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各国鬼片大盘点:不同的鬼,不一样的恐怖(欧美篇)

字号+作者: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专栏2019-05-2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本文不含恐怖图片,请放心阅读—————恐怖的分割线—————上一期讲完了亚洲地区的鬼片。旧文字:各国鬼片大盘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鬼(亚洲篇)这一期,就来'...

本文不含恐怖图片,请放心阅读

—————恐怖的分割线—————

上一期讲完了亚洲地区的鬼片。

旧文字:各国鬼片大盘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鬼(亚洲篇)

这一期,就来盘点一下欧美地区的经典鬼片。

在介绍欧美鬼片之前,得先澄清一个概念。

那就是:此鬼非彼鬼。

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等国鬼片中出现的“鬼”,往往是人死后的灵魂或是怨念。

而欧美鬼片当中,则很少出现那种人死之灵魂化作的恶鬼,也很少有厉鬼复仇、怨念不散的桥段。

欧美鬼片当中的“鬼”,不是单指“ghost(幽灵)”,而是统指“evil(邪物)”

欧美地区基督教文化占据主流地位,因此欧美鬼片里的“evil”有别于佛教信仰浓重的中、泰以及泛神论信仰普遍的日本。

中国鬼片当中的“鬼”,是死后没有进入轮回的灵魂,大多拥有活着时的记忆和情感。

中国人对“鬼”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

日本鬼片当中的“怨灵”,是怨念的化身,往往会徘徊人间、祸害人世。

而是在欧美鬼片当中,受基督教善恶二元论的影响,“鬼(evil)”一般是指纯粹邪恶的化身、是恶的具体体现,不像中、日、泰等国的“鬼”,要么是背负着深仇大恨、要么就是有着未了的执念。

evil是个极其宽泛的词,一切实体或灵体,人形或非人形的,远到上古魔王撒旦、近到精通邪术的女巫,只要是具有邪恶属性的超自然存在,都可以称之为“evil(魔鬼)”,只要是涉及这类题材的电影,都可以称得上是“鬼”片。

对“鬼”的理解不同,也导致了欧美鬼片五花八门、风格各异:“鬼(evil)”的形象也千差万别。(所以本文讨论的鬼片范畴,会比大多数人理解得要大)

根据表现方式和恐怖元素不同,我把欧美地区的鬼片大致分为这五个大类:

血浆B级片风中世纪哥特风悬疑惊悚风、克苏鲁神话风以及宗教寓言风。

(想要获得这五种经典鬼片的片单,可以直接划到文章底部,有我为大家推荐的各种类型的百部经典鬼片,足够你看个爽!)

五大类型,一一盘点。

1.首先,来说说数量最多、最常见的一种:血浆B级片风

故名思义,这种类型的鬼片一大突出特点就是血浆四溅、断肢横飞。

比较著名的有《鬼娃回魂》系列、《鬼哭神嚎》系列、《鬼驱人》系列、《猛鬼街》、《猛鬼追魂》系列等....

《鬼驱人》系列

血浆cult风格的鬼片大多制作成本较低、拍摄周期较短,大量运用血液、尸体、蛆虫等视觉冲击力强的元素。

带给人的往往不是头皮发麻、而是胃中作呕。

其实早先欧美鬼片的主流风格并非如此,这种转变还得追溯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美国恐怖片新浪潮”。

上世纪60年代之后,原本统治恐怖片市场的英国汉默电影开始衰退,同时美国的恐怖片开始崛起。

英国汉默电影的一大特征就是哥特元素浓厚(稍后会在下文讲到),汉默恐怖电影大多取材于古老的民间故事和猎奇的都市传说,以狼人、吸血鬼、邪恶魔法师等为主角。

汉默公司代表作《恐怖德古拉》

汉默公司早期佳作频出,但后来题材日益雷同,同时电影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古代,脱离现实生活,缺乏代入感。

时间一久,便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

此时的观众,迫切需要真正能让他们吓得惊慌尖叫的恐怖片。

而美国的“恐怖片新浪潮”便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比如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驱魔人》;斯皮尔伯格的成名作《大白鲨》...

1973年的《驱魔人》,曾被评选为“当代最令人恐慌的电影”

都是恐怖片新浪潮时期的杰作。

而“僵尸电影之父”乔治·A·罗梅罗;B级片大师“约翰·卡朋特”也都崛起于这一恐怖片的黄金时期。

乔治·A·罗梅罗执导的《活死人之夜》是历史上第一部僵尸片

和往常那种讲述古老民间传说的恐怖片不同,这一时期的恐怖片讲述的大多都是“可能发生在身边的事。”

《大白鲨》吓得不敢游客下水游泳;《驱魔人》给无数小孩留下了童年阴影。

对于美国老百姓而言,和女巫、狼人比起来,鲨鱼、天主教这些要显得常见得多。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曾吓得许多人不敢下海游泳

也正因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观众才会产生代入感,进而产生恐惧和惊悚。

鬼片作为恐怖片中的一种,自然也受到了《大白鲨》、《异形》等非鬼怪类恐怖片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越来越写实,场景设置上越来越生活化,鬼怪的形象也越来越具象化。

传统鬼片会大量利用烟雾、灯光等元素来营造诡异恐怖的氛围,而到了这一时期,则替换成了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血浆以及假肢,同时更出现出了“丧尸片”这一新的恐怖电影类型。

丧尸片始祖《活死人之夜》

这一时期的鬼片看起来更为“真实”,但“鬼片”中神秘未知的超自然的元素却显得弱了。

很多经典的血浆片里都没鬼,鬼怪类恐怖片与非鬼怪类恐怖片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有些模糊不清。

在血浆cult风格的鬼片中,“鬼”其实并不是核心,许多所谓的“鬼”不过是“变态杀人狂”、“疯狂科学家”换了张皮而已。

比如《猛鬼街》,虽是鬼片,和其实和没鬼的《德州电锯杀人狂》一样,都是以各种吸引眼球的杀人方式为卖点的。

《猛鬼街》中的杀人狂弗莱迪
《德州电锯杀人狂》中的人皮脸

如果你喜欢血浆cult风格的鬼片,那么你大概率也会喜欢《电锯惊魂》系列、《德州电锯杀人狂》系列、《死神来了》系列、《月光光心慌慌》系列这些非鬼怪类的恐怖片。

欧美电影市场上的血浆片有很多,但大多都是以各种变态、杀人魔为主角,以鬼怪等超自然生物为主角的血浆片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如今的血浆鬼片更多的则是对上世纪经典血浆片的翻拍,但依然不乏佳作,比如《小丑回魂》、《鬼驱人》等,质量都在平均水准以上。

2017年的《小丑回魂》,超越《驱魔人》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鬼片

因为历史知名度原因,很多人一提到欧美的鬼片,想到的便是这种血浆B级片风格,但这并非欧美鬼片的全部,欧美地区的电影市场发达、鬼片产量也极多,远不止这一种风格,若想了解更多,还请接着往下看。

2.中世纪哥特风

在美国恐怖片新浪潮兴起之前,在恐怖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乃是所谓的“哥特风鬼片”

哥特风是一种美学风格,一般以黑暗、孤独、恐惧为主题,充斥着巫术、吸血鬼、古堡、荆棘、黑夜、爱情等标志性元素。

哥特风格广泛应用在建筑、服饰、文学、音乐等各个领域,拥有极其独特的魅力。

前段时间被烧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风运用在电影领域,则往往表现为一种离奇而又神秘的恐怖感。

性格孤僻的主角;与世隔绝的城堡;飘忽不定的灯光;阴郁晦暗的氛围...这些元素构成了哥特式鬼片所独有的神秘而癫狂的气质。

欧美地区早期的恐怖片领域可以说是几乎被哥特电影所占据,这其中尤其以吸血鬼电影最具代表性。

比如《诺斯费拉图》、《德古拉》.....当今许多吸血鬼的常用设定,几乎都是出自于这些电影。

1922年的《诺斯费拉图》是史上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后曾被多次翻拍

除了吸血鬼电影外,还有讲述科学怪人的《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等在当时也都十分流行。

与现如今普遍追求代入感、叫观众分不清现实的恐怖片不同,哥特式鬼片追求的不是真实感,而是一种远离生活的“猎奇感”。

追求代入感的,比如《午夜凶铃》、《鬼来电》,这两部电影分别以录像带、手机这两样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事物来唤醒观众的恐惧,叫观众在潜意识中觉得生活中的恐怖无处不在,从而战战兢兢、草木皆兵。

《鬼来电》中的吓破胆的手机铃声

但是哥特式鬼片则不会,哥特式鬼片中的场景多是非生活化的,服装造型也是非日常化的,为的便是塑造一种离奇怪异的疏离感。

这也是为什么哥特式鬼片给人的恐怖感不那么强的原因。

当时很多吓人的桥段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恐怖

这一特点导致了哥特式鬼片的迅速崛起,却也导致了他的逐渐没落。

因为单纯以猎奇为卖点的电影,必将被更猎奇的给夺取噱头。

哥特风鬼片的历史长度与电影本身的历史长度差不多等同,但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真正崛起,不过好景也只持续到六十年代末,就很快没落了。

在这十年间,市场上翻来覆去都是吸血鬼、狼人、女巫、凶杀、怪物这些元素,单是一个《德古拉》题材,就被翻拍了几十个版本。

在德古拉题材的电影火了之后,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吸血鬼电影,以及《德古拉之子》、《德古拉的女儿》等衍生作

颇有点像前几年《西游》题材的电影,《西游记》当然是个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但假如年年拍、月月拍,观众也总有厌倦的时候。

哥特式鬼片的核心就是“神秘”,当古堡、吸血鬼这些元素都烂大街了,也就不再具有神秘感了。

为了挽回此类电影的颓势,制片商在许多电影中都选择加入虐恋、性暗示等元素作为噱头,更近一步拉低了哥特式鬼片的品质。

后期许多吸血鬼电影都会打色情的擦边球,甚至出现了很多吸血鬼题材的色情三级片

一味追求猎奇,把一切吸引眼球的元素一锅乱炖,却没能丰富其内核、无法跟上电影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进步。

在70年代后,传统的以猎奇为卖点的哥特电影一方面被更新奇的怪兽电影、科幻电影抢占了生态位,另一方面和《活死人之夜》、《驱魔人》、《闪灵》这些这些具有革命性的鬼片比起来,传统的哥特电影也可以说是遭受了降纬打击。

1973年轰动全美的恐怖片《驱魔人》

在这种背景下,哥特式鬼片被观众抛弃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不过,因为哥特文化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哥特式鬼片也并未沉寂太久,到了90年代,又迎来了她的复兴。

这一切都得从一个叫做蒂姆·波顿的导演说起。

波顿是哥特式电影的狂热粉丝,也是哥特电影的一大救星。

他与德普合作的《剪刀手爱德华》直接开启了哥特电影复兴的浪潮。

《剪刀手爱德华》虽不是鬼片,也没有吸血鬼,但讲述孤独、痛苦与爱情的母题,却与哥特电影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同时,《剪刀手爱德华》和那些一味追求猎奇的哥特电影比起来,不论是创意内涵和艺术手法,都有本质的飞跃。

波顿在《剪刀手爱德华》之后,还拍摄了《断头谷》、《僵尸新娘》、《黑暗阴影》等哥特电影。

《剪刀手爱德华》制片成本只有200万美元,却获得了超过80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叫当时的投资人看到了哥特电影的巨大潜力。

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电影人开始将目光瞄准哥特电影这一类型。

而哥特电影也由原先的小成本电影变得越来越大片化。

比如由好莱坞当红小生阿汤哥和皮特联袂出演的《夜访吸血鬼》;

当年的阿汤哥,真是嫩得掐出水来

再比如影坛教父科波拉导演的《吸血鬼惊情四百年》

《吸血鬼惊情四百年》中的女主恰好也是《剪刀手爱德华》中的女主演薇诺娜瑞德饰演的,而科波拉同样也偏爱于哥特电影,他最新的一部电影《此刻与日出之间》也是哥特风格的鬼片

这些哥特鬼片都是阵容豪华、场面恢弘的史诗级大片。

哥特电影的市场被打开以后,其后的十余年间陆续出现了《乌鸦》、《人狼生死恋》、《黑夜传说》、《范海辛》、《生人勿近》等著名哥特式的鬼片。

瑞典哥特电影《生人勿近》,节奏缓慢但却充满诗意

这一时期的哥特鬼片,一大特征就是渐渐剥离掉了恐怖元素,转而侧重于对视觉奇观的塑造;对剧情本身尤其是浪漫爱情故事的刻画。

比如《吸血鬼惊情四百年》、《人狼生死恋》、《猩红山峰》等都带有浓重的爱情元素。

《猩红山峰》

而且和血浆B级风格里各种造型夸张、张牙舞爪的鬼怪相比,哥特式鬼片中的角色一般都有着精致的外形和典雅的气质,很难让人觉得惊吓和恐怖,比如《黑夜传说》中的女吸血鬼

试问有谁不想被这样的吸血鬼咬上一口呢?

尤其是到了前几年《暮光之城》系列,哥特式“鬼”片更是已经和“恐怖”完全没任何关系了。

哥特鬼片作为欧美恐怖片的始祖类型之一,到最后却渐渐脱离了恐怖片范畴,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哥特风的鬼片,在我推荐的各类“鬼片”中,算是最不恐怖的一类,非常适合喜欢鬼怪、神秘文化,但惊吓点又比较低的童鞋观看。

3.悬疑惊悚风

介绍完了不恐怖的哥特风鬼片,接下来就该来说说真正恐怖的悬疑惊悚类鬼片了。

如果说现血浆B级片的核心是“视觉冲击”,那悬疑惊悚风鬼片的核心就是“心理恐怖”。

这些鬼片的一大共同点就是并非依赖于夸张的视觉冲击来使观众突然间被吓得惊声尖叫,而是通过悬念的营造以及恐怖气氛的渲染来使观众始终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

在这类电影里,往往充斥着梦境、幻觉、精神分裂等元素,“鬼”也总是似有似无的、不轻易现身。

观众与其说是被“鬼”给吓到,不如说是自己被自己脑中想象的场景给吓到。

这方面的早期代表作有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库布里克的《闪灵》等.....

可能现在的人看这些影片可能已经感觉不到多么恐怖了,但对于当时的恐怖电影来说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因为在这些电影中,首次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

恐惧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内在。

“最大的恐惧,便是恐惧本身”

这种理念可以追溯到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在《惊魂记》那场吓坏许多人的浴室杀人戏中,甚至连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恐怖感的营造全依赖于音乐、剪辑、调度以及悬念的应用。

《惊魂记》中著名的“浴室谋杀”场景,《闪灵》也致敬了这一经典桥段。

也正因为“悬疑惊悚鬼片”的灵感源头来自于经典悬疑片《惊魂记》,故而此类鬼片都带有极强的悬疑片特征:疑点严密、反转不断。

比如高分悬疑鬼片《小岛惊魂》:

除了《惊魂记》以外,波兰斯基以《罗斯玛丽的婴儿》为代表的公寓三部曲,同样在恐怖片领域有着理念上的重大创新。

《罗斯玛丽的婴儿》的海报,666是一组象征着恶魔的数字

《罗斯玛丽的婴儿》全片几乎可以说是找不到一处血腥惊吓的镜头,但可以说是全程让观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这种感觉,也就是波兰斯基所倡导的“真实恐惧”

在此之前的恐怖电影,故事大多发生在偏僻的古堡、荒郊的豪宅等远离日常的场合。

但波兰斯基的电影却告诉你,令你害怕的东西不在那些遥远的地方,而就在在你的床底、在你的镜前、在你的被子里、在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应当警惕的,也不是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妖魔鬼怪,而是你的丈夫、你的邻居、你生活中最亲近的人。

床下有人、镜中有鬼....这些如今恐怖片中被玩烂了的桥段,其理论支撑就是波兰斯基作品中强调的“真实恐惧”。

如果你觉得《闪灵》以及《罗斯玛丽的婴儿》年代太过久远,有些看不下去的话,那么在最近几年,市场上同样不乏出色的心理恐怖类型的鬼片。

在这个领域就必须提到华裔恐怖片大师温子仁了。

和很多好莱坞名导一样,温子仁也是以拍摄恐怖片而出道的。

温子仁成名作《电锯惊魂》

温子仁最经典的作品无疑是《电锯惊魂》,《电锯惊魂》算是融合了血浆片和悬疑惊悚片的许多特点,但《电锯惊魂》并非鬼片,所以这里略去不谈,只说说温子仁执导的鬼片:《死寂》、《潜伏》系列以及《招魂》系列。

温子仁曾提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一部电影就是《闪灵》,而他的作品在风格上也和《闪灵》一样,同属“心理恐怖”的类型。

他对恐怖氛围的营造不依赖于血浆,甚至也不依赖于灯光和配乐,而是依赖于悬念的设置和节奏的控制。

《潜伏》

同时温子仁的作品也摒弃了以前的惊悚悬疑类电影中惯用的精神分裂、心理疾病等元素,不再遮遮掩掩,叫人看得云遮雾罩。

而是明确了“鬼”的存在,你必须随时紧绷神经,以防止有某个东西会在角落突然出现。而在影片结尾,往往又会忽然反转,叫人一边发抖一边惊叹。

简而言之,对人类心理的解析弱了,但“鬼味”却更足了,也更加适合纯粹的鬼片爱好者。

到了今天,惊悚悬疑式的鬼片其实早已取代了之前提到的血浆B级风的鬼片,成为恐怖电影、尤其是中小成本恐怖电影的主流。

最近几年这一类型的影片也是佳作频出,比如《遗传厄运》、《无名女尸》、《寂静之地》等,都很值得一看。

《无名女尸》

4.克苏鲁风

前面提到的三种风格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要讲的克苏鲁风格的恐怖片,比较起来就很小众了。

所谓克苏鲁风,和哥特风一样,都是一种美学风格。

克苏鲁风格是一种反神话体系,宇宙之中有很多恐怖的未知的存在,他们具有强大的力量和恐怖的身形。人类相比之下非常渺小,对他们的探索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克苏鲁神话中的核心设定是旧日支配者、古神、外神等神祗,这些神祗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于人类没有任何情感。

人类之余他们,就像蚂蚁之与巨象。巨象翻个身子,就可能压死一群蚂蚁,他们并非对蚂蚁有仇,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屁股底下就是一群蚂蚁的尸体。

而那些被巨象压死的蚂蚁,也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在忽然之间就被碾成粉末,更不知道他们面前这高墙模样的东西,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这也是克苏鲁式的恐怖与其他的恐怖风格截然不同的一点。

那就是:“面对未知的恐惧”

所有的恐怖片都是利用了人类的恐惧心理:视觉恐怖片是“恐惧鲜血和死亡”、心理恐怖片是“恐惧恐惧本身”,而克苏鲁风格的电影,体现的则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弗兰克·达拉邦特的《迷雾》以及约翰·卡朋特的《战栗黑洞》

《迷雾》讲述了被困于超市的民众,在迷雾笼罩、怪物横行的环境之下求生的故事。

然而电影直到末尾,也没有明确讲述迷雾是如何产生的,怪物又是如何出现的。

这一点就和许多恐怖片很不一样了,大多数恐怖片都会把鬼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死的给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但《迷雾》却选择了一概省略,当然不是导演偷懒,而是唯有如此,才能营造出这种原汁原味的克苏鲁风格:“对未知的恐惧”

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克苏鲁之父洛夫克拉夫特

《迷雾》第二个巧妙的地方,就在于结局。

许多数灾难片、恐怖片,描述的都是愚蠢胆小者先后死去、唯有那些勇敢聪明、具有大无畏精神的角色,才能冲破逆境、绝地逢生。

但是在克苏鲁神话中,却是截然相反的。

人们理应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知道的越少、胆子越小,就越安全;越是好奇、越是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反倒是越危险。

《迷雾》中男主角的最后遭遇就完美印证了克苏鲁神话的这一内涵。

从主题内核上来看,克苏鲁式电影的所表达的往往是“对未知的恐惧”;具体到表现形式上,克苏鲁式电影则必须突出一个“精神污染”

克苏鲁风的恐怖片与血浆B级片,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视觉冲击力极强。

但是又有些不同。

如果说血浆B级片的核心是:“血腥”;那么克苏鲁电影的特征就是:“恶心”

关于“恶心”,有个更为精准的解释,叫作“精神污染”。

但是看上去血腥害怕还不够,克苏鲁电影必须叫人觉得扭曲怪异。

我贴两张图一对比,大家就知道克苏鲁电影和血浆电影的不同了。

这是血浆电影:

科洛·莫瑞兹出演的血浆片《魔女嘉莉》

这是克苏鲁电影:

克苏鲁风格的电影《异魔禁区》

同血浆电影相比,克苏鲁电影往往会大量运用触手、黏液、肉泥等元素,比起恐惧,带给人更多的则是极其不适的呕吐感。

而1994年的《战栗黑洞》,虽然不是第一部,但却是将克苏鲁的视觉元素融合地最为完美的电影作品。

《战栗黑洞》剧照

虽然在影片内核上,《战栗黑洞》显得不那么“克苏鲁”,但是单凭这些,就足以算得上是克苏鲁式的鬼片了。

除了《迷雾》和《战栗黑洞》以外,还有一些电影也颇具克苏鲁丰韵。

其中,贴近克苏鲁内核的,有《异魔禁区》、《林中小屋》、《堙灭》、《夜夜破胆》、《科洛弗档案》

《林中小屋》是近几年来一部极具创新的恐怖电影

在视觉呈现上具有克苏鲁风格的,则有《着魔》、《活魔人》、《怪形》等。

《着魔》中,阿佳妮饰演的女主与章鱼触手怪交媾的一幕,颇具克苏鲁风格

5.宗教寓言风

说完了上述四大类,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最为晦涩的一种鬼片风格:宗教寓言风。

这也是最能体现欧美文化特征的鬼片类型。

其实很多鬼片里面都有基督教文化元素,比如吸血鬼电影里常见的大教堂、十字架,《招魂》里的驱魔师...等等,这些基督教元素都能给影片添加一定的神秘和恐怖气质。

《招魂》中的驱魔师沃伦夫妇,其原型就是美国历史上的超自然现象调查员沃伦夫妇

绝大多数带有宗教元素的鬼片都是偏向于颂扬基督教、否定无神论以及其他宗教的。

比如《仪式》当中:无神论者迈克怀疑上帝,最终被恶魔缠上;

比如《招魂》系列当中:华伦夫妇驱魔最大的武器,就是对上帝的信仰

但也有这样一类电影,它非但无助于宣扬基督教的理念,反而会叫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忍不住自问:“如果上帝果真存在,为什么还会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事?”

要说这一类型的鬼片,还得从1973年的一部电影《驱魔人》开始讲起,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现象级的,《驱魔人》不仅是当年的票房冠军,还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鬼片。

片中女孩头部180度大扭转,以及如蜘蛛一般爬行,都是恐怖电影史上极其经典的骇人镜头。

《驱魔人》中极其诡异而恐怖的一幕

但其实最令人恐惧的,不是这些恐怖镜头。

而是影片中透露出的对上帝全能的悲观态度,对基督教信仰的怀疑。

在《驱魔人》当中,魔鬼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存在,不论是圣经、圣水还是十字架.....基督教徒所信仰、所依靠的一切,在魔鬼面前都毫无作用。

在教义中,具有神圣意义的玛利亚圣像被魔鬼安上假阳具、并以污血亵渎。

光看图片的话...会觉得有点搞笑

象征着纯洁的童贞女,则在撒旦的引诱和驱使下裸露下体、当众小便,作出一系列污秽不堪的动作。

而代表着上帝权威的神父,更是直接惨死在魔鬼手中....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体会不到这种震撼,但对于虔诚信仰基督教的教徒来说,这种信仰被践踏所带来的恐惧,绝不亚于电视机里突然爬出来一个贞子。

这也是为何《驱魔人》会被评选为“史上最令人恐慌的恐怖电影。”

这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对、被许多地区的政府禁映;《驱魔人》女主角,年仅十四岁的琳达·布莱尔更是遭到了基督教极端团体的死亡威胁。

这种有意或无意表达出对上帝怀疑、具有虚无主义倾向的电影,往前,还有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一部十分晦涩而又具有深意的电影

往后,还有理查德·唐纳的《凶兆》

《凶兆》讲述了撒旦之子的故事,整部电影充满了邪恶、诡异的宗教氛围。

这一类型的电影,和前面提到的几类给人带来的恐怖感是很不一样的。

血浆B级片的鬼片唤起的是人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

哥特电影唤起了“对历史的恐惧”(黑死病、猎巫运动等)

心理恐怖片代表了“对恐惧本身的恐惧”

克苏鲁电影代表了“对未知的恐惧”

而这种带有极强宗教隐喻的电影,体现的则是信徒信仰动摇之后,“对虚无的恐惧”。

当然,这五种类型并非是什么很严格专业的分类,只是我根据自己的观影体验总结出来的经验。

其实许多电影融合了多种元素、混合了不同风格,很难界定它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型的鬼片。

不过,我列出的这五种基本上也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经典鬼片,应该至少有一类,会合你的口味!

—————安全的分割线—————

“鬼片盘点”专题,两篇共计三万字就到此结束了,下一期专题准备讲述“中国民间的巫术文化”,

想知道更多古今中外的各种妖怪、灵异及神话相关,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旧文字:《寻妖记》专栏导航

本专栏关注怪力乱神,除了各种专题文章以外,还有我目前正在连载的小说:

旧文字:《寻妖记·人间世》:雪山神女(一)

—————欧美经典鬼片推荐—————

血浆B级片式:《猛鬼街》系列/《鬼娃回魂》系列/《鬼驱人》系列/《鬼玩人》系列/《猛鬼追魂》系列/《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群尸玩过界》/《幽灵船》/《猛鬼屋》

哥特式恐怖:《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德古拉》系列/《断头谷》/《僵尸新娘》/《乌鸦》/《生人勿近》/《范海辛》/《我们是黑夜》/《此刻与日出之间》

悬疑惊悚:《闪灵》/《小岛惊魂》/《幻影凶间》/《潜伏》系列/《死寂》/《招魂》系列/《鬼影实录》系列/《无名女尸》/《女巫布莱尔》/《寂静之地》/《寂静岭》系列/《罗斯玛丽的婴儿》/《关灯后》/《阴风阵阵》/《身后事》/《死亡录像》

克苏鲁神话:《迷雾》/《战栗黑洞》/《林中小屋》/《异魔禁区》/《着魔》/《夜夜破胆》/《活魔人》/《怪形》/《科洛弗档案》

宗教寓言:《驱魔人》/《第七封印》/《凶宅》/《遗传厄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