤害了大秦的根本,致使大秦二世而亡。
上面介绍了外国人对于秦朝二世而亡的两种不同见解。各位朋友,你更赞同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