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本月国产艺术电影放映的是陈苗执导的《上海的女儿》,本片曾入选于2019年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如果之前错过了前几周的放映,那这两周的放映切勿错过。
《惊天魔盗团2》(2016)中,有一位老太太虽然戏份不多,但却因其幽默风趣的演绎,以及出众的气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少红版《红楼梦》(2010)里,这位演员所扮演的贾母,气场之强而能震慑全场。《喜福会》《艺伎回忆录》《实习医生格蕾》《神盾局特工》等影片,都出现过她的身影。一张亚裔的脸庞,却散发着西式优雅气质,这位时尚的奶奶在银幕上闪耀着令人过目不忘的璀璨光芒。她,就是周采芹。
就普通中国观众而言,对于周采芹的认识,或许是在1990年代已至知天命之年的她闯荡好莱坞之后了。可是,殊不知,周采芹其实早在60年代的英国,便已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
17岁,周采芹去英国留学的她,成为皇家戏剧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亚裔学生。23岁,她凭借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一举成名。顷刻间,无人不知周采芹,街头巷尾的英国女生都想模仿她的穿着打扮,甚至伦敦一家动物园甚至为刚出生的一只小豹子取名为“采芹”。
她还是“007系列”中第一位华裔邦女郎。在《007之雷霆谷》(1967)中,饰演一位集性感与毒蝎于一身的女子,与肖恩·康纳利有着精彩的对手戏。她一直是一位不认输的女子,她时尚、勇敢、独特,虽身板虽小,但气场强大到足以鹤立鸡群。
周采芹出生于上海,是位地道的上海姑娘。她的父亲,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她的母亲,则是当时上海滩富商的千金,带有一半苏格兰血统的社交圈首席名媛,裘丽琳。这般出生,使她的人生注定与众不同。
她早年成名,也中年落魄,但是,她从不服输。在人生谷底之时,来到美国再次从头开始。如今的名望,对于她来说,已可谓是她的人生“第四春”。于是,她将她的经历写成了自传《上海的女儿》,没想到一举成为全球畅销小说。
多年后的现在,导演陈苗将她的《上海的女儿》改编成了同名传记性纪录片,将周采芹的精彩人生(当然,她的传奇人生仍在继续)相当完整地展现出来。本片以第一人称自述展开,通过对周采芹的采访、历史影像资料、语录式字幕卡、周采芹的胶片音像、海内外名人评价、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立体并且辨证地还原一个人的过往历程,以及一个人所牵连的整个世界动荡变化。
陈苗历时6年时光,对周采芹进行陆续采访和拍摄,在这过程中,她也吃过一次闭门羹。一次,陈苗为了补拍几段旁白,说好借周采芹2个小时的时间。不料,因陈苗在期间不时提问,于是敬业的周采芹一口气拍了6小时的素材,直到深夜11点才收工。彼时周采芹在结束后,开始愠怒。陈苗次日找她道歉,起先周采芹闭门不见,直到物业保安敲门后才开。面露凶相的周采芹好好地“教育”了陈苗一番,但“骂”完之后,两人便和好如初。
为了丰富历史影像,陈苗还走访了多家世界顶级档案馆,将周采芹参演的影像资料,以及彼时的世界历史影像调出。不仅有1960年代的中国群像,更有较为早期的英国默片、真实街景活动资料等。因此,我们可以说,纪录片《上海的女儿》其实是一部借由周采芹为视角,贯穿1960年代至今的微观世界变迁史。
除了历史性价值外,纪录片《上海的女儿》本身如同周采芹的人生一般华丽绚烂。因其形式的丰富,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演当时周采芹口述的过去。但是,与一般该类形式的纪录片不同的是,本片虚实结合,兼具美感、情感和真实。以艺术的手法再现周采芹对于父亲的怀念,而以真实记录的手段,重新探访周采芹曾在上海的家,演绎周采芹的生活片段。
这些情景再现,就《上海的女儿》而言,不仅没有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反而增加了主角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果说,难以寻觅的历史影像空白是未完整的陶瓷古迹,那么情景再现则是填补这些空白碎片的重要坚石。它虽然相对较新,却仍不失整体性。它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本片之中,平衡了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较为具象化的内容事件。
而这位“上海的女儿”,虽久居国外,普通话不算太好,但仍然没有忘记上海话。在片中,周采芹用老上海话腔调讲了一句话。这句话虽短,分量却足以让每个人听之振奋。它牵连起了两个时代,使身处现代的我们回味这句话时,感慨万千。语言语调所带来的历史记忆,兴许就是牵连两个时空的信使。终有一天,它会消失,但庆幸于可以影像所带来永久保存的力量。
6年的准备素材,最终剪辑成90分钟的电影体量。《上海的女儿》是一部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能令人极尽享受的传记性纪录片。多姿多彩的纪录形式与这位巨星的华丽人生相辅相成,每一处笔墨不多,但却总能犹如鼓点一般击中人心。
2019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越剧艺术电影展 | 上海的女儿
电影山海经|电影迷小小的家
电影山海经
业务联络请添加:ledou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