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张瑞敏:从负债百万、到征服欧美,真正的狠人都敢于向死而生

字号+作者:渡人物 来源:渡人物2019-03-2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1984年,为改革开放吹响号角的邓小平,第一次决定去南方看看。在此前一年的时间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一直饱受争议,指责声沸沸扬扬。邓小平视察的一路上'...


1984年,为改革开放吹响号角的邓小平,第一次决定去南方看看。

在此前一年的时间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发展,一直饱受争议,指责声沸沸扬扬。邓小平视察的一路上不讲话,不表态,参观时也很沉默,不露半点声色。

直到从珠海回到广州后,他挥手写下一行字:“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公的这段话,算是给当时的经济发展模式定了调,喧嚣停止,一个新的时代开启。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将1984年形容为一个“热烈而躁动”的年份,所有人都在用“我们下海吧”互相试探。

诸多私营企业的出现,让吴晓波把那年定义为中国企业元年。

当时年仅33岁的王石,骑车经过深圳国贸大厦的门口,目睹了邓小平的车队。他回忆说:“我好像感觉干大事的时候到了。”

后来他成立的万科,成为日后房地产行业的巨头。

同年冬天,在中关村每天读报纸的柳传志也嗅到了巨变的机会,他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里,创建了联想,日后成为电子科技领域的巨头。

那一年,张瑞敏35岁。

一年后,别人都忙着下海经商,化身一个又一个浪里白条在时代里弄潮。而他,却在青岛电冰箱总厂里举起了锤子。

那一锤子下去,锤烂了76台质检不合格的电冰箱,锤碎了数百名在厂职工的心,却也把一个濒临破产的烂厂给锤上了正轨。

如今,提起“锤子”,很多人会想到风雨飘摇中的锤子手机,想到那个满怀理想、又被生活锤到低头的罗永浩。

但在很多老青岛人的眼里,“锤子”一词,意味着企业的生机,意味着对消费者的良心,也意味着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一种别样旋律。

素来爱跟自己较劲的张瑞敏,早在34年前,就诠释了那句被无数文艺青年奉为经典的话:

举起锤子,向死而生。

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的那个年代里,青岛电冰箱总厂因经营不善,差点要在奋进的时代旋律里唱出一曲殇歌。

彼时,这家电器厂管理混乱、设备老旧落后、负债147万,一年之内干走了3个厂长。

在厂子将要破产的前夜,张瑞敏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要他临危受命,来这里力挽狂澜。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电器厂的现状还是让他惊了一跳:账面亏空只剩欠条,厂房内垃圾遍地,员工消极懒散,甚至还有人敢公然“顺走”厂里的产品。

起初,众人对这名新厂长并不看好。不少老员工告诉他,这厂子你无论怎么折腾,都很难起死回生。

但张瑞敏不信邪,他刚一上任,就面对厂里的不正之风,针锋相对地提出“十三条军规”,事无巨细地规范在场职工的工作状态。

面对消极怠工、以公肥私的员工,他直接作出开除处理,不留一丝情面;面对企业无法打开市场销路的窘境时,头脑灵活、善于洞察的张瑞敏,把整改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的质量上。

在他看来,质量决定了消费者的口碑,而口碑,既可以是一家工厂的救命良药,也可以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砸冰箱事件”之前,许多人劝张瑞敏,把不合格产品当作人情,分发给厂里的职工。毕竟,在那个经济尚未腾飞的年代,一台冰箱售价高达800元,抵得上工人两年的工资。

然而这些“好言相劝”,随着76台冰箱一起,都在大锤起落下被砸了个稀烂。

张瑞敏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风险给员工树立的“产品质量就是生命”的信念,终于在4年后开花结果。

那一年,海尔的产品拿下了全国质量金奖。在评奖台和消费者的口碑中,一个新兴的民族企业真正乘着改革的东风顺势而起。

在当下的商业史上,张瑞敏无疑是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中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但抵达的那一刻只是故事的尾声,精彩的篇章永远是在路上的时刻。

卧薪尝胆10年,海尔从一家新兴企业走到了中国白电行业的前列。张瑞敏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要开始跟外国人掰一掰手腕。

彼时中国即将加入WTO,“狼来了”的声音甚嚣尘上,很多人担心大量的国外商品和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会给中国的产业带来灾难。

对这种言论,张瑞敏嗤之以鼻。他坚信,只有“与狼共舞才能成为狼”,在西方企业的竞争下谋生存求发展,才能把中国产品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世界品牌。

不同于大多国企贴牌生产、沦为外资企业的代工厂。张瑞敏偏要放弃肉眼可见的利润,直接把火烧到了美国后院。

他宣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并将设计中心放在了洛杉矶,将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直接在当地招聘200多名员工。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许多媒体大肆批评张瑞敏此举鲁莽。外界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和低廉的人力成本。反其道而行之无疑是在以己之短搏人之长。

可张瑞敏依旧孤注一掷。面对外界质疑,他咬牙回应:“海尔一定要竖起自己的牌子,坚决不代工一台设备。”

那之后,是海尔在美国市场长达8年的亏损。张瑞敏深知,建立一个海外品牌,想要获得当地用户的信任,至少要承担超过百亿元的亏损。

但他更清楚的是,一个在当地响当当的品牌,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种荣誉感和骄傲感,才是中国制造的骄傲。

20年的海外浮沉,张瑞敏在欧美国家的后院里步步蚕食,一点点地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赢得了无数外国消费者青睐。

曾经备受欺凌的海尔家电,终于能在国际市场上强势崛起。曾经引领潮流的外国资本,如今却反被张瑞敏吞并。

等到海尔成为全球公认的白电行业领军者时,曾经质疑过张瑞敏的人不得不承认,这个执拗的青岛汉子,确实有着过人的高瞻远瞩。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瑞敏在不断并购的同时,输出了来自中国独创的管理经验。

海尔并购GEA之后,将自身“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移植到GEA身上。一年后,这家企业增长幅度是同行业的1.5倍,达到过去十年来的最好业绩。

一定程度上,他所代表的中国企业家管理智慧,正成为全球潮流。

张瑞敏那一代企业家身上有几个共同点。他们都勤于奋进、敢于开拓、乐于奉献,却拒绝享乐。

背后靠着一个年营业额高达2000多亿的大公司,张瑞敏却依旧住在自己的小二居“陋室”里。

与其他企业家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张瑞敏依旧保留着工作上的那份“执拗”: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不搞所谓的圈子。在5G网络即将实现商用的今天,他甚至都不怎么用智能手机。

年近70的他,反倒是把所有闲暇的时光,都用在了阅读上。“1年能啃掉100本书”,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

这几十年,看似与流行文化不接轨,但在知识的滋养下,张瑞敏的头脑却愈发地敏锐而先见。

时至今日,海尔在全球再难遇敌手。但站在行业巅峰,张瑞敏却愈发地感到高处不胜寒。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这件事,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是致命的。

像周伯通一样双手互博,或是《东邪西毒》中林青霞对着影子练剑,找不到对手的张瑞敏,又把目光锁定在了自己身上。

他要拉上数万名海尔人一起,对企业进行一次彻底性的颠覆。

张瑞敏亲手将自己曾经搭建的整个海尔管理体系推倒重来,把集团内各业务线和子公司的负责人叫到办公室一一谈话,先卸职,再创业。

海尔偌大的科层制管理制度,在他的革新下,彻底扁平化管理。同时将所有员工划归小单元,为员工提供资金、资源等支持,鼓励创业。

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白电企业自我瓦解,这种从组织架、产品结构,一直到研发体系上的变革,是迄今为止,企业史上从未有过的颠覆行为。

这场腥风血雨的改革,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张瑞敏瞎折腾,有人说他是变相裁员。

这位有几十年商业经验的掌舵者,在面对记者提问时,提高嗓音激动地说:“如果我还在乎外界怎么看我,这场改革还搞得下去吗?”

从某种意义上,也正是那次改革,张瑞敏几乎重新建立了一个海尔。在他的手里,海尔从一家传统企业,转变成了一家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

人们再难将海尔定义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相反它变成了一个生态企业或者生态组织。

在它身后,是超过2000家的生态小微公司。海尔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资源平台,为所有小微提供各项资源和支持。

凭借这种颠覆精神,张瑞敏生生把一艘巨型航母,拆分成了一艘艘舰艇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战斗群。他们彼此独立,灵活运转,血肉相连,拥有相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在商业世界里驰骋。

IBM的前传奇总裁郭士纳对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评价张瑞敏说:“你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最勇敢的一个。”

同样的变革在当下仍旧每天发生,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局面,张瑞敏提出“链群”概念。

在海尔内部,小微是创业的基本单元。所有创业小微通过链群最快的感知用户需求,开放资源,以此达成用户需求。

张瑞敏提出,生态链群的关键是提高了企业对产品的想象力,而在用户通过链群的反馈过程中,提高了用户的黏度。

通过这种方式,张瑞敏想要让海尔的每一位创客,都成为创世界级的物联网模式见证者,真正实现万物互联的客户定制化商业模式。

在所有企业还停留在互联网阶段时,拥有着超前思维的张瑞敏率先布局世界级物联网,高瞻远瞩的策略和布局,再一次改变了行业生态和海尔体系。

如果没有张瑞敏,海尔将会怎样?至少一个公认的答案是:没有张瑞敏,不会有今天的海尔。

如今放眼全球,海尔都是一家罕见的公司。它的生存焦虑、自我革命和创新精神,都深深打着创始人张瑞敏的烙印。即便做到全球前列,张瑞敏仍然说:“海尔只有创业,永远没有守业!”

过去的2018年,海尔年营收超过2000亿,在全世界几乎拥有将近亿级的用户。与体量极其不相称的是,这头巨兽仍然在全力奔跑:“人单合一”的管理理念,率先入局物联网,颠覆式的企业革命。

这种颠覆和远见,才是张瑞敏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2015年,海尔入围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的前一百强,并位居全球白色家电品牌第一名。

两年后,海尔集团以2218.6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十三年蝉联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而张瑞敏的管理思维,也多次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并在2017年3月,入选美国《财富》杂志2017年度“全球最伟大50位领袖”。

距离1984年已经过去了整整35年。

35年间,无数中国企业从落后到超越,真正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在福布斯公布的2018世界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其中整整120家。

很多人好奇,中国为什么能后来者居上?

张瑞敏所代表这一代人,似乎给出了答案。

回顾张瑞敏的一生就会发现,从临危受命、怒砸冰箱的远见,到开拓海外市场,打造中国品牌勇气,再到破釜沉舟,自我改革的颠覆。他从不躺在舒适区,永远用饱满的热情,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极限。

人人都甘愿岁月静好,却总有人经历浮沉,铸就辉煌。

当下的时代,无数年轻人渴望一夜暴富,渴望站在风口。他们希望像那些成功者一样仰望星空,却恰恰忽略了如今的成功,是无数次自我颠覆浇灌而成。

一段段商业传奇的背后,藏着的是张瑞敏那一代人身上的创新、进取与兢兢业业。

机遇或风口永远只是昙花一现,企业家的远见与自我革命,才是逆风而上的翅膀。

而这,才是当下渴求成功的年轻人,真正需要的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