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这部《Sing Street》,先吐槽下它的中文译名《初恋这首情歌》。
对,有初恋、有情歌,但这个现在很港台腔的伪文艺名字着实让人没有观看的欲望,而真正的港台译名却是:初恋无限JAM(港) / 摇滚青春恋习曲(台)。
好吧,依旧很港台。
直译为《唱大街》的话,貌似也达不到所谓信达雅的境界。
但你有没有感觉到一股股浓郁的复古摇滚范儿的喷薄而出呢?
上世纪80年代的赶脚好强烈,但好精彩。于是,就这样吧...
《爱乐之城》几乎成为各大媒体和电影爱好者追捧的对象,被广大媒体和网友视为“久违了的神作”,导演也被视为“美国电影的可靠未来”。
各大奖项也是拿到手软,无论是在金球奖上包揽最佳音乐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原创歌曲等7项大奖,还是奥斯卡14项提名和最终获奖,都令它的关注度居高不下,赞誉不断。
而在中国大陆上映后,尽管口碑依旧极佳,但相对低迷的票房(总票房仅2.48亿)以及类型片在中国的不可复制性也证明了影片的曲高和寡和是否适应本土化的问题存在。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它真的能担当得起如此多的好评吗?
在如今这个看似电影业蓬勃发展,各种票房纪录纷纷打破、各方资金纷纷投入、但烂片依旧充斥市场的年代,人们在机械性欣赏各种大片的同时欣赏口味也被不同程度地不断拉低再拉低。
而一部制作相对精良并且在世界领域都备受推崇的电影出现时,不仅仅是媒体,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会不自觉抬高它,而忘了真正需要审视的存在。
《爱乐之城》两位主演的对话仅围绕事业和梦想,几乎所有都是这些,而极度缺乏日常的描述和陪衬,令故事的存在环境接近真空状态。这也在很大程度令这如梦似幻的好莱坞故事在大陆没法琴瑟和鸣。
另外片中导演对爵士乐“纯粹”和绝不能出错的追求也与爵士乐本身应该有的“即兴”的本质相冲突。
对经典镜头的引用和描摹也差强人意,与故事的契合度不高,而貌似为了引用而去相对“做作”地引用,失去了代入感的自然性。
或许这样说也是有些牵强,但太过追求影片的效果大于剧情本身,或者说这是类型片长期存在的弊端。
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电影业整体水平的下降,而更多值得思考的是导演们自己如何拍出好电影,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则是如何欣赏电影。
而能够在本猫心中能秒掉《爱乐之城》的原因,也许可能就是每个曾经的少男少女都有组乐队的梦想吧!
也许正是这种流淌在每个少年血液中的最初的梦想,不管他的契机是出于什么,也许这样的切入点才能获得更多数普通人的共鸣吧!
尽管在金球奖的最佳音乐片奖项上依然败给了《爱乐之城》,但这丝毫不代表它的素质就比后者差啊!
影片讲述的是80年代爱尔兰的都柏林,一位14岁的小男孩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学校里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好从喜欢的音乐中寻求慰藉。
为了懵懂的爱情(其实是为了撩妹)而去创建自己的乐队,并拍摄当时超时髦的音乐录像带(也就是当时被称为MTV的)。
而随着他与一干同学的努力和心仪女孩的鼓励,音乐的大门为他打开的同时,原本的异想天开也变得真实起来,他也意识到自己所要追寻的什么。
最终与心爱的女孩一起奔赴摇滚乐都伦敦,去继续追寻和实现属于他们的音乐梦想。
尽管格局上看似很小,但也许这样的小调故事可以让每个平凡人直视自己的曾经,直视自己的梦想。
充满了青春的各种要素,抽烟、姑娘、乐队、叛逆、爱情、梦想,甚至校园霸凌等等,其实无论成功与否,这就是青春,有这些就够了.....
而本猫所强调的也许是因为音乐并无国界,它深深打动了每个曾经青春的心,共鸣真的余音绕梁、不肯散去....
而在豆瓣和IMDB上也同时打出了超过8.0的高分。
影片导演约翰·卡尼,本片作为他的自传体电影,其间洋溢的是他满满的编导和音乐才华。
曾经作为乐团贝斯手的他,我们从他之前执导的两部音乐电影《Once》和《Begin Again》中就可以看出他对音乐无可置疑的品味,那些片中的音乐已经足够令人惊叹和欢喜的了。
正如片中所处的80年代,正是欧洲摇滚乐盛行的时期,无论是艳丽盛装打扮的乐队的登场,还是相对保守的U2乐队的出现。片中所引用的诸多乐队亦是乐迷心中不可磨灭的ICON和回忆。
片中令人惊艳的音乐除了几首单独为影片谱写的,由Sing Street乐团带来的作品外,其余几首也都是师出名门,所演绎的乐队也都是个个颇有来头。
这里就给小伙伴们安利一下几首颇为NB的歌曲以及他们的主人们。
Rio / Duran Duran
片中多次被提及的Duran Duran(杜兰·杜兰),不仅在家中和兄长、妈妈一起看他们的音乐录影带,还是去好友家谈及等。
Duran Duran乐团作为英伦新浪潮音乐的领军人物,可谓是80年代英国New Romantics 音乐最成功的乐队。
他们的歌曲在商业及艺术上均可兼及,加上前卫的衣着、发型、俊朗外表和超大型制作的MTV配合下,其气势在英国本土及全球均一时无两,极具“时代先锋”气质。
Stay Clean / Motörhead
始终位于英国重金属复兴运动前列的Motörhead (摩托头),在70年代后期重金属音乐顶峰时期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
用音量和速度的原始结合来投观众所好,使乐队成为新浪潮重金属鼎盛时期最持久地受欢迎的乐队之一。
作为金属先驱的他们,音乐才是重金属 不是所有躁的都叫重金属。
Inbetween Days / The Cure
影片中男主的哥哥在为弟弟解释音乐是高兴还是悲伤的含义时,曾扔给他一张The Cure的专辑。
The Cure是一支英国新浪潮、后朋克、另类摇滚的乐队,其灵魂人物是Robert Smith。
在The Cure二十年的演唱生涯和两千五百万张唱片销量的背后,THE CURE依然是他们遍布全球的歌迷心中的力量源泉。作为一支非主流音乐的先驱者,他们深深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乐队,如SMASHING PUMPKINS"和"THE CRADGANS" 等。
就像所有伟大的摇滚乐队一样,THE CURE用音乐在摇滚乐的历史上烙上了他们的印记,成为一代人的代言人。
Town Called Malice / The Jam
The Jam 是朋克狂潮年代里英国最重要的乐队之一,最终成为朋克复兴运动中的主导乐队。
70年代末80年代初,The Jam 已经成为英国最流行的乐队。那时,人们看到了对“时髦文化”兴趣的复兴,为此,The Jam 负有大部分责任。
Go Now / Adam Levine
身为魔力红(Maroon 5)乐队主唱的他——Adam Levine,他曾经表示最喜欢的乐队就是POLICE(警察)乐队,与JAM同属80年代最受欢迎的大热流行乐团之一。
说起那首耳熟能详的《every breath you take》你就知道了吧,曾获格莱美奖的此曲和警察的主唱STING一样一直长留于大家的记忆之中。
尽管魔力红是一只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流行摇滚乐队,尽管受到英国摇滚乐的影响,但更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国流行摇滚乐特点——“AGGRESSIVE”(富有冲击力和侵略性)。
也许正如导演那句:Rock N Roll Is A Risk(摇滚乐是一场冒险),人生其实也是一场冒险,只看你愿意踏上怎样的旅程。
电影最后字幕所呈现的“献给所有的兄弟”,这里也许包括你我所有人,曾经和正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着的人们。
也许你也有曾被别人所嘲笑的青春,而不去气馁,去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爱,去追寻自己的自由和理想,不仅仅只是音乐。
那就是美好的,无与伦比的美丽!