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战中日军在中国战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但是在东南亚,日军却以11个师团的兵力大败英、美、法、荷等国34万大军,一举征服了1.5亿人口和4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军事学家因此评论道:“在过去的军事史中从未有过以如此小的代价取得如此大的战果的事例”。
东南亚不仅是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同时还是石油、橡胶、锡矿、奎宁等战略物资的重要产地。东南亚战略地位如此险要,欧美各国实力强劲却为何能让日军轻易得手呢?
1936年,日本内阁提出了“国策基准”,即把“北进”和“南进”定为基本国策。为了实现基本国策,日本率先发动了侵华战争。日军原计划三个月结束战争,不料却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为了摆脱中国战场的泥潭,日军急需在北方或南方战场寻找突破口。1938年和1939年,日军试探性地攻击苏联,结果却以惨败告终。北进策略虽然宣告破产,但国际形势又发生了巨变。
德军大举进攻苏联,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希特勒幻想的“闪击战”变成了持久战。同时德国灭亡法国、荷兰后,又开始轰炸英国本土。欧美各国都将精力放在西欧,东南亚则成了“真空”地带。
日本人认为南进的时机已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同时又向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发起进攻。英美两国在军事上的溃败是日军迅速夺取东南亚的根本原因,但军事上的失败又是各种原因促成的。
长期以来,列强占领东南亚仅是将其当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欧洲告急后,他们采取“先欧后亚”的策略。英法两国一方面极力引导日本向苏联开战,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让出在华的所有利益,以牺牲中国人民为代价,换取东南亚的安全。
1940年6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协定,对威胁在华日军安全者采取联合行动,同时还将存在英、法两国银行,价值4000万美元的中国白银转交给日军。7月又禁止缅甸向中国运输战略物资。
日本对欧美的绥靖主义政策洞若观火,不能在中国战场坐以待毙,不敢北上与苏军开战,能做的就是向英美的薄弱地带进军。罗斯福和丘吉尔却自恃国力雄厚,工业发达,认为:“以菲律宾为基地的战略轰炸攻势,外加迅速开往远东的英国军舰,就可以吓得日军不敢开战”。
相比于英美的麻痹和轻敌,日军则做了周密的计划。在外交上,日本针对东南亚各国提出了“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鼓吹“欲排除美英之暴政,使东亚恢复其明朗之本来面貌,互相提携,同享共荣之乐”,拉拢东南亚诸国反抗欧美的殖民统治。
在军事上,日军从1940年秋天开始就在九州、马来亚沿岸和海南岛等地做了多次大规模的海陆空联合演习,总结出了一套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方案。反之盟军却未做任何动员,开战后不仅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还存在语言障碍,给了日军逐个击破的可能。
英美等过在政治上的绥靖主义,在军事上的轻敌,让日军仅用五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就征服了比日本国土面积还大13倍的东南亚,仅石油一项,荷兰的东印度就送给日本每年800万吨的产能,而日军一年的消耗才500万吨。靠着东南亚丰富的战略物资,日本终于又能苟延残喘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