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为什么欧美精英学子服用聪明药?

字号+作者: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专栏2019-05-2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近日一则关于英国1/7中考学生服用聪明药的报道惊到了我,原文如下:原文:Thefigurescouldbeanunderestimateas41percentofGCSEpupil'...

近日一则关于英国1/7中考学生服用聪明药的报道惊到了我,原文如下:

原文:

The figures could be an underestimate as 41 per cent of GCSE pupils claimed at least half their close friends had taken such “study” drugs, while one in six (15 per cent) said most or all of them had.

One in seven pupils uses drugs to sit GCSEs, first ever study finds

因为从事处方药相关工作,这样的报道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进一步搜索查询得到这样的信息:

  1. 常青藤联盟校(美国八所顶级名校)做了一项匿名“聪明药”调研,参与者616名学生,来自各个年级同时未曾被诊断为ADHD(多动症)的学生。关于是否服用何时服用“聪明药”的回答如下:
  • 69%的参与者在完成论文时服用过。
  • 66%的参与者在准备考试时服用过。
  • 27%的参与者在考试中服用过。
  • 在这个人群中,服用Adderall和Ritalin之类不是什么见不得人事情。

原文:

Data for the Ivy League study was drawn from anonymous online surveys completed by 616 sophomores, juniors, and seniors who all attend the same university and have not been diagnosed with ADHD. Sixty-nine percent of respondents used stimulants to write an essay, 66 percent to study for an exam, and 27 percent to take a test. Of those who had used stimulants, 46 percent did not consider the practice to be cheating, while 19 percent were unsure whether it was cheating or not. Other studies 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surveyed find the use of prescription stimulants, like Adderall and Ritalin, to be safe, socially acceptable, and stigma-free.

Ivy Leaguers Twice as Likely as Other Students to Use Drugs as Study Aids

2. 牛津大学校报Cherwell报道一项调研显示,15.6%的大学生心照不宣地(Knowingly)服用感知增强药物(聪明药)。BBC的纪录片《药物依赖》中也记录了聪明药在剑桥学生中的流行。

3. 《哈佛商业评论》一篇文章提到,“不管喜欢与否,聪明药正在走进办公室。”职场的压力并不小于校园,精英学生成长为精英员工的过程中,聪明药在发挥着作用。老板显然会更喜欢精力持续旺盛的员工。此文中强调了Modafinil的安全性,被称为是”the world's first safe smart drug."

Like It or Not, “Smart Drugs” Are Coming to the Office

这些给我带来的思考是,这些顶尖学府的学生是这个世界最聪明接受最优秀教育的群体,是这个世界未来的精英人群,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自控能力显然远高于大众水平。普通人显然不能对这些不平常的行为进行简单的批评和盲目的效仿。

首先,谈药品最先关注的应该是安全性问题。知乎上此话题相关文章讨论较多的也是安全性和成瘾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处方药,特别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处方药,在上市前需要经过严格的I,II,III期临床试验。其中I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目标就是该药物在健康人群中的安全性,与疗效无关。只有被证明在特定剂量下对人体安全的药物才会进行II期III期关于疗效的试验,同时,安全性的测试会贯穿始终。不能讲上市的药物都是100%安全的,但相对未知化合物或未经大量使用的仙草之类,安全性风险基本可控。

另外,讨论安全性的前提是剂量。对特定适应症而言,剂量增加通常带来疗效的增强,但同时剂量增加还会伴随不良反应的增多增强,也就是安全性的下降,最终推荐剂量会是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

但问题不是如此简单,人体对药物通常会产生耐受,一定剂量产生效果可能在连续使用一个阶段后效果会下降,此时再增加剂量到超出安全范围会产生什么结果,是未知的,或许是生理伤害过大甚至致命的。如果这种“效果“对人的吸引力是那种”欲仙欲死“的致命诱惑,加大剂量恶性循环就是必然的,有这个效果的物质我们称为毒品。

上述那些高智商人群显然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查阅一下资料可以看到,“聪明药“不具备上述令人”欲仙欲死“的致命诱惑,网上很容易能找到FDA关于聪明药中流行度较高的莫达非尼(Modafinil)的处方资料(百度百科之类也有关于它的详细介绍),明确注明:”低成瘾性,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未知“。

有人会说,低成瘾性那还是具有成瘾性。那恭喜你,这个世界上确有一定比例非常理性的人,即便在外界充满刺激的环境下依然能长久保持理性的人。但很遗憾, 很多人不是这样,看看下面的这张来自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的图表:

原图
引用网络翻译图片(by:RiboseYim)

横轴是生理伤害程度,纵轴是依赖性。海洛因处于两者的极点,也就是有着最高的依赖性和生理伤害。聪明药多属于安非他命类,成瘾性低于广泛流行的烟草和酒精(有意思还有:烟酒两项指标均高于大麻,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加拿大在去年将大麻合法化)。在放眼四周,我们身边有多少烟酒店,有多少抽烟喝酒的人?他们不清楚烟酒对身体是长期有害吗?

上述说明一个问题,人类的行为逻辑并不那么永远理性。满足生理和精神需求常常会优先于“理性”。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满足生理和精神需求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就能够理解这个高智商的精英人群会有人去嗑药完成学业。当然这个人群中也有人靠静坐冥想获得清醒和专注。

这个人群走上职场,靠嗑药保持阶段性的旺盛精力进而获得职场竞争力,也就不足为奇了。这能解释白领中同样流行这类药物的现象。

然后,我们来看聪明药的效果。既然有如此多的人在使用它们,说明一定有“效果”。Modafinil药物说明写的很明确:“保持长时间的清醒,精神,不想睡觉。”这和目前看到的使用场景是吻合的:特定情况下长时间学习,工作,战争。高压力下备考的学生,短时间内突击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短时间内准备职场汇报的白领等等。提升智力,出现幻觉之类的期待应该是不达靠谱的。

这些都是理论,对药效的真正了解只会是来自自身的体验,因为:

第一,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同样化学品会有不同的反应;

第二,精神感受这东西其实很难用语言精确描述。

出于对此类现象的兴趣且确实存在白天时常犯困的问题,我决定亲自测试一下聪明药的效果。好在都是成熟的处方药,安全性有保障,不会像神农一样因尝试断肠草而牺牲。后续会将完整的测试报告发在这里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以便对此类药物有更准确的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